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公众利用网络关注公共事件的热情日益高涨,在网上形成声势浩大的网络舆论。它在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和谐社会构建、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方面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然而网络舆论是新兴事物,也呈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非理性,需要在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完善法律法规、培养公民意识、加强主流媒体引导等方面着力,以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网络舆论;影响力;引导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5 — 0080 — 02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网民数量急剧增加,2011年7月19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广大网民正在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关注公共事件,表达观点、参政议政。从邓玉娇案到周老虎案,从李刚事件到乐清事件,都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民意潮流。那么如何加强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将是政府躲不开的现实课题。
一、网络舆论的内涵
网络舆论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社会公众对某一焦点问题或事件所表现出多数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言论。基于网络舆论发生之平台——互联网的特性,它与传统舆论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民意的真实性
传统舆论大多是媒体自己的意见或政府长官的意志,很难看到百姓的观点。网络则为百姓提供说话的平台。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和隐蔽性,在网络世界里,人们更容易说出自己的心声,其反映出的民意纯朴、自然和真实。
2.内容的丰富性
传统媒介受版面和时间的限制,信息的承载量是有限的。而网络是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加上网络具有巨大的储存功能和超链接的独特功能,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
3.影响的难控性
在网络上对舆论进行控制是比较困难的。传统新闻媒介虽然传播不及时,但是有把关人的存在,舆论的控制是不难做到的。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这种较大的自由度与宽松环境,对于控制舆论生成阶段以及传播带来很大的难度。一旦负面因素规模化发展,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4.集聚的持久性
由于网络具有快速传播和开放的特点,如果一些政府部门对于违法失德作恶等事件不能做出合情合理的判决,网络就会不断施加持续性的、声势浩大的舆论压力。刘涌案整整三年,周老虎闹腾一年,最后政府都做出符合公平正义的处理结果,足以彰显了网络民意持久韧性的威力。
二、网络舆论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如今网络的优势已经日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重视。从国家领导人在网上与网民互动到胡锦涛主席开微博,从中南海开通民意直通车到各地政府网站采用各种形式与网友交流互动,可以看出其地位的重要性在提升,社会的影响力在扩大。
1.开创了参政议政的新途径
十七大报告中我党提出“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其中政治文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一个国家走向政治民主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正是公民政治的参与,最大限度地参加国事的管理,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网络的广泛应用,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新平台,成为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新渠道。网民可以便捷地通过网络反映基层声音、曝光社会问题,对政府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影响政府的公共决策。2009年1月《人民日报》与人民网同时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网民中有87.9%的人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不良现象时,93.3%的人选择网络曝光。[1]毫无疑问,虚拟网络空间里新型公民政治参与方式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公众的政治冷漠心理和社会政治参与的传统模式,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2.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新进程
一方面,互联网具有平等性、快捷性、超时空性、虚拟性等特点,公民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