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革命老区时如何让三贴近更加充分发挥作用

2011-01-01 00:00:00贾晶亮
老区建设 2011年6期


  [提要] 本文从新闻工作者角度,分析了如何按照“三贴近”原则进行红色宣传,更好地丰富老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进一步阐释了“三贴近”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革命老区;三贴近;作用
  [作者简介]贾晶亮(1956—),男,内蒙古老区工作通报刊物执行总编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三贴近”原则对于提升新闻工作者思想、作风、文风修养有重要作用,它能引导新闻工作者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真正把报道宣传革命老区当做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
  在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坚持长期斗争的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壮大革命力量,取得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极大贡献。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大厦的牢固基石。内蒙古自治区也属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革命老区遍及很多村镇,现在的老区人民依然大都生活在山高路远的偏僻村落,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仍处于相对比较落后的生存状态,生活水平极低。加强革命老区宣传工作,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是党和政府的政治任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新闻工作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发挥新闻工作者的职能,和革命老区群众心心相印,扎实做好老区采访工作,强化红色宣传,从而更好地丰富老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老区人民感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最近,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宣传思想战线“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在‘三贴近’上取得新进展”,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的思想路线在宣传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坚持“三贴近”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抓住了“三贴近”,就能推动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应当从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三贴近”重要意义的认识,在实际新闻采访工作中大力倡导“三贴近”,积极鼓励“三贴近”,努力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我们认为,在采访革命老区时应该这样来让“三贴近”更加充分发挥作用:
  一、按新闻规律办事,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老区人民心声结合起来,把党和国家的声音更好地传播到革命老区去。新闻工作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江泽民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无论什么情况下,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新闻工作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同时,新闻工作又有自己的特殊规律,要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这就要求按新闻规律办事。坚持和实践“三贴近”,就是按新闻规律办事,就能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使广大老区人民喜闻乐见有机统一起来。这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宣传思想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突破口。要更好地满足老区的需求,想老区之所想,急老区之所急,盼老区民众之所盼,以老区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我们的新闻采访更加可亲可信、深入人心。这就要在报道中,紧贴老区革命群众的思想实际,将他们最关心、最需要的事实及时采访并报道出来。当前要重点抓好对会议及领导人活动报道的改进;突发事件的报道,特别是对国内重大事故、灾难、疫情的报道的改进;舆论监督,特别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行政过程的监督的改进,等等。各新闻媒体应减少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将重要版面、黄金时段让给群众和基层,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民众。
  二、以老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寓宣传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吸引力,是许多地方普遍采用的方法。要使这种方法能够真正取得实效,关键要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根据教育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发扬深入调查研究之风,对于做到“三贴近”,具有特殊重要性,它是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在新闻工作中的结合。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从群众中去,到群众中来,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我区各地都作了一些积极探索。比如,深入老区中间,了解老区革命老区的光荣历史,深入他们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倾心交流,走进他们的生活,全身心感受他们的甘苦喜乐,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开展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运用科技馆、纪念馆、博物馆等各种教育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特色老区的传统文化,以“庄户剧团”为依托,用“理论说唱”的形式,结合老区人民的思想实际,把党在老区的方针政策、村规民约以及好人好事编写成快板、对口词、故事和戏曲节目等,在茶余饭后开展理论说唱活动,不仅本村男女老少踊跃参加,而且吸引了周围村庄的许多群众参加,成为方圆几十里有较大影响的农民文艺大集。各地还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充实“三下乡”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内容,进一步强化思想教育功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性思想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三、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采访革命老区,在为老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力。针对当前老区宣传思想工作相对薄弱的问题,要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寓于为群众排忧解难之中,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做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人心的工作。这是我区许多地方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共同经验。实践“三贴近”的途径是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以“三深入”求得“三贴近”。深入,是新闻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必由之路。深入,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真正与群众心连心,要克服那种“蜻蜓点水”、“本末倒置”、“舍远求近”式的采访作风,真正让受众从稿件中看到记者“三深入”的足迹。要认真总结经验,在宣传报道中充分体现“三贴近”原则。如革命老区赤峰市宁城县党委、政府建立了《民情日记》制度,发动县干部走百家门、知百家情、办百家事,规定每人每周至少要进村3次,把村民反映出的热点、难点、民间纠纷、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等,在《民情日记》上记录下来,每周集中交流并落实解决办法,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宁城县把司法调解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在乡镇一级成立司法调解中心,针对农村各类矛盾中相当一部分“村里管不了、乡里管不好、法院管不着”的问题,采取非司法程序调解人民内部矛盾,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和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成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稳压器”。
  四、以改善干群关系、增进感情沟通为纽带,尊重人、理解人,面对面地做好老区的思想工作。从“三贴近”入手,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这是新闻宣传工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新闻宣传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新闻工作者要切实转变作风,以民主、公开和平等交流的方式察民情、纳民意,让群众说话灵起来,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及时了解和收集人民群众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架起党和政府与老区群众沟通交流的桥梁。及时了解老区群众关心的问题,加强双向沟通交流,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在采访工作中,邀请群众代表分别在镇、村召开民情恳谈会,通过面对面交流,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在以心交心的氛围中,工作者与群众的隔阂打破了,群众真心话敢说了。镇机关干部走村串户、深入基层,扑下身子,使老区民众看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体贴,增强了新闻工作的感召力。
  五、报道革命老区要以是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衡量我们舆论引领水平的根本标准,调动包括“内容、表述、标题、评论、按语、图表、摄影、漫画等”新闻全要素,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报道新闻。以革命老区建设为主的信息资源在主流媒体的“老区”新闻报道系统中,确实要比过去以倍增的比例数量在生产、处理、加工和传播。在革命老区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党的主流媒体以及其它大众媒体都有责任、有义务拓展“老区”新闻报道的领域、实现农民话语权的通畅表达。党的主流媒体在革命老区建设报道的具体操作上,必须调整视角,多角度、全方位夯实“老区”新闻报道的基础:既要有重视“老区”问题的理念和情怀,也要在新闻报道业务上进行创新,突出关注“老区”问题的民生视角,深化涉及到革命老区或者农民的社会新闻以及经济新闻的要素和内涵,实现党的主流媒体对自身社会功能的再发现以及达成维护媒介生态平衡的新目标,以求更好地获取传播效果。
  总之,三贴近”关键在采访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三深入”。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感受实践的脉动,吮吸生活的醇香,倾听群众的心声。谁深入,谁受益。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深入,既要身到,更要心到,脚板与心灵双双而至。像钉子钉进木头一样扎根生活,你的作品才能钻进老区人民的心中。坚持“三贴近”,在革命老区,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一个奋发有为的过程。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