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农村道德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诸如诚信缺失、浪费严重、家庭美德丧失、封建迷信抬头等伦理困境。这体现了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制约,是社会转型给新农村道德建设带来的新挑战,也是农民自身主体性因素不强所造成的。新农村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农民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需要。
[关键词]新农村;道德建设;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5 — 0094 — 03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参政议政意识增强,农村的伦理关系也发生了一定变化。相对于经济发展,道德发展的滞后性也逐渐凸显。如何使农村道德建设适应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农村道德建设中的伦理困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农村实现了“生产发展”,很多地方达到了“生活宽裕”,农民的参政议政意识也逐渐增强。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必然要求道德文明与之相适应。然而,市场经济的温床与小农意识相结合也滋生出一些新的流毒,“‘三风’(赌博打牌、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盛行” [1]。新农村道德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亟待解决。
1.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诚信缺失
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的市场化也逐渐展开。农民不再固守于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而是积极开拓、勇于尝试,“粮食大户”、“养牛大户”、“蔬菜专家”等一批批致富能手大量涌现。住房宽敞了,生活舒适了,传统的淳朴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有些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大量喷洒农药,缺斤少两,掺假制假现象时有发生。传统伦理中的一诺千金、信守诺言等诚信意识已荡然无存。诚信缺失引发了一系列不良现象。农民不再坚守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功利性交往增多,坦诚相待减少,淳朴的民风已被眼前利益所吞噬。
2.攀比摆阔之风盛行,浪费严重
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情往来的价码也逐渐攀升。娶媳妇、生孩子、考大学、生病、去世都要随份子,从二十元、五十元涨到一百元、二百元,甚至五百元、一千元,很多人不堪重负、怨声载道。但为了所谓的面子,许多人咬紧牙关,出手阔绰。红白喜事相互攀比的现象尤为严重。农村道德舆论评价标准异化,茶余饭后不是谈论今年的收成、庄稼的长势,而是议论谁家的菜多、酒好。因此,在这种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攀比摆阔之风盛行,浪费严重。部分农民为了给儿子娶媳妇,倾其全部家产,甚至四处举债的现象十分严重。以致农村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富了小两口,穷了老两口”,儿子媳妇住在宽敞明亮的大房子,电脑、电视机、现代农具一应俱全;老两口却住在低矮破旧的草房,省吃俭用、辛勤劳作,以偿还所欠债务。这种现象与我国传统美德提倡的勤俭节约背道而驰,造成了浪费严重、攀比盛行的不良风气,也给农民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甚至影响到下一年的春耕生产。
3.宗族势力抬头,家庭美德丧失
随着国家民主政治体制的深化,农民的参政议政意识也逐渐加强。但部分地区选举中的拉票现象严重,民主选举成了一些人为自身谋利益的手段。尤其一些宗族势力,借助人多势大得以当选,必然成为本族谋利的重要代言。部分地区的宗族势力十分猖獗,甚至公然蔑视村干部、对抗法律,成为名副其实的村霸。这严重影响了民主体制的进程。与之相适应,本族成员聚集而居,三代同堂、四世同堂,人际关系也较为复杂。传统的家庭伦理美德也逐渐丧失。农村家庭暴力依然严重,由“硬”暴力转为“硬”暴力与“冷”暴力并用,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日益增加,祖孙相依为命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既不利于老年人安度晚年,也影响到孩子的正常成长。不孝敬老人,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4.旧的封建迷信道德抬头,赌博风蔓延
农村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精神世界却愈显空虚,很多人理想信念淡化,教会势力乘虚而入,旧的封建迷信道德也逐渐抬头。目前,农村拜香求佛、加入教会的现象十分严重。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佛堂和教会,生病不信医而信佛,有事不信科学而信教的大有人在。这些人的组成以“四多”为主,即文盲多、老人多、妇女多、病人多。[2]由于农村的娱乐文化活动少,再加上现代科技缩短了劳动时间,出现了大量闲暇,因此,除了封建迷信盛行,有些人把人生乐趣寄托在玩扑克、打麻将上。尤其北方地区的冬季,扑克声、麻将声声声入耳。因赌博损伤身体、倾家荡产,甚至打架斗殴的现象十分常见。
二、新农村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以上问题的出现既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又有现代社会转型期的影响。旧道德的顽固性和新道德形成的艰难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除此之外,农民主体素质也有待提高。
1.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制约着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发展
我国传统的农业劳作方式提倡的是一种封闭的生产生活方式,实行的是小范围经营,势必形成家本位的观念。小生产经营方式也决定了农民交往范围的狭窄,在人伦关系上局限于以“父子亲亲”为核心的家族内部。正像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一样,即人们“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3] “在差序社会里,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什么关系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4]宗族势力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势必滋长重人情、轻法制的思想。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仁”也被剥离了泛爱的内容,仅仅残留了爱亲这一部分。凡是“亲”之外的人就不适应这一原则规范,正是所谓的爱有差等、亲疏有别。
