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来,群体性事件的多发凸显社会大众对政府信任的下降与流失的现实。转型时期整体社会信任的缺失、政府非科学的政绩观的危害、政府非民主非科学的决策机制与行政效能的低下,以及权力腐败等是当前政府信任流失的主要原因。为此,必须积极探索化解信任危机、重塑政府信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转型;政府信任;危机
[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5 — 0029 — 02
2008年以来,我国接连发生了多起重大的群体性事件,如贵州瓮安、甘肃陇南、云南孟连、湖北石首……其社会影响巨大,造成的损失和负面效应都是前所未有的。以社会信任为核心问题的一系列社会群体事件是我国各种社会矛盾长期积累、交织的结果。频发的群体事件凸显出政府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从周老虎事件到三聚氰胺事件,从“俯卧撑”到“躲猫猫”事件,从邓玉娇案到到“湖北宜城最年轻市长” 现象等等,表明公众对于政府特别是地方与基层政府的信任正在流失。近几年来,公权力滥用事件层出不穷,政府出尔反尔更是屡见于各媒体报端,民众质疑地方政府和部门就某一事件所作出的解释的现象明显增多,特别是反映到网络上,政府的解释遭到民众质疑的声浪越来越大,一些事件因网络舆论的渲染而广受关注,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可以说,政府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社会事实。
一、当前政府信任流失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来自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主持的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社会心态部分结果显示,民众对中央政府信任度最高,接近很信任,而对基层政府信任度最低[1]。?地方政府不受民众信任的危机有增无减,因为如果地方各级政府真正值得信赖,民众不可能越过地方政府把信任放在更高级的中央政府身上。毕竟对于民众来说,“有困难找中央政府”的成本更高,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目前我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日益弱化,信任感下降。比如,当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数据后,就被大学生网民嘲讽为“被就业”;当统计局宣布收入增长数据后,也被网民讽刺为自己的收入“被增长”了。无论官方发布怎样的“权威”数据,屡屡遭到社会怀疑。群体性事件和上访活动的增加是公众对政府信任缺失的突出表现。在许多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民众不相信政府公布的事实真相和解释,而宁愿相信许多不真实的“流言”与“小道消息”,例如贵州瓮安、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当地没有多少老百姓相信政府所作出的解释,政府无论怎样辟谣,人们的态度总是质疑,加之长期聚积的民怨与借机发泄的心理动机则推动了事件的恶化和升级。当然,我们有些地方政府在面临民众质疑的事情时,只习惯一手遮天隐瞒真相或伪造“事实”,愚弄甚至剥夺民众的“知情权”,因此极大的损害了自身形象,造成地方政权空前的信任危机。与群体性事件多发相伴随的是上访的大量增加。政府危机处理机制的匮乏,以及在处理危机过程中封锁信息及对策的失误,使公众对政府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不良影响。
政府信任是建立在公众对政府的合理期待以及政府回应基础上的一种关系状态。公众对政府的合理期待得到政府的积极回应、圆满落实,政府就取得了公众对政府“相信而敢于托付”的信任关系。政府信任作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是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是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的可靠保障。政府信任在社会信任体系中往往能发挥导向标作用。基于我国社会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政府运行中存在的依法行政问题、公共服务质量问题、透明与公开问题、廉洁高效问题等仍不尽如人意,造成政府信任弱化的事实。当前,我国处在改革日益深化、社会加速转型的历史性关键时期,某些社会制度的缺失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直接危及政府信任和政府的存在合法性。较高的政府信任能够扩大执政者的合法性基础,实现有机的社会整合,提高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绩效。反之,政府信任的缺失动摇政府的合法性,损害政府形象、影响政府治理,威胁政治稳定,增加社会的离心力,进而削弱民族凝聚力。
二、政府信任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1.转型期整体社会信任的缺失是政府信任危机的社会条件。
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和外来思潮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人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不能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奉行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利益至上。不少人生活不如意但期望值较高而产生相对剥夺感、失落感及仇官仇富的心理。特别是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体制和制度的变迁、群体和组织的解体和重组,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信任(包括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公众对他人的信任)遇到很大的挑战。在一个利益、思想、价值取向发生根本变化的社会,原来作为信任基础的社会安全感在下降,个人所面对的社会风险日益增大,使得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弥漫起一股信任危机的情绪。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们的决策、政策、管理和治理难以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失误,也会对以往建立起来的社会信任产生某种动摇。总的看来,社会信任在状态上不稳定化了,在时效上短期化了,在价值取向上实用化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越来越取决于政府提供的服务对于他们的需求的满足度和满意度,因而常常表现出一种易于变动的“将信将疑”和“逆反”心态,使得怀疑主义在当今社会信仰缺失、权威失落、价值观偏移的局面中盛行。加上各种规范、制度的不完善,形成了“信任匮乏”的局面。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信任匮乏”很可能会在某一偶然事件引发人们心理底线崩溃的同时,严重摧毁信任的根基,造成“信任危机”。
2.政府非科学的政绩观的危害。
