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

2011-01-01 00:00:00伍美玉
理论观察 2011年5期


  [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公众参与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推动我国的公众参与进程,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公众参与正在兴起,参与途径和渠道正在逐步拓宽,但在推动公众参与进程的道路上,中国政府和民众都正经受着各种问题的考验。不断完善公众参与的途径和形式,解决公众参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深入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公众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途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5 — 0009 — 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公民意识的提高和网络媒体的发展,社会公众对国家政治生活和政府行为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的关注。社会公众在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力已不容忽视,如何构建一个运行顺畅的公众参与机制,推动民主行政和法治行政进程成为国家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宏伟蓝图和辉煌前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执政党建设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部署。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2009年出版的《理论热点面对面》中提到:“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影响公共决策与公共管理,表达民主要求,主张民主权利。也正是在这种参与中,中国民主政治的内涵不断丰富,价值和意义不断实现,魅力得到更充分展现。”
  一、公众参与的内涵和意义
  公众参与理论自上世纪90年代起传入我国,近年来逐渐为各界学者关注和研究。俞可平教授对公众参与概念的界定是:公众参与,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这一概念强调公民(包括各类社会团体)是公众参与的主体,参与的范围是公共事务,公民通过社会上存在着的各种各样的渠道与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互动,从而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
  蔡定剑教授进一步指出:公众参与所强调的是决策者与受决策影响的利益相关人双向沟通和协商对话,遵循“公开、互动、包容性、尊重民意”等基本原则。由此可见,公众参与作为一种新兴的民主形式,是公民表达意愿和诉求、与决策者相互沟通的重要途径,并通过这一途径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从而提高行政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促进社会和谐。因此,推动公众参与进程,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众参与有助于保障公民权利
  维护自身的政治利益和合法权益,是一个切身实践的过程。为实现和维护自身权益,公民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生活和公共决策,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得以实现,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改革开放以来,公众参与不仅使整个国家的政治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且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在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承认公众参与的意义,重视公众参与的作用,才能使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入。
   (二)公众参与有助于对政府进行有效的制约监督
  “政府失灵”理论认为,政府部门存在着高成本、低效率和寻租等缺陷。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历史证明,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会导致滥用与腐败。为保证“权为民所用”,就必须实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对政府权力的制约,除了需要政府体制内的力量,还需要来自体制外强大的制约力量,这就是公众的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公众和团体已日益成为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正确地引导和培育这股力量,将国家和政府置于更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下运行,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 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公民的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
  社会主义国家是民主和法治的国家。通过推动公众参与,在公民中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即民主法制观念、法律权利和义务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等,能够为提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正如蔡定剑先生所说: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在国家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的背景下,增强公众参与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公民素质,改变当前公众对于参与国家决策和社会治理跃跃欲试却不得其法的现状。
  二、当前中国公众参与的主要途径与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平台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对国人生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发表意见的主要渠道。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先后到门户网站通过网络与网民交流,表明了决策者对网民意见和建议的重视。在短暂的访谈和交流时间里,网民发表帖子数十万个,涉及国家发展、金融危机、政府职能,以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会公平、民族文化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可见公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
  然而当前我国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几乎处于空白,对网络秩序的管理难以到位。网民素质良莠不齐,少数网民在网络这个虚拟平台上发表一些未经证实的传言和不负责任的言论,给网络信息充入了许多“水分”,而一部分网民容易被误导、被煽动,有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人或群体利用,网络秩序亟待规范。
  (二)听证制度
  听证会起源于审判的模式引入行政和立法程序的制度。在中国,目前公众接触较多的是价格决策听证,内容涉及车船及机票价格、能源价格等的调整。此外立法听证也逐渐开展,如上海市为公共场所控烟条例立法举行的听证会等。通过召开听证会,邀请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公民参与,将各方意见和看法加以陈述和辩论,使决策部门能够了解和考虑到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进而在决策时平衡各方利益。
  在具体的实践和操作过程中,社会上对于听证会结果是否真正能起到作用仍存在一些质疑。听证会“代表”是否真的能够起到代表作用?代表提出的意见能否被重视和采纳?听证结果的执行又如何落实和监督?这种种疑虑,如果不能被政府部门所重视和着力解决,听证制度只能是流于形式。
  (三)政府信息公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切实保障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指出,要“让人民群众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
  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主要通过政府网站和新闻发布会。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公众能够清楚地了解行政机关的政策法规、发展规划、统计资料等内容,同时通过网站互动平台,对决策者提出建议和要求。2009年,广州市财政局网站公布了广州市全部114个政府部门的预算,中国内地城市第一次在网络上将政府“账本”完全摊在了阳光下。社会公众对此反应热烈,由于点击者众多,网站一度因为蜂拥而至的下载浏览而暂时“瘫痪”。2011年5月,国务院要求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公开2010年包括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支出情况在内的“三公”经费,也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公开政府部门经费预算和支出,让纳税人了解所缴纳的税费到底如何使用,有利于公众对政府进行更有效的监督。
  
  而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可以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向政府部门提出,甚至可以对其提出质疑,使决策者及时了解到社会公众对政策、事件的反应,有利于政府对所做决策进行反思,也可以就公众的一些疑问做出解释,使公众更加理解政府的理念,而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公众才有可能对政府决策的实行给予支持。
  目前,我国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各级政府部门新闻发布会除邀请新闻媒体外,极少有公民个体的参与,普通市民难以得到与政府部门直接对话的机会。一些地方政府的网站长期不更新,对公众关心的一些信息以种种理由不予公开,网站虚有其表。此外,政府向公众提供的信息专业性太强,普通公民对于一些专业问题在理解上存在困难,政府应考虑在信息的易读性上做出相应的努力和改进。
  三、推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一,避免“动员式参与”。 在参与理论中,公众参与包括三种形式:主动参与、动员式参与和消极参与。所谓动员式参与是指公民因受他人鼓动而参与政治过程,如政党号召、政府鼓动,他人的宣传等。在动员参与的条件下,公民参与不是自觉的、自愿的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动员式参与很可能导致公民的消极抵抗和敷衍、应付,在推动公民参与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
  第二,重视公众参与反馈机制的健全和完善。由于当前公众参与反馈机制的不健全,公众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后,不知道自己的意见到底是否被采纳,感觉是在自说自话。因此,各级政府应努力健全公众参与意见反馈机制,让民众的呼声和建议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回应,从而实现立法、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合理化。
  第三,公众参与不等同于“全民参与”。在推动公众参与的过程当中,有人将公众参与等同于全民参与,认为参与的人数越多越好,公众的意见要全部采用,这种认识过于绝对化。公众参与也要讲究实事求是,注重公平与效率,追求所有公众的普遍参与,最终只会导致没有集中而失去民主的初衷。
  第四,公众参与还应强调“有序”。任何的人类活动都应放置于秩序的框架中进行,因为“无序”,公众参与在“文革”中走向了反面,破坏了社会的正常运行,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公众参与必须远离“无序”,坚守“有序”。在公众参与的形式及保障等方面,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和规范。
  十七大报告中,“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增强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推动中国的公众参与,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拓宽社会公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渠道,无疑是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撑。通过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公众参与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参与领域更大扩展、参与渠道更为畅通、参与结果更有实效、参与能力逐步提高,公民参与将为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M〕.北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