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5 — 0168 — 01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基所在,是促进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农村文化建设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把“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我国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图从构建长效机制这一角度来探讨进一步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这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文化管理体制落后。农村文化管理体制不科学是造成农村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县级文化单位大多是财政定补的事业单位,文化单位工作人员固定不变,缺乏岗位竞争力。其二,农村文化法规不健全,运行随心所欲,部分文化产品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三,文化市场受不良文化侵袭,各种非法音像出版物和色情、暴力的书刊被人肆意出租、出售。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乡镇图书馆、文化馆(站)有名无实,只挂牌子而无馆舍。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在农村普及率不到10%;乡镇文化站的文化活动设施更是少得可怜。绝大多数乡镇文化站没有经费购买图书、订阅报刊,更谈不上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许多乡镇的电影院停用、放映队解散。乡镇文化广播站无人管理。农村落后的文化设施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农民不能享受简单的、正常的文化娱乐生活。
(三)农村文化人才匮乏。我国农村民间文化人才和专业文化人才面临严重稀缺的局面,这将严重阻碍我国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一些民间工艺制作所产生的经济利益与生产时间、投入的精力不成正比是导致民间文化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此外,大量中青年农民到城市打工也是造成一些传统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出现人才断层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农村还没有建立能留住农村文化人才的体制机制,而城市优秀文化人才又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导致专业文化人才大量流失。
(四)农村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特别是全国县以上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场次少之又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还缺乏针对性,适合农民参与和消费的文化服务不多,反映农村现实和农民生活的影视文学作品更是寥寥无几。
二、构建农村文化长效机制
要解决新农村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和措施,才能进一步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条不紊的进行。
(一) 改革农村文化管理机制。农村文化落后与文化管理机制不科学有着直接的关系。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对文化管理机制进行改革。一要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内部改革,建立健全约束、激励机制及岗位责任制。二要完善文化法律法规,经常性组织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三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和资格认定制度,坚决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二) 保障农村文化投入机制。为了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的局面,为了持续有效进行农村文化建设,政府应充分调动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各种可能的途径筹集文化建设资金。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增加公共财政中农村文化支出比例,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并确保资金在文化建设中的投入使用率。资金到位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才能逐步改善,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大好局面。
(三)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要建立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全面调查并准确地掌握农村文化人才的数量、分布和文化水平,建立文化人才信息资料管理库。二是在提供优厚的职工福利待遇的前提下,配足乡镇村社文化站管理人员,保证文化管理队伍。三是强化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专业人才综合素质。通过专题知识讲座、派送人才外出学习、等方式,全面强化专业人才业务水平。
(四) 健全农村文化服务机制。第一,整合一切公共文化可利用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统筹管理,有效利用。如乡镇级文化活动室、村文化活动大院、广播站等。第二,充分利用农闲时节和传统节日,组织农民开展读书、摄影、戏曲表演等竞赛活动及文化娱乐活动。第三,由于农民用于文化消费的资金不足,政府可通过提供全部免费的电子阅览室、乡村戏院、电影放映厅等公共文化服务,让大多数农民都来参与农村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