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2011-01-01 00:00:00郑小平邱卫林
老区建设 2011年6期


  [提要] 本文阐述了地质公园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了江西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江西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郑小平(1974—),东华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邱卫林(1979—),男,东华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江西抚州344000)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2009年)学科共建项目“江西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编号:09YJ201)”阶段性成果。
  
  一、地质公园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阐述
  
  (一)地质公园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地质公园作为区域范围明确的地质遗迹或其成因组合,它注重地质资源的重要性、根本性和不可再生性,它极力提倡保护前提下的适度开发,强调地质遗迹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保护-开发-管理协同进行”的原则,提倡地质遗迹资源的节约型开发、开发的可持续性并逐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二)地质公园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地质公园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两个侧面,生态环境或作为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或构成地质公园的主体;地质公园作为一种典型的“生态园”,它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地质公园不仅强调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主张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消费;地质公园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核心和前提;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的主题就是生态旅游,而生态旅游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地质公园的建立也有利于改善环境、促进环境保护。
  (三)地质公园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地质公园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质公园首次将地质遗迹景观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强调地质遗迹保护与地方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强调地质景观资源开发与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相结合。地质公园的开发有可能成为地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地质公园与文化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地质公园系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受保护和管理区域,具地质、生态、历史、考古、文化、科研等诸方面价值,也是科普教育与地质科学专项旅游的目的地。地质公园强调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同步、文化发展与研究的协调,因此地质公园建设有利于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有利于促进当地与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发展,促进当地的文化复兴。地质公园的研究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与合作,是地球科学、开发工程、管理科学、经济学、环境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的交集。
  
  二、江西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一)管理体制复杂。目前,我省涉及地质遗迹开发利用和保护利用的单位、部门众多,但对全省地质遗迹保护利用的管理,却在总体上处于无序状态。我省的地质公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原有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国家公园分属建设、环保、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管理。如庐山,既是国土资源部的世界地质公园,又是建设部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林业局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旅游局的5A级景点。多年来,在国家公园的管理与开发中,一直存在着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利益冲突。并且我省大部分地质公园都是跨行政区的风景区,管理则更为混乱,如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是三个园区组成的联合体,三个园区分别隶属鹰潭、贵溪、弋阳。
  (二)地质遗迹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虽然在我省已经建设了一大批以地质遗迹景观为开发利用主要对象的各级各类园区,但这些园区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存在为了开发建设与短期经济效益而随意破坏或者影响地质遗迹景观的现象。地质公园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系统调查研究及综合评价方面,在工作的深度与研究程度方面,都还不够。因此,对地质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遭破坏与环境退化是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相关部门仅把地质公园简单地当作经济产业来对待,缺乏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片面地强调经济效益,因此造成了一些破坏和损失。
  (三)从业人员与部分旅游者的总体素质不高。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导致低级粗糙的商业化景观泛滥,这使资源失去了其原有的意韵和内在魅力,或在景点乱设摊点,影响景观整体形象;部分景区过度竞争,欺诈游客,向游客兜售商品的行为时常出现;导游在传递科普信息上还有待加强地质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
  随着我省地质公园旅游的发展,加之中国流动人口数量巨大,经济收入和文化层次较低的旅游者人数迅速增长,旅游环境意识在这一部分人群中较为缺乏,高密度的旅游人流和大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对环境造成破坏的现象比较普遍。
  (四)旅游科技水平发展相对滞后。旅游发展规模的迅速扩大使江西大部分地质公园处于一种高负荷的运转状态,环境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实施高科技的旅游环境管理技术可谓迫在眉睫。江西很多地质公园缺少旅游环境监测系统和保护设施,污水、垃圾处理仍采用原始的方式——就近排放,造成环境污染,景观质量下降。同时,旅游决策缺少科学依据,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尤其对一些比较偏僻的省级地质公园来说,旅游经营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还远远落后于相应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五)地质公园旅游开发资金短缺。江西省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也发展迅速。在地质公园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在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由于投资主体单一、投资环境不完善、融资渠道不够顺畅,出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这严重地阻碍了江西地质公园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缺乏资金,许多应该开发的地质旅游资源得不到开发,已经开发的旅游产品难以配套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妨碍了江西地质旅游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三、江西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江西地质公园管理体制。江西省应该构建一套管理机构,对地质公园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地质资源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开发或整合,才能够对地质公园产品进行整体宣传和集中促销,才能够增强江西地质公园的知名度,提高其产品的竞争力。基于这种管理模式,江西应进一步完善各景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对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安排,使开发建设工作得以有序进行和顺利开展。还可在短时间内建立江西地质公园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园区的责、权、利和地质公园管委会的职责及与各园区关系。
  (二)加强旅游人才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地质公园旅游的开发建设与保护管理,都需要有大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服务人才,因此必须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政府要制定旅游人才政策,建立和强化旅游业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建立旅游人才信息库,通过和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其他地区旅游业的横向联系,吸纳知名专家、教授作为江西旅游发展的顾问。建立专家信息库,定期邀请专家座谈,为江西旅游出谋划策,提高江西的旅游品位及档次,并可利用专家影响向外界宣传,扩大知名度。建立培训基地,借助高等院校的力量,有计划地培养旅游人才,并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分期培训,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及服务技能,不断提高江西省旅游业的管理水平。
  
  (三)加强立法,保护地质旅游资源。贯彻落实有关保护管理的法令、法规,将地质遗迹旅游纳入当地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系统组织地学旅游专家对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当地旅游环境现状进行调查,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同时,旅游管理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资源的宏观调控,对旅游地经营者和旅游者进行管理,对破坏资源的行为要追究法律责任。此外,根据江西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的各项规定需求,应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技术规范,依法管理,使风景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与其他资源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可以永续利用,一旦遭破坏就不可再生。所以加强立法,对地质遗迹加以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四)建立江西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旨在寻求可操作的、定量化的方法以衡量与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它是可持续发展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纽带。江西地质公园可建立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评估,以保证对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全面客观,从而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五)实行产研学一体化开发模式。要使地质公园的科技含量在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和保护中得到充分体现,就必须构造完善高效的产研学一体化开发模式。政府、企业和科技教育界三位一体,是实现产研学一体化的有力保障。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促进产研学的结合,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促进行业协作和地方协作。
  (六)加大宣传力度,加速信息系统建设。要通过政府推动和企业联合,有计划、有重点地在国内主要客源市场和新兴客源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图书、画册和网络等多种媒体和形式进行自我推介,提高知名度;同时要加强对旅游者和当地居民进行地质保护、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在现有网络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并完善资源与旅游管理信息、科普旅游咨询、旅游电子商务系统。
  (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为使江西地质公园旅游更好地进入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应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建设所需资金除可通过国家扶持、地方支持、银行贷款的渠道筹集外,还可通过各种渠道争取优惠政策,开展招商引资,吸收多方资金,最终创立江西各地质公园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进入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金利霞,方立刚.我国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开发研究—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科技旅游开发之借鉴[J].热带地理,2007,(1).
  [2]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3]田娇荣.建一流世界地质公园促旅游经济持续发展[M].第一届国际地质公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6.
  [4]花国红,田明中,庐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责任编辑:李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