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丰
北京大学化学理学学士,罗彻斯特大学化学理学硕士,现任IDG资本投资顾问公司副总裁,侧重于教育消费领域及TMT相关领域的投资。之前在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担任多个核心高级管理职位
从本期开始,《职业》杂志联手中国网络电视台公益频道大学生就业导航援助节目“点亮”,推出专栏“职业讲堂”,通过职场精英的职业体验分享,现身说法,为大学生揭开职业的神秘面纱,点亮人生航程。
精彩观点
◆ 创业者需要具备两种素质。第一,他至少是一个思维上比较成熟或者性格上比较成熟的人,第二就是要具备与人交往的能力。
◆ 通过技术优势来创新,对大学生创业来说是最有可能的。
◆ 有三件事其实挺难搞清楚,一是我自己喜欢的事情,二是我自己能做好的事情,三是别人觉得我能做好的事情。三者一致,这是职业发展最有利的结果。
个人经历:专业与职业不对口也能行
主持人:所学专业都是应用化学,而您目前从事的却是金融方面的工作,促使您投身金融投资领域的转折点是什么?这当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呢?
李丰:这个事还挺有意思的,自从研究生毕业以后,我所从事的几个工作都跟化学没太大关系。为什么会进入金融行业?我想当初更多是因为我对这个行业本身的好奇,也比较想尝试,因为可以不断学习新的东西。
刚开始,对于投资这个职业,我以为它需要非常多的财务技巧和财务知识。但是在从事这个职业的过程中,我发现它更需要的是对事物和事物发展方向进行比较仔细的研究、推理和判断,你要不断学习新的东西,而且还要把新事物本身研究透彻,尽可能比别人早一步看到事物发展的方向,不管生活经验、工作经验,还是思考能力、推理能力的积累都很重要。而财务专业知识只要有基础、能看明白就可以了,因为投资不是专业财务工作,在投资过程中,有公司内部、公司外部的专业资源来帮助你完成这个事,不管是财务上的,还是法律上的。所以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主持人:您觉得您能完成如此完美的转身,是不是和您在学生时代的学习和积累有密切的关系呢?您理工科的理性思维是不是对现在做投资有帮助?
李丰:肯定是有关系的。我觉得学生时代最重要的帮助有两点。第一是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从目前我的工作内容来看,投资就是你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推理出你看不到的东西,从已知的东西推导出未知的东西,所以逻辑推理能力、思考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第二是不断地积累跟人打交道的能力。因为这个职业的另外一个典型特点,就是90%的时间和工作内容都是在跟不同的人,而且是不断地跟新的不同的人打交道。
大学生创业:个体先行
主持人:现在大学生创业是社会的热门话题。您也有过两次创业经历,您是怎样看待现在大学生创业的?
李丰:在以往的教育体系和传统当中,大学生还缺乏一点出去闯荡的勇气。现阶段,我们要做的更多还是要推动整个社会来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创业。当然,这个氛围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因为之前很多年,我们整个社会的倾向并不是非常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就创业的。
大学生创业在中国能不能走得很好?我想更多地取决于个体,而不是整体,因为整体的环境形成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对于个体来讲,如果他有足够好的资源积累,有足够的社会经历的积累,当然还有一个小前提,他周边的小环境对他创业这件事情有足够好的资金上的支持、态度上的支持,那么,对于某些个体的大学生来讲,他的创业是有可能成功的。
主持人:您觉得一个优秀的创业者应该具备何种素质?
李丰:创业者需要具备两种素质。第一,他至少是一个思维上比较成熟或者性格上比较成熟的人,有自己判断事情的方法,具有坚忍不拔的品质,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充满热情。因为创业是一个挺痛苦的事,能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长远,坚忍不拔是一个很大的决定因素。
第二就是与人交往的能力。创业需要跟整个社会打交道,要跟上下游的企业、企业家、政府、环境和合作伙伴打交道,要学会和他们打交道,并且让他们接受你,或者喜欢你。现在的大学生,本身生活状况相对封闭,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打个比方,如果说连寝室关系都处理不好,那我想你将来出去创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不一定是选项目对不对,而是能不能集合起足够多的有能力的人跟你一起来做。
投资者的眼光:技术创新最有可能
主持人:您从事投资行业多年,有没有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项目得到投资的成功案例?从投资者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您愿意投资一个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吗?
李丰:我们其实看过非常多的项目,都是国内毕业的学生到国外留学后再回来创业的,但是并不是因为留学海外的学生更优秀、更容易成功。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早期互联网在中国还不够普及,所以有过国外学习经历的学生,对互联网的理解来得更深入一些,对模式的理解、观察更敏锐一些,所以当他们带着这种优势到国内做互联网企业时,就会比国内学生有优势。现在,国内、国外对互联网的认知已经很接近或者差不多了。
企业的商业模式分成几种类别,比如有的企业需要比较多的资源推动,像房地产行业,这种类型的企业,就不适合学生创业。还有一部分企业,是以技术为先导的企业。如果你在大学期间,对某些行业有强烈的兴趣,并且积累了足够多的知识,确实得到了比同行更好的应用结果,同时,你又有足够强的勇气和能力拿到社会上产业化,那么这对大学生来说就是创业机会。
还有一种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当然现在这个比较难了,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这个事情。模式上的创新是不是有可能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方向呢?这个有可能。但能不能成功?这个很难说。因为它有可能很快会被更有资源、更有资金、更有关系、更有积累的企业家或者企业学习和模仿,并且对手有可能会比较快地积累起优势,从而打败你。
所以,通过技术优势来创新,对大学生创业来说是最有可能的。另外,在你最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创新,做模式创新,也是一个比较有益的方向。如校内网的创始人都是大学生,这个项目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非常了解大学生群体,也有很多资源在那个群体里面,结果也不错,以比较好的价格卖给了千橡集团。
大学生要搞清楚三件事
主持人:如果您来给大学生上课,您最想教给他们什么东西?
李丰:我想我在教学过程中,会更多地让他们分小组来执行一些任务,或者组织研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比较容易判断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是不是有足够强的领导力,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是否有足够的深度,并且能影响其他人。
第二个问题,是与人交往的能力。比如应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更真实地对待别人,这样你会用最短的路径让别人接受你,可以更好地放松自己。我们可以去教一些所谓技巧,但最终还是要把你放在一个群体里,看看你是否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让周围的人接受你。还要再看看,你在跟不同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是否能够适应别人的一些性格特点,又不会在较大程度上牺牲自己原有的原则和性格。我想要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可以有很多方式和途径,不一定非要强迫别人接受你的观点。
我们常跟大学生讲,有三件事其实挺难搞清楚,一是我自己喜欢的事情,二是我自己能做好的事情,三是别人觉得我能做好的事情。三者一致,这是职业发展最有利的结果。但是挺痛苦的一件事是,在大学阶段,你对自己的判断和别人对你的判断是不一致的,你越是接触面窄,判断的偏差就越大,你只有接触足够多的人和事,才能积累足够多的经验,清醒地认识自己,并且清楚别人对你的判断,这是很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