科学的政绩观是政府科学依法行政、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利益的重要前提。但是在许多地方政府扭曲的政绩观、唯GDP论的思维下,形式主义、浮夸风、急功近利、短期效应、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等行为盛行,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导致群众对政府信任的流失。目前存在着的我国干部队伍中的各种不良作风同群众的期望和要求良好作风之间的矛盾,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与群众要求勤政之间的矛盾,主观主义、家长制作风与群众要求民主之间的矛盾,干部因工作失误而带来的对群众利益的损害同群众的不满之间的矛盾等,既是群众对政府信任弱化的重要表现,也是政府信任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
3.政府非民主非科学的决策机制与行政效能的低下。
在我们政府决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家长制”和个人专断的行为,重大决策失误导致的巨大损失无人负责;决策朝令夕改,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决策的透明度不高、暗箱操作大量存在;政府行政效能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行政机构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外部制约机制缺乏力度,行政腐败、行政侵权和非法行政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政府形象受损、公信力下降。特别是公民民主法制意识提高,对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政府行政能力和决策水平与社会和公众的价值期待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决策和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这也是政府信任弱化的原因之一。
4.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权力腐败。
权力的腐败现象无疑严重影响着公众对政府整体的信任。我们的党政机关、司法执法机关、公共机构及其干部中自身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目前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执法不公、行政不当、为政不廉、假公济私、欺压群众、以权谋私、奢侈浪费、腐化堕落等不良作风和腐败行为,干部队伍中的特权现象同群众要求公平之间的矛盾,干部的腐败同群众要求廉政之间的矛盾,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加重了干群的对立及矛盾,严重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削弱了国家政权的群众基础,使得民众对政治的信任弱化,也产生了政治合法性危机。
三、化解信任危机、重塑政府信任的有效途径
社会信任关系到一个政权的权威性与合法性,是社会政治权力的大众心理基础。如何化解政府的信任危机,修补出现的信任裂痕,让我们的政府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将科学发展观内化为一套各级政府和官员自觉遵守的制度、规则和机制,是十分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可以说,提升政府信任度或重塑政府信任关系是当前及今后各级政府不断求解的重大课题。
1.建设诚信廉洁政府,着力提高政府公信力,这是重塑政府信任的关键。
建设诚信政府,应该在政府中普遍树立诚信的观念,政府信用意味着政令不能朝令夕改,政府信息实事求是,政府运作透明公开,政府法令切实执行,部门执法公正严明。这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依法办事、廉洁高效、责任到位、不与民争利以及政府必须言必行,行必果,有错必改,有乱必纠,信守承诺。
2.改革权力运行机制,把更多权力下放给社会。
强化基层社会与民众对政府权力监督的核心问题是要把现在这种从上而下的压力式的问责,转变为基层民众对基层政府的问责,让老百姓来监督地方政府。新加坡学者郑永年认为,中国要跳出信任危机,避免演变为重大的社会危机,必须建立起中央政府同基层政府以及社会民众的直接关系。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中间权力层过于庞大,所以中央政府应把部分权力从中间层收回,再下放给基层政府。而且在向基层政府分权的同时,也必须把部分监督权力下放给社会。只有到了社会成为政治、决策和政策执行的内在要素的时候,中间层官员的“瞒下”和“只唯上”行为才会得到根本的纠正;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欺上”和假“唯上”也才能得到纠正。只有当社会成为权力产生和使用过程的内在部分的时候,政府才能建立起社会的真正相互信任,社会也才能找到信任政府的根本而牢靠的理由[2]。
3.预防和大力惩治腐败特别是政府官员的腐败。
政治腐败是导致政府信任危机的最大“硬伤”,群众是从各级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的行为作风来决定自己对政府的态度即政府是否值得信任。要从制度、法律和道德层面多管齐下,预防和大力惩治腐败,而预防重于惩治,建立反腐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对于领导干部权力的规范运用与有效监督,使权力在透明的阳光下运作,这是遏制政治腐败的最重要一环,也是重塑政府信任的制度之需。
4.整合协调社会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提升政府信任的有效举措。
现行的社会分配制度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两极分化凸出,使社会群体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和相对剥夺感,也使社会的公平正义遭受损害,这成为政府信任流失的重要因素。要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以协调社会利益为重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手段,以建立社会和谐关系为目的,努力加强社会整合,其中最重要的是整合协调社会利益。为此,要加快社会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与完善公正合理的分配体系,使社会各个阶层、个体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分享公共财政的阳光,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当前,社会财富分配更多的应向社会中下阶层、弱势群体倾斜,加大政府第二、三次分配的力度,扩大财政转移支付,特别是加大民生建设的投入,建立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等各项公民权利方面采取切实措施体现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王俊秀,杨宜音,陈午晴.2006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报告〔N〕.社会科学报,2007-02-09.
〔2〕新加坡学者称中国面临“信任危机”〔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