此外,现代人也很难摆脱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影响。农村封建迷信抬头、赌博风蔓延正是受封建残余影响的结果。中国自古就有对鬼神的敬畏之情,由此引发出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这种民风习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无可厚非,但过度依赖便会产生愚昧落后的思想,滋生陈旧腐朽的观念,成为现代文明制度的绊脚石,也就很难达到“乡风文明”的目标。
2.社会转型向新农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的双重历史时空转变中,同时经历着马克思所说的“人的依赖”与“物的依赖”阶段。[5]一方面,传统的道德规范体系仍然具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人的物化意识的增强,原有的伦理观念又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道德要求。因此,旧的道德依然存在,新的道德尚未生成。人们的道德标准混乱,缺乏相应规范的指导。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农村道德建设显得更为艰难和复杂。
由于农村的相对封闭性,传统道德观念的残余十分顽固。但市场经济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村也不例外。市场经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使农村原有的互帮互助美德受到挑战。在利益的驱使下,农村的人际关系逐渐淡漠,邻里关系紧张,淳朴的民风受到严重冲击。部分干部也过于重视经济建设,强调面子工程,而忽略了思想道德建设,甚至有的干部自身就没有做到秉公执法,而是默认或鼓励一些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这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价值导向带来了严重影响,加上农民工进城带回先进科技的同时也熏染了一些不良习气,使新农村道德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
3.农民自身的主体性因素不强阻碍了新农村道德建设进程
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子弟学成之后大都又脱离了农村,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再加上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浪潮,目前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主体普遍素质不高。即使有一些学成归来反哺农村的也是寥寥无几,大多也都摆脱不了这些落后氛围的影响。
由于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又很少接触到现代社会的文明机制,大多数农民缺乏现代自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传统的依附心理仍然很重。这客观上就鼓励了宗族势力抬头,也滋长了部分农村干部以权谋利的心理。农村现行的制度伦理和管理伦理缺少了有力监督和必要约束,国家“管理民主”的政治文明目标就很难实现。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在高度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是以过度开采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只顾眼前利益而考虑不到长远利益,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违背的。为此,提高农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现代民主意识,增强环境伦理观念是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必由之路。
三、新农村道德建设之必然诉求
新农村建设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大方面。然而,实际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过于注重经济的发展。如今,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政治文明建设方面,民主选举、村务公开也已深入遍布全国的大小村庄。而精神文明往往被忽视,成为三个方面中最薄弱的一环。新农村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滞后性必然影响到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因此,注重新农村道德建设,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步伐显得任重而道远。
1. 新农村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物质文明发展的总目标,“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总目标,而“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则属于精神文明层面。过度注重物质层面会造成人的发展的畸形,异化的人绝不是社会主义建设对人的要求的最终目标。目前,许多人的物质产品丰富了,精神却日渐空虚。尤其是以重人伦、讲人情为主的农村地区,市场经济的畸形发展给民风淳朴的乡村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一切向钱看,使富裕的农民感到了严重的失落和孤独感。生活宽裕了,幸福指数却没有大幅度提高,甚至还有人觉得幸福感在下降。这是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经常出现的偏差和曲折,然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技术经济、效益经济、属人经济,因而必然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装备,离不开现代人文精神和伦理规范的提升” [6]。