张映辉和她的自然生活

2011-01-01 00:00:00孙启军
现代妇女 2011年3期


  张映辉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做过编辑,之后出国做访问学者,然后在家做家庭主妇。2007年8月,张映辉与意大利籍丈夫和孩子回到中国后,一直居住在北京。
  张映辉的生活原则,表面看是“不”是减法,实际上,每一个“不”的背后,都可能意味着时间、精力和金钱支出的增加。对我们这些已经习惯了便捷、廉价产品和服务的都市上班族来说,改变每天清晨在街头匆匆买一份早餐,或在周末才抽空到超市抱回一周食物的习惯,做得到吗?对于普通工薪阶层,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借鉴意义吗?
  
  为什么不看病也不吃药?
  
  张映辉有两个儿子,老大昆仑,老二德伦。昆仑5个月大的时候,有一次发高烧,烧到40℃,但她唯一做的只是不停地给孩子用温的湿毛巾敷头和擦身子。丈夫有点紧张,但她还是坚持只用物理降温的方式。两天之后,退烧了。“孩子发烧,大都会自行退烧,重要的是搞清楚发烧的原因,有时仅仅是玩得太累,也会引起发烧的。只要不是长期低烧,不是烧到不省人事,平时身体素质比较好,父母无需过分担心。发烧是身体免疫系统在工作,正在击退病毒或细菌的进攻,发出来才好。”
  还有一次,是在英国的时候,1岁4个月的德伦摔倒在暖气片上,脸部碰出很深的伤口,血流如注。他们急忙打急救电话,救护车来把孩子送到医院。医生在第二天才给孩子进行了缝合,然后开了消炎药和止痛药带回家服用。张映辉对医生说:“我们不需要,我的孩子从不吃西药。”医生却坚持,为了避免发炎和止痛,一定要给孩子吃消炎药和止痛药。争执不下,最后,医生不但开了药,还让他们签署了免责书才放他们走。回家后,张映辉没有给孩子用一粒药,而是将所有的药送回医院的药房(在英国,药品须送药房回收,不能乱投垃圾箱),德伦既没有嚷痛,伤口也没发炎。
  此后,他们再没有去过医院。
  孩子健康,并不意味着不生病,实际上,张映辉的两个孩子都发过高烧,年年得流感,出过水痘,得过手足口病,闹闹肚子、磕磕碰碰也是常有的事,但她从不带孩子去看医生,也不给孩子用任何西药,中药也仅仅用最简单的药。9年来,张映辉一直用自己的方式照顾着家人。
  而他们一家人确实很少生病。
  说到这方面,她有两点心得:一是多晒太阳,一年四季,尽量多在户外接受阳光,即使夏日正午,也不过多戴个帽子,绝不按“砖家”的说法去防晒。道理很简单,万物中的一切都要有太阳才能长得好、长得健康,人类也是一样的;第二,尽可能吃应季的健康食物,冬天就吃冬天应该有的蔬菜和水果。饮食对孩子的健康是第一决定因素,如果孩子吃得健康,就会有较强的免疫力,这样即便生病,也会很快恢复。
  “回国后,常常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画面:医院里成堆的孩子在输液,有些孩子很小,头上插着针头和胶带,觉得他们真是太可怜了!”
  且不说目前滥用抗生素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也不说张映辉的选择是否完全正确,仅仅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来看,张映辉就给了我们足够的警醒:过度医疗,过度依赖药物,究竟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
  
  什么是真正的食物?
  
  采访中,几次听到张映辉谈到“真正的食物”。我问:“为什么你极少在外面的餐馆吃饭?”她的回答是:“那不是真正的食物。”
  什么才是真正的食物?在张映辉看来,反季节蔬菜不是,转基因食品不是,靠饲料工业化喂养出来的肉蛋不是,用化肥和农药种出来的果蔬不是,超市里的加工食品更加不是……环顾四周,除了这些,还有能吃的食物吗?
  有的。她说的是有机食品。
  大型超市都有有机食品,但经过流通渠道后,价格自然较贵,而且消费者难以在超市了解到生产者的情况。在张映辉那里,真正的食物不仅是有机的,而且这种有机的过程是自己了解的、确知的。换句话说,列入她食物清单的内容,来路都一清二楚,哪家农场生产,环境如何,长势和收成怎样,什么人在生产,甚至包括企业负责人的道德水准……“一句话,要了解谁是真正生产你每天所吃食物的人!”
  在一般人看来,为一日三餐如此费心,也许有点匪夷所思。但回国后,张映辉用了一两年的时间,四处走访,与生产者沟通交流,了解了北京周边生产有机食品的农场,作为自己和家人的可靠的食物来源。后来,她把自己的收获贡献出来,写成《北京有机食物及环保安全家庭生活用品采购点》的帖子,发在有机生活论坛“自然之子”专栏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得到了众多网友的感谢与喝彩;再后来,2010年5月,她干脆组织了“北京第一届有机农夫市场”,从蔬菜到面粉,从豆腐、鱼类到肉蛋、蜂蜜,品种很多,令更多消费者受益,也让那些遵循有机生产方式生产食品的农夫受益。
  
  为什么要吃真正的食物?
  
