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大学生国格意识的培养

2011-01-01 00:00:00李思
理论观察 2011年5期


  [摘要]国格是一个国家所包含的独立、主权和尊严等综合品质的集合,代表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国家自立于国际社会的根本,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国民生活水平、道德进步趋势等的客观标准。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国格意识培养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当前部分大学生国格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原因,从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重视家庭教育、整个社会要努力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工作、注重提高大学生自身对道德责任的认知水平等方面指出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国格意识的有效途径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国格;教育;道德责任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5 — 0123 — 03
  
  一、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国格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塑造健康人格的内在要求
  列宁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1〕(p307)国家是国民生活的大环境,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都与他生活的国家的兴衰、与自己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所以,人格的产生离不开国格,没有国格,个体的人格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正如邓小平所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变了中国的形象。凡是中华儿女,不管穿什么服装、不管是什么立场,起码都要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2〕(P289) 所以,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就必须加强大学生国格意识的培养。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首先是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可持续发展。“青年代表未来,青年创造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3〕(p646)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杰出份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要把青年学生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努力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国格。
  (三)维护国家荣誉、形象和尊严的重要保障
  大学是展示国家荣誉、形象和尊严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是维护国家荣誉、形象和尊严的重要群体。在我国还存在有些大学生人格水平低下、国格意识缺乏的现象,这些人在损害了自己人格的同时也损害了国格。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国格意识的培养,为维护国家荣誉、形象和尊严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培养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的重要内容。国格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国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所以,把国格意识教育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全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才能更好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才能更好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培养出千千万万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当前部分大学生国格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一)当前部分大学生国格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第一,远离国事,爱国主义精神缺失。虽然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在各种思想文化潮流相互激荡、形形色色的“主义”、“学说”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政治热情不高、爱国主义精神缺失的现象。有些学生认为,“国事、家事、天下事,关我什么事”;在一些高校中,有些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博士生,很少去看新闻联播,关注国内外的时事,却热衷于娱乐节目和八卦新闻,有的大学生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早已过时”…… 这些现象从一定层面暴露了大学生国格意识缺乏的问题。
  第二,盲目崇洋,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缺失。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维系全体国人的精神纽带,更是全球炎黄子孙共有的宝贵财富。然而,在一些大学生的眼中,吸引他们的不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是西方注重娱乐和享受的流行文化,如摇滚、蹦迪、染发、穿着怪异、肯德基和好莱坞影片等。近些年来,西方的传统文化和节日在中国特别是在大学生中越来越盛行,而我国的民族传统节日却受到了冷落。像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节日,在中国比春节还要热闹;像奥斯卡这样的节目,是大家津津乐道的,“感动中国”这样的节目却少人问津,这些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国格意识的缺失。
  第三,社会公德变私欲,公益奉献精神缺失。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观念淡薄,对社会公益事业比较淡漠。在校大学生中自愿义务献血、捐献骨髓以救助他人者为数不多,而为了自己的私利置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于不顾,任意侵害公共利益、抢占公共财产的事件却时有发生;一些本不贫困的大学生为了得到国家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不惜开据假证明;甚至一些大学生肆意破坏公共资源、公共环境。他们的行为不仅是没有社会公德心,在一定意义上仍反映出国格意识的缺失。
  第四,高智低徳,民族科学精神缺失。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建国初,钱学森、卢嘉锡等许多老一辈科学家,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回到祖国、报效祖国。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9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62万人,出国留学人数年平均增长25.8%,出国留学规模扩大了267倍。1978年到2009年底,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了 49.74万人。”虽然进入21世纪后,“留学回国人数年平均增长率几乎每三年翻一番,尤其是近两年,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增长率超过了50%。”〔4〕但总体上来看,留学回国人数仅占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1/4。对于高学历的人才来讲,不仅要有科学精神,更需要有民族精神,上述数据从侧面说明,在部分高材生中存在民族科学精神缺失的问题。
  (二)大学生国格意识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国格意识缺失的问题成因异常的复杂,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其环境外因和自身内因来看,主要有如下方面:
  第一,教育方面的原因。首先,由于初、中等学校应试教育体制的根深蒂固,从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绝大部分的学校还是以升学竞争为目标,以培养高分数的学生为标准,只着眼于部分学生的升学准备,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大学生从小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致力于学习答题应考技巧,这是大学生国格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其次,一些高等院校片面追求学校声誉、就业率等,没有很好地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国格意识的培养;最后,家庭在孩子的国格意识教育中没有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现在绝大多数家长虽然意识到了家庭在孩子道德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但却缺少足够的经验和时间对孩子进行道德素质、国格意识的教育,这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国格意识缺失现象的一个原因。
  第二,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从计划经济进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之下,为了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德育的重视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文化的实用主义渗透到一些高等院校中,造成一些大学生倾向于重视物质与经济的现实利益,认为传统文化不适合谋求自身利益的发展,并开始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歪曲或者误读,甚至全盘摒弃。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流失,成为大学生国格意识缺失的原因之一。
  