如果对这些偏差和曲折重视不够,甚至忽视,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必然造成新农村建设的畸形发展,最后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混乱,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农村占据着我国大部分疆域,农村的稳定发展决定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因此,我国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鼓励大批专家支持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农村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上层建筑的滞后必然会撼动经济基础。农村的道德建设不仅对农村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有着重要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是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精神建设的共同发展,如果以牺牲道德发展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建设,不仅曲解了道德与经济的辩证发展关系,也违背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总目标。
2.新农村道德建设是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转型期农村旧有的道德规范体系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旧的道德基础不断缺失。传统道德规范中“仁义礼智信”的美德已成为历史,已不再成为现实生活中正如火如荼进行经济建设的农村的有效约束。以往的传统规范逐渐丧失了其固有影响,现今伦理已成为一种“底线伦理”。这种“底线伦理”已不能再底线。原有的道德评价手段中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约束力越来越小,外在的监督机制已失去了应有效力。人们只能凭借内心信念来指导自我的行为。然而,“慎独”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人们的道德行为单独靠良心的这种自我评价很难具有强有力的约束。这种情况下极易造成“上帝死了”,做什么都可以的心理,这势必造成人们伦理观的缺失、价值观的混乱。
社会转型期的这种变化尤其对农村有着不可估量的冲击。农村更注重人伦关系,更追求人际和谐。然而旧的道德基础不断缺失,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农民失去了信仰的依托,丢掉了行为的准则,必然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社会转型期应更为注重新农村道德建设。新的伦理道德规范的确立已成为当今新农村建设中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3.新农村道德建设是建立农民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需要
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农民在享受物质条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必然追求一种新型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制约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要想巩固物质生产的成果,必须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引导农民追求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然而目前多数农村离“乡风文明”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农民物质丰富的同时愈显精神的匮乏,由此产生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这里并不是真正的逃避自由,而是逃避获得自由的同时所经历的那种孤独感。原始人是依附而非自由的,现代人是自由而孤独的。“社会秩序被视为如同一种自然秩序,而人成为社会秩序中的一个确定的部分,使人有安全和相属之感。”[7]农民的依附感十分强烈,传统的人伦道德规范已无法再作为依托,农民迫切需要新的道德体系的建立。
旧的道德基础不断缺失,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给农民道德生活造成了极大地困惑。有的人在精神无所依托之时便选择了封建迷信、宗教信仰等等,甚至有些人还寄托于赌博等一些不良习气,这严重破坏了农村社会风气,影响到“乡风文明”目标的实现。此外,农村宗族势力抬头也是信仰缺失、道德标准混乱所致。农民传统的依附心理必然要寻求一种心灵的寄托,当旧有道德规范失去原有的约束,宗族势力趁势抬头之际,顺理成章形成一种新的依靠。这些不良社会习气不仅破坏了农村民主政治发展进程,阻碍了经济发展速度,也会影响到农村稳定,危及到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努力帮助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积极引导农民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新农村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个社会的伦理文化和伦理精神的扭曲都会造成人的整个生活意义的扭曲、变形乃至失落。”[8]新农村道德建设作为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其重要性已日益凸显。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道德建设的辅助。因此,新农村道德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和时代发展的应有之意,也是农村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赖海燕.新时期农民道德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J〕.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04).
〔2〕程建平.简论建设新农村的道德与信仰问题〔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12).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7.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6〕崔永和,姚茂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化道路取向〔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7).
〔7〕弗洛姆.逃避自由〔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18.
〔8〕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264.
〔责任编辑:李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