  张映辉承认,即使在英国,像她这种对于有机食物如此认真和考究的,也属于小众。
  那么,她的有机生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回答是,从有了孩子。
  老大昆仑刚出生,张映辉就收到了婴儿食品公司送的礼包,内有几个小瓶装的胡萝卜泥等,她打开一瓶尝了一口,然后就决定,自己的孩子将来永远都不要碰这些所谓的婴儿食品或儿童食品!
  她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在北大荒的一个小镇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些艰苦生活的岁月里,贫穷同时也富足的黑土地;土豆、红薯、胡萝卜、南瓜、麦子、稻子、黄豆……那种再难找回的口感,那些来自大自然的真正食物的香味。
  她的两个孩子都是吃母乳长大的。孩子出牙后,开始增添一些五谷杂粮、根茎类蔬菜和水果。比如用大米、小米加胡萝卜丝煮成粥,或者用荞麦加红薯丝煮成粥;再大了,就逐渐增添品种,豌豆粒、玉米面和栗子面,以及甜菜头、花椰菜、小西葫芦、扁豆等蔬菜,也把梨块和萝卜块煮成羹,把苹果和香蕉做成果泥,孩子都非常爱吃,而且这些都是不添加盐、糖等调味品的,让孩子从小习惯和喜欢自然的味道。
  从1岁开始,孩子们就跟大人吃完全一样的饭菜了。直到现在,全家人的主要食物都是五谷杂粮、蔬菜加上水果和坚果,鱼、肉只是偶尔的点缀———“从今年1月开始,全家一致决定,不再吃肉,全吃素食了!”
  常见到中国家长把吃麦当劳和肯德基当做给孩子的奖励,但在国外生活多年的张映辉却说:“汉堡包,不但我,我们家两个孩子长到现在,从来也没有碰过!”
  她的孩子也不吃学校提供的食物,包括水。每天都是张映辉替他们准备好,带到学校去吃。张映辉会把软软的饭给儿子做好,放在大玻璃罐里,让饭店帮着加热,而且不允许他们用微波炉来加热。
  自然和多样的饮食,就是张映辉所说的“真正的食物”,令孩子胃口很好,酸甜苦辣都喜欢,消化吸收也非常好,营养均衡,身体健康!
  
  为什么不用化学洗涤用品?
  
  到过张映辉家的人都会有新奇和惊异的感觉,那就是在她的家里找不到塑料餐具,没有电饭锅这类含化学镀层的厨具,也没有几乎家家都在用的洗衣粉、洗洁精。
  为什么如此执拗地排斥这些给大众生活带来方便的化工产品?
  张映辉说:“我们应该问问的其实是,这些东西真是我们生活必需的吗?”一次性餐盒,一次性鞋套,最后去了哪里?做了垃圾。这类垃圾处理方式无非两种,一是填埋,二是焚烧。有谁愿意把这个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场建在自己家门口?不建在自家门口,又建在哪里?
  张映辉说,她是在2001年以后坚定了自己“自然生活”的想法的。为此,她很感激曾经读过的一些英文书籍,例如《童年》、《自然健康的孩子》(尚未有中译本);也很感激小时候在黑土地上的生活,那个时候买菜自己拿着筐子,买粮自己拿着袋子,买酱油自己拿着瓶子,那时候很少有工业垃圾。
  化学洗涤剂污染江河水源,塑料制品不仅带来环境污染,而且有的含有双酚A(聚碳酸酯),长时间使用或在高温下,这些有害成分会渗透到液体里,直接危害健康。
  “所以,自然生活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不是什么时髦的东西,就是从一点点小事情做起,保护环境,其实就是保护自己,就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不要把什么都交给专家,交给别人,健康是自己的,那就从点点滴滴做起。”
  在很多场合,张映辉都不厌其烦地向别人介绍如何用白醋和小苏打清洗抽水马桶,用茶籽粉清洗碗筷以及用无患子果皮清洗衣服和头发,她还会现场演示如何用无患子果皮自己加工皂液。
  这个时候,张映辉已经不再只是一个自然生活的实践者,还是它的引领者。■
   (摘自《羊城晚报》)(责编 达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