  第三,西方文化的冲击。随着传播媒介和网络普及化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如在印刷、影视或网络媒体中,那种以丑为美,赤裸裸的表现人地欲望以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从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国格意识的缺失。
  此外,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身公民道德责任和国格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持一种无所谓或消极的态度,并且容易因外界影响而失去正确的行为认识,缺乏改正的主观意愿。从而导致了缺乏自身对公民道德素质高水平和国格精神高层次的追求,这是造成大学生国格意识缺失的重要内因。
  三、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国格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大学生国格意识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马克思指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己。”〔5〕(P118-119)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的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国格意识教育。而没有完美的人格,就不会有完善的国格。所以,我们要重视基础的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培养其国格意识。《教育规划纲要(2010一2020)》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6〕当前部分学校的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片面注重知识教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一些学生的人格发展失去了平衡。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和高校应该建立完善合理的学生道德建设体系,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进而才能有效地加强大学生国格意识教育。
  (二)提高教师素质,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大学生国格意识教育提供主导动力
  高等院校是大学生国格意识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实施国格意识教育的主体。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P108)教师能够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大学生进行国格意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循序渐进地增强国民意识,提高国格素养。所以,要采取一些实效性的措施,培养一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社会责任感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成为大学生国格意识教育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重视家庭教育,为大学生国格意识教育提供潜移默化的基础性保障
  每一个人都是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国格意识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将会对他的一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讲述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民族精神,如艰苦奋斗、守气重节等方面的故事,启发和培养孩子的爱国思想;通过言传身教、激励,孩子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更易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家庭从小注重对孩子的基础性国格意识培养和对孩子长久的关爱、督促,容易培养孩子形成比较稳定的爱国主义思想。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具有全程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即使孩子在大学校园里生活和学习,家长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工具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的近况等。这种家庭亲情教育能够为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国格意识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要重视家庭从小对孩子的基础性国格意识教育,为高等院校进行大学生国格意识教育提供潜移默化的基础性保障。
  (四)社会要努力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工作,利用多元化的媒体手段及网络资源,营造良好公共秩序和社会氛围,为大学生国格意识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人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社会,社会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所以,社会应对那些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的集体和个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公交车上的城市频道,以及网络资源等现代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对有损人格、国格的现象进行鞭挞、曝光。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使大学生在良好公共秩序和社会氛围中,自觉地树立讲社会公德光荣,违反社会公德可耻的意识,提高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隐性化地对大学生进行国格意识教育。
  (五)注重提高大学生自身对道德责任的认知水平,促使其自觉地追求高尚的国格精神
  一切对人进行有关道德的教育都应与法制建设相结合,法律、制度对公民的道德建设具有约束的作用。自觉性并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有的。当人们对国格意识教育还不理解,对遵守国格道德规范还不自觉时, 就必须采取一些强制的甚至以法律的手段进行约束。但更应注重培养大学生自身对道德责任的认知水平和促使他们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追求更高的道德水平和国格意识,促使大学生的国格意识由被动的提高向主动的追求转变。只有大学生自身对国格意识的重要性有了较高的认识,大学生国格意识的缺失现象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遏制。
  总之,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代表着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国格素质如何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强对大学生国格意识的培养,要采取内外因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根据新时期大学生国格意识缺失的具体表现,进行针对性、实效性地教育。要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国格意识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培养一批批高智爱国的有志青年。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