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视野下的公民社会发展探究

2011-01-01 00:00:00孙留
理论观察 2011年5期


  [摘要]对于民主政治来讲,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保持社会相对于国家的独立性,发挥社会独立之眼的作用。而在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却受到一系列制约,经济上市场体系不完善、政治上政府监管体制的垄断性、文化上公民意识不健全。因此,应该充分发展市场经济、培养公民意识、转变政府职能,为公民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提供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公民社会;公民意识;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5 — 0074 — 02
  
  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驿站”。民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保持社会相对于国家的独立性,这就需要发挥社会的监督制约作用。正如托克维尔论述“社会独立之眼”指出:一个由各种独立的、民主的社团组成的多元的民主社会,可以对权力构成一种“社会的制衡”。换句话说,一个独立于国家的多元的公民社会,是民主社会必不可少的,在社会制衡方面发挥着社会“独立之眼”的作用。因此,政党应该总揽全局的基础上,提倡公民社会的发展,提倡把一部分政府不该管的事情、承担不了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交给第三部门。
  1公民社会的历史发展
  1.1公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
  公民社会源于西方,是一个“全西方式”的社会政治哲学概念,所以要弄清中国公民社会及其相关问题,我们应首先对西方公民社会的概念进行梳理,以正本清源,给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的讨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公民社会的思想在西方政治学理论中源远流长,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近现代经过洛克、黑格尔、马克思、葛兰西、哈贝马斯等思想家的阐发,已成为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1.1.1亚氏时期——与自然社会的分离
  在这一时期,公民社会主要是表现在同野蛮社会、自然状态的分离,与政治化的城邦国家的同一为标志,其理论主要是体现在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早期哲学家的思想中。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城市是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中心。一个人享有的政治权利决定他是不是公民,城邦是由公民构成的群体。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的开篇就指出,“每一个城邦(城市)各是某一种类的社会团体,这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所谓‘城邦’,即政治社团(城市社团)”〔1〕。亚里士多德的公民社会所指的既是政治社会又是文明社会,如果没有了政治生活和政治权利,也就没有公民和公民社会,也就没有了城邦。这体现了古希腊的现实状况,表达了古希腊人对理想政治的憧憬。
  1.1.2中世纪——与政治国家的分离
  16世纪以后,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工商业活动的发展,私人领域的相对独立,出现了国家和社会的相对分离。托马斯·潘恩指出公民社会和国家有不同的起源性质和任务。潘恩指出“社会是由我们的欲望所产生的,政府是由我们的邪恶所产生的。”〔2〕公民社会是人们以自愿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追逐自由的联合体,而国家是以契约的形式建立起来的组织。
  黑格尔是第一个系统地阐释市民社会现代意义的思想家。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是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市民社会是个人私利的战场,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同样市民社会也是私人利益跟特殊公共事务冲突的舞台,并且是把它们二者共同跟国家的最高观点和制度冲突的舞台。”〔3〕公民社会的不自足性决定了其需要国家,“如果市民社会要维持其市民性,那么就必须诉诸一个外在的但却是最高的公共机构,即国家。”〔4〕
  1.1.3近代意义——与经济领域的分离
  葛兰西《狱中杂记》中从文化意义上界定了市民社会,认为是传播意识形态特别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各种私人的民间的机构的总称,包括教会、学校、新闻舆论机关、团体、工会等。他认为,市民社会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是统治阶级实现“文化领导权”和革命阶级建立对文化领导权的主要领域。政治社会实施直接的强制性权力,市民社会则实施基于民众同意之上的“文化领导权”。
  从以上理论的梳理来看,虽然各个时期的概念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它是由自由的公民和社会组织机构自愿组成的社会,是与政治性的国家相区分的。
  2 中国公民社会的历史进程
  我国和西方无论是经济体制还是社会体制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借鉴西方公民社会理论时要根据中国的现实区别对待。中国公民社会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开始出现,但是由于中国的历史发展历经坎坷,所以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也一度中断。
  2.1建国之前的时期
  总的来说,在建国之前,中国是没有公民社会的,这是由传统社会的政治社会结构决定的。中国传统社会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中央集权国家,世袭封建“家长制”和“家族宗法制”为基础的一元社会结构。这使得社会自由发展的空间极小,非政府组织受到严格限制。另外,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社会,导致了城市手工业、商业发展缓慢,这使得不可能出现市场经济。鸦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