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新唯识论》逻辑结构

2011-01-01 00:00:00田希
理论观察 2011年5期


  [摘要]从哲学的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认识论剖析新儒家熊十力的代表作《新唯识论》逻辑结构,其目的是要厘清熊氏哲学体系及其思想脉络,把握其哲学体系精髓。
  [关键词]熊十力;新唯识论;逻辑结构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5 — 0050 — 02
  
  熊十力先生哲学体系脱胎于《新唯识论》,先生从佛教唯识学入手,自成一套观点,而成“新论”。若从哲学研究层面分析,则不离本体论、认识论诸方面,而《新唯识论》并未从此方面详述,故有必要剖析其逻辑结构。
  《新唯识论》分上、中、下三卷,计有明宗、唯识、转变、功能、成物、明心六篇。明宗是为开宗明义,揭示主题。唯识则是对佛家唯识学之新释与改造。转变是就体用而言,侧重于体,本体“非常非断”,为恒转,即用显体。功能则侧重体用之用,“恒转势用大极,故又名之以功能。”成物、明心是从物、心二方面明“体用不二”、“翕辟成变”之理。
  本文拟从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认识论出发,厘清熊氏新论逻辑结构。
  本体论,“一名形而上学,即穷究宇宙实体之学。”宇宙论,“即解释宇宙万象(现象界)之学。”人生论,“参究生命本性及察识吾人生活内容。”知识论,“亦云认识论。”
  “《新论》于本体论方面,则以体用不二为宗极。……于宇宙论方面,以翕辟成变为枢要。……于人生论方面,以天人不二为究竟。”至于认识论方面,以性量分殊为宗。
  一、本体论
  明宗章上说,“学问当分二途:曰科学,曰哲学”,而“哲学自从科学发展以后,则其范围日益缩小,究极言之,只有本体论属诸哲学范围”,其余都是科学范围。本体论是为哲学主题,也是熊十力哲学核心。故《新唯识论》由此点开始而展开。
  熊先生所作譬喻类似法藏,曰众沤与大海水。众沤为波浪,波浪为大海中时时变现之相,万相纷纭,而无碍于其为大海水之一滴,且不论众沤如何变幻,而大海水恒自完整宏大。无大海水则无其波浪,此“体”乃“用”之根本之故,“用”须“体”方能显相。无众沤此“用”则无以汇成大海之“体”,众沤各为大海水此“体”之一分子。故二者虽然不二,而到底有分别;但虽有分别,而二者仍然不二。
  二、宇宙论
  本体是“万理之原,万德之端,万化之始”,有能变之特性。虽显现为无穷之相(即是用),但其本体却生生不息、健动、恒转。本体非常非断,“恒”则是“非断”,生灭相续,“转”是“非常”,显示能变特性。体用二者不二,故以“翕辟”显示其动态。“翕”“辟”殆出自《周易》,“翕”有收拢聚合意味,“辟”有张开扩散意味。万物生灭不离于翕辟。若无此翕辟一聚一散作用,宇宙万物不能形成。正因翕辟二者恒相作用,相辅相成,“裁成万物”,故能向前发展。“翕辟”成“变”,无“变”则万物都是一潭死水,互不联系作用,则无生机,便不能体现本体“能变”特性及恒转特征。正合《周易》“唯变所适,不可为典要”之语。
  翕辟如何成变?因内部矛盾推动,相反相成,使宇宙万物不断发展。
  翕因有聚合作用,凝则成物,与物相应;辟有发扬作用,与心相应。心不是自人类才始有,而是宇宙无始以来即有。唯物以物为先在,实体在物;唯心以心为先在,实体在心。而此处心物二者无先无后,并列而在,翕辟相反相成,无心则无物,无物则无心。此“心”非人心灵,而是“宇宙之大心”,“周流六虚,无定在而无所不在”。辟因此特性而“无所集中,未免浮散”;翕则“凝成众物,物成,即有组织而非散漫”。因此辟以翕为工具,“因以显发其势用”。
  “变”有五义,幻有义、真实义、圆满义、交遍义与无尽义。翕辟成变生成无数相续不断种种生灭相,相常变更不定,无固定相,正如《金刚经》所云“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都是似有而幻之相。然而离此相而不可得实体,体用不二,不能离用而觅体。所以又有真实义。“大化周流,无往而不圆满”,千万种相相互摄含,是圆满而无亏。即使同一相,摄受者不同,结果也不同,便一相成千万种相相互交感,此即交遍义。本体其大无外,流行无穷无尽,此是无尽义。
  辟为心之特性,翕为物之特性,辟为开发,翕为凝聚。故又有心物之谓。而自古心物之争绵延至今,孰是孰非难以定夺。要在于心先于物抑或物先于心,唯心者认为心先于物,心为实体,物为现象,唯物者认为物先于心,物为实体,心为反映。熊先生持论心物俱存,非有一者在先一者在后。此“心”非仅为人类心灵,而是“宇宙之大心”。宇宙诞生之际,并非仅是物质的,否则其第一动力来自何处?为宇宙之大心所推动,然而宇宙之大心非有特意,而是自然而然,此时心隐物显,并非有物而无心,而是心不显发而已,显示了辟无形、开发之特性。虽是心推动物,但二者不可分离而独在,有翕辟相反而后方能相成,而后成变,不断发展。此亦显示阴阳矛盾互相作用,不可舍一而独存。
  三、人生论
  熊先生“天人合一”人生论在于阐本心与习气或曰习心之关系。
  本心是自性先天而有,朗照乾坤的,此本心通于天地万物,与宇宙同为一体,由此本心可见实体。然而习心却是后天染着,令人驱逐外物,障蔽本心,犹如明镜蒙尘,乌云蔽月。
  如熊氏所说,“本心才是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禀之真性,习心则非本有”。此心虚寂明觉,“近在吾一身之内,推藏于密;远之弥满六合,无所不在”。
  本心是真,习心为妄。如《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习心如同梦幻泡影,若本心为体,则习心是用,是万千虚相幻现。
  本心自内求己,习心向外逐物。本心通于天地,故自身亦是一宇宙,此宇宙之理通于身外宇宙,实体无处不在,无处不可存。习心引人迷于财色名利,贪恋外物,障蔽本心,使自性迷失。当今世界物欲横流、拜金享乐、堕落萎靡,可见习心之顽力。
  须知本心是不假外求,人人自性充足完满,圆融无碍的,端在于如何由习心迷途知返,返归自性,才是得大自在。
  天人合一即是回复自我本来面目,回归本心,不需假借外物,趋归真如。
  四、认识论
  “性量分殊”认识论是熊先生自空宗有感而来,其自言“从认识论方面而谈真谛,独契空宗”。空宗旨意,一言以蔽之,“破相显性”而已。
  在熊先生看来,宇宙真理有两层,一是科学真理,一是玄学真理(此处“玄学”类似西方“Metaphysics”,形而上学之谓),科学崇尚分析,玄学重视体悟,二者不同。若就体用而论,科学是为用,玄学是为体。科学是分析现象界经验界规律,玄学是探究宇宙实体。故而认识论上分性智与量智。
  玄学真理亦即性智发现之方法在于默识、证会,以此方法所得真理不能以语言道尽。语言有限,实难道万一。如以语言道出,实非真理。正如《金刚经》所阐,法者,即是非法,是名为法。真理即不是真理,若非说真理二字不可,只是一个名相而已。佛家空宗直契空明实体,其经典所阐用“遮诠”方法,此为阐性智方法。量智则用“表诠”方法,表诠即是就某事直接述说,直陈其理。而遮诠,则是以否定方式就某事而破斥之,否定之,从反面启示道理。
  所谓性智,“即是自性的明解,此中自性即目本体,在宇宙论上通万有而言其本原则云本体,即此本体以其为吾人所以生之理而言则亦曰自性。”自性贞明,此性质有如《坛经》六祖慧能所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量智“是思维和推度与简择等作用,能明辨事物之理则及于所行所历简择得失故,名为量智,亦名理智”。以佛家而言之,则性智是本自于本心,而量智则源于习气。王阳明之所谓“良知”,人人有之,殆此“性智”之别名。性智是先天而有,不假外在;而量智则是后天习气所染。一为内在省悟,返归自性;一为外在牵绊,追逐外物。
  
