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之乡”抚州,这是一块绿色的沃土,也是一块红色的热土,人们曾经赤贫的生活和今天火红的创业热潮,让这里激情四射、竞写风流。
“十一五”期间,抚州市从改善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加大了扶贫开发重点村和库区移民安置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五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18亿元,其中:217个重点村累计投入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8870.5万元,扶持项目1162个;投入扶持资金1700万元,完成了重点村中170个自然村新农村整治建设试点工作。为重点村铺设人畜饮水管道334.5公里,修建通村(组)公路1997.2公里,新增教育、卫生用房面积21040平方米;新修改造水库36座,水陂坝14283米:新修排灌站21座,增加农田灌溉面积23199亩,打井122口。投入移民项目扶持资金预计3.08亿元,实施移民项目5880个。其中修建各类道路2067.86千米、桥涵101座,通电率100%,新修和维修水库202座,提灌站69座,灌渠298.7千米,挖水井61口,移民新增自来水用户8822户。通过扶持,重点村、移民村的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老百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五年来,全市重点村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659.6元提高到2009年的2589元,增长56%,比全市农民人均增幅高3.4%个百分点,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005年的19.7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6.62万人;移民收入由2006年的1795.39元增加到2009年的2622.8元,增收827.41元,增幅43%。
五年来,全市扶持贷款贴息项目142个,补助贴息资金426万元,带动扶贫项目贷款6.8亿元,用于产业开发的资金共2711.6万元,产业开发投入呈逐年递增的良好态势,每个县都建立了1至2个扶贫支柱产业,并形成规模。如以南丰蜜桔、金溪蜜梨、资溪茶叶为主的果茶业;以资溪、宜黄毛竹林和宜黄、乐安中药材为主的林业化工;以广昌白莲、黎川菌菇、资溪蚕桑油荼、临川西瓜、南城淮山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以东乡、黎川、临川养猪,崇仁养鸡为主的禽畜业;以南丰、黎川养鳖、南城养鱼为主的水产业等。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为契机,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各地“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已经初具规模,“市场连公司,公司带农户”的产业扶贫新理念,惠泽了千千万万贫困和移民群众。
五年来,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目标,开展了面包制作、电脑、电动缝纫、汽车驾驶、电子、家政服务、农机驾驶等职业技能班,共培训农民18741人,94%以上的参训人员找到了满意的就业岗位,基本实现了“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对部分地处偏远深山区、库区、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群众实施移民搬迁,是扶贫工作的新举措,更是一项“德政”工程,深受群众拥护。2006年至今,全市已搬迁移民30637人,其中集中安置18375人,分散安置12262人,总投入资金达76466.06万元。
多年来,省市县各级领导及机关干部为抚州的扶贫开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省直27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市县200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在扶贫一线开展了直接有效的扶贫工作。各类扶贫组织和社会各界对抚州扶贫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十一五”期间接受各类扶贫组织的捐赠达2000万元。争取省市县各级定点扶贫单位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的援助资金累计达5600万元以上。
大爱无垠,我们将励精图治,不懈努力,在新时期铸就新的瑰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