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围观视角下80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01-01 00:00:00张延
理论观察 2011年5期


  [摘要]由于80后青年身心的独特性,网络围观的出现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以微博、手机上网等为主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围观已经成为青年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围观对80后青年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继续保持生命力,不仅内容需要更新,工作方式也需要创新及网络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环体也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网络围观;80后青年;影响;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5 — 0084 — 02
  
  近年来网络围观成为社会公众非常熟悉的一种社会现象,林林总总的网络围观事件中网络围观这种社会现象凭借着自身独特的传播和导向特点,俨然已经对80后的年轻一代思想道德观念、文化价值观念、政治价值观等产生了影响。
  一、 网络围观的内涵及特征
  1.网络围观内涵
  围观可以解释为“围”而“观”之,“围”强调众即暗示人之多,“观”强调眼球的凝聚即我们常说的“眼球效应”。在前网络时代围观主要是基于特定的时空进行围观,而在网络时代围观凭借着网络的离散性特点,并且可以持一种责任分散效应的心理参与围观。网络围观是网民对于自己所关心的话题或者是草根阶层通过自发的议程设置所形成的社会热点话题,以网络为载体,通过以具有公共空间的网络论坛和自己微博客私人空间,公开的发表言论或转载的动态关注或者只观不评不行的静态注视,在特定的时间内围绕焦点持续展开。
  2.网络围观的特征
  网络围观是依赖于网络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不仅具备了网络的交互性、隐匿性、快捷性、广泛性等特点还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2.1在场性。场是一种情景环境,现实社会中的围观行为都会发生在特定的时空界限内。围观停止的地方就是场或者情景环境消失的地方。网络的传播特点是场无限的扩大,围观的群众便有了在场的氛围,直接面向场或事件的本身。
  2.2情绪性。“水不平则鸣,人不平则怨”网络围观虽处于虚拟的网络环境里,但是与现实根源息息相关,只是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等特征使网民的情绪更加没有克制。无论是涉及官员腐败、生活腐化的还是卖弄风骚的丑陋不堪都引来了人们的拍砖、叫骂、指指点点。
  2.3聚焦性。聚焦性是网络围观最典型的一个特点,聚焦就是凝聚众人的眼球,使人们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集中指向某个事件或人物。传播心理学认为:当社会大众的愤怒情绪被点燃时,人们会像受了刺激一样疯狂的批判、围观、叫嚣、起哄。引来社会围观,引起聚焦。人肉搜索就是最好的证明,网民通过利用一些网站的搜索功能,一问一答,不断变换输入关键词来搜索目标,它的实现需要网民的关注和聚焦。
  2.4草根性。草根在社会学中主要指基层群众,是相对于精英阶层来讲的一个社会阶层。随着社会大众文化的兴起,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草根文化逐渐盛行。草根文化强调解构、反叛、去中心、强调自我,在话语权的掌握上草根文化一直渴望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权。网络围观的出现,使草根文化找到了掌握话语权的机会。围观中处处可见草根的身影,不论关于什么的围观网民们都会在各大论坛和贴吧、微博中不断地转载、提问、跟帖、回答,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二、网络围观对80后青年网民影响特殊的原因分析
  
  该图中显示:我国的网民年龄结构分布图中2010年12月到2011年6月,10—19岁网民占比由27.3%下降到26.0%,20—29岁网民占比由29.8%上升到30.8%,30—39岁网民占比由23.4%下降到23.2%。而这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中80后占到相当一部分比重。
  从80后的组成群体自身特点来看,80后的青年生理上处于比较有活力,情绪上容易冲动和浮躁缺乏理性的思考精神。而80后群体往往大都处于对社会现实认识不够深刻,充满理想或者是由理想向现实过渡的一代青年。这部分青年群体大都在父辈的呵护下长大,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经历,价值观上有强烈的个性,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思维独立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众文化兴起、后现代社会思潮、消费主义盛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长大。尤其是刚进入社会的一部分80后,其已经脱离了学校和家庭的呵护,独立的承担起一定的对社会对家庭的义务。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看到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和转型期社会的机制等失衡,心理上容易产生抱怨、浮躁的情绪,而网络围观的情绪性等特点恰恰能与这部分青年的身心特点合拍产生共振。
  三、“网络围观”对80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围观的网民来自社会的不同的年龄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经验、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受教育文化程度等,其对同一社会事件的看法也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而80后青年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还没有形成独立的鉴别社会现象的能力,往往极其容易受到动摇,当不同的围观行为、看法出现在论坛等意见领地的载体中时,对围观的80后的价值观形成一种导向就成为必然。
  1.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1.1有利于80后形成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网络围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情绪的传染具有一种暗示性功能,我们在围观不同的社会事件时经常看到网友们在网上发起传递爱心的活动。在抗旱救灾中梁咏琪在生日当天发出的一条“捐赠倡议”的微博,只要被转发一次她就捐出1元,为期3天,共向灾区捐赠8万元。还有今年6月以来,海南香蕉严重滞销,网友们举行的团购行动,全国9大城市14.5万网民共同接力,解海南之“蕉急”。有资料显示截至7月19日上午8时,团购到的香蕉总吨数达到520吨①。80后曾经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离经叛道、没有责任意识让人惶恐的一代,当看到网络围观中80后能够迅速的向围观的积极引导方面行动所迸发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乐于助人等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时候,对于网络围观人们应该给予肯定。
  1.2有利于提高80后的公民意识。公民是一种政治身份,表达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是政治意义上的人。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以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增强社会大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权力与义务意识等公民意识。在网络围观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形成的民间力量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心和对政治生活的参与与关注行为对80后的公民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网络围观能够借用网民的力量进行维权,而且维权的过程中还体现出新的特点网民维权由注重个体利益逐步向关注社会公益转变。曾经轰动一时的孙志刚事件,网民不仅为孙志刚的死讨回了公道,而且在社会上掀起了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对于涉世未深的80后来说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2.1助长了青年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当围观者看到别人人肉被围观者时,围观者会不自觉地点击手中的鼠标参与到人肉的行列中。大量的网络围观事件已经证明一旦出现围观关于被围观者的海量信息比如照片、住址、受教育经历、父母职业、祖父母职业、收入等相继在网上曝光,公民的很多合法的权利也遭到了侵害,甚者严重时会演变成网络暴力。尤其青年群体,其好奇心、从重心理更加浓厚,接受新事物快。往往容易成为人肉搜索中的主流群体。尤其刚发生不久的围观李双江之子的事件中,李天一的教育经历、曾参加过的活动获得过的荣誉、其父亲的职业生涯经历、其母亲的个人隐私等等完全被曝光到网上。网络围观内涵的范围是很小的,但是被网友们通过侵犯个人隐私的人肉其外延就变的很广了。
  