  性智是非体悟、自省、证会而不能见体的,此处恐怕是西方科学界哲学界不明白处,故而常斥责中国无哲学无科学,不可用经验规律概括而放之四海。因西方喜思辨、逻辑,科学之发达未尝不因西人好学深思而起。其哲学亦然。但并非中国人不好学深思,角度不同而已。中国人好从大处入手,由道而术,由形而上而形而下,有根本方有枝叶,务求一体圆融。西方科学胜过中国,恐与此不无联系。西人科学、哲学于细节处成就,确实可观,但重于细微末节虽成就煌煌巨著,令人钦佩,但若自根本处即偏差,恐怕论述再逻辑严密也无济于事,差以毫厘失之千里。中国传统不重具体实证,西人不认可其为科学式真理,因其不能归纳为严密体系学科而普泛于天下。笔者认为“Science”与“Philosophy”是西人所创概念,西人必自以为是,以其一套概念标准要求中国“科学”“哲学”,故未能达标。中国科学与中国哲学只是名相,自知其有用即可,《周易》谓“百姓日用而不知”,殆此之谓。西人以“量智”要求“性智”,二者不同类,当然不符西方要求。当然中国科学、哲学自有其弊处,与民族文化与历史不无关系,但其有高明处人莫能知。东方人多灵性,儒家、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皆亚洲人所创,西人以其近代发达科技兴国,经济军事强盛,理所当然霸占世界文明鳌头,而以其价值观为标准,强自同化他国。西方善于思辨、逻辑,其过人处中国确有不及,但不离经验,超经验处也无能为力,故只是经验之真理,此即是量智。故当今世界物欲横流,因西方主流所倡科学即量智故,多向外驰求,而少向内回归,而成今日世界现状。
  量智虽有诸多不是处,但又不可舍量智而求性智,性智与量智也不可分。无性智,量智缺乏指导方向;无量智,性智不能实际作用。
  熊先生由实体入手,阐明“体用不二”之本体论,将本体与现象一体而观;继而由本体论导入宇宙论,以“翕辟成变”阐发宇宙生成,心物同现,既非唯心又非唯物;次又由天而人,示“天人合一”人生观,使人知回归本心,得大自在;后阐本心与习心,在认识论上,一为性智,一为量智,发“性量分殊”认识论,性智乃是玄学真理,量智是科学真理,二者于当今社会,互为依辅,同构二重真理。
  熊氏新论贯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认识论于一炉,虽属中国哲学,其实于世界哲学未尝不是一大贡献。本体与现象合一,心与物合一,天与人合一,此当是对西方妄自割裂体用心物一记当头棒喝。
  〔参考文献〕
  〔1〕熊十力.新唯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