  2.2滋生了青年投机取巧的心理。从芙蓉姐姐到虚拟的小月月和接踵而至的凤姐,广义的讲还有后来的郭美美,这种审美的反传统、道德的反传统现象为什么没有停止的意思而且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从最近网络水军的不断浮出水面,网络策划公司的不断曝光,越来越多的让人看出了现象背后的实质原来是一连串的利益链条。最近很多报道声称郭美美要进军娱乐圈的新闻,红十字会却成为某些人成名的工具。放弃尊严引来网民的唾沫就可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获得利益,不用劳动就能够赚大钱,对社会环境的辐射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对于青年群体来讲特别容易产生投机取巧的浮躁的心理。
  四、80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1.树立探索“网络围观“教育功能的理念。网络围观的在场性、聚焦性、情绪性、草根性等特点意味着围观的界限在不断的拓宽,围观事件的深度在变深。公民意识的觉醒赋予了网络围观越发的带有政治属性,网络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信息的不平等性,而围观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信息的解读往往先入为主,这样很容易造成社会公共事件的负面影响80后的价值取向。例如:对部分官员腐化的生活放大、工作方法方式粗暴曝光容易使青年产生对党和政府信心的动摇。怎样能够把网络围观潜在的正确的教育、导向、激励功能能够运用到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树立起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围观的积极引导和激励作用的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2.加强80后媒介素质教育。80后的群体主要包括80、90群体,其中有在校学生和社会青年,所以学校和社会应该双管齐下,齐抓共管。学校教育方面应该采取显性为主隐性为辅的教育方式:第一,应该在基本的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媒介技能外,还应对媒介运用的素质提出要求,比如,做文明的网民,做有道德的网民。第二,帮助学生提高鉴别社会现象的能力,网上信息是复杂多元的,学生比较容易迷失方向,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受到干扰,教师应该及时的典型的讲述相关案例,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现象。隐性方式则注重通过校园文化关于积9a5cadc960185f58b664979176276ed0极的媒介素养意识的宣传。社会教育方面主要是以隐性为主,显性教育方式为辅:隐性方面可以根据80后青年反叛、从众的心理特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利用节假日开展一些网络道德、文明上网的公益性活动;利用社会的一些大型事件开展具有引导性的教育活动,比如,抗震救灾、地震等社会国家的大事件渗透一定的媒介素质教育理念等等。显性为辅主要体现在加强宣传的方式,通过报纸、新闻等喜闻乐见的大众传媒宣传社会所要求的80后青年应具备的媒介素质。
  3.加强网络立法。网络围观的历时不长但是使背后的网络炒作公司迅速的专业化和规模化,迅速出现了不少网络红人;也因为众多网友过度的围观对当事人造成了很多伤害,曾经发生在湖北的邓玉娇事件,当事人邓玉娇至今为止还很难像正常人一样平静的生活。80后青年正处于人格和价值观的最后定型时期,“丛林式”的网络围观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网络围观应该得到更加公正的评价,加强网络立法,对于正当的围观应给于支持,对于不正当的围观给予一定的法律制裁。尤其对于恶意诋毁炒作的网络推手掀起的围观巨浪,法律应该给予更加严重的制裁。总之应该尽可能的为青年营造一个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体。
  〔参考文献〕
  〔1〕陈力丹.2009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2〕于运全,姜加林.5·12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研究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李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