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举国上下都在纪念这一开创性历史事件。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也积极筹划,在初春之时就举办了“精诚笃爱——孙中山与宋庆龄文物特展”,为全年的纪念活动成功开局。
精心铺垫
在台湾办展一直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孙中山和宋庆龄的许多亲属、老友、旧部在那里,而普通民众却对宋庆龄极其陌生。但限于政治局势和两岸关系,我们只在2001年举办过孙中山先生文物特展。宋庆龄的话题,在台湾一直难以落地。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以及交流活动的频繁举办,共同举办宋庆龄的展览具备了条件。当我们再次向台北孙中山纪念馆提出办展意向时,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对方为方便两岸接洽,特别引荐财团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会作为“红娘”,穿梭于两岸间,为举办展览铺路搭桥。
自2009年夏进入实质性商讨,到2011年初春展览成行,其问的往来邮件已难计其数,仅跨越海峡2000余公里的互访,就有5次。展览时间也几经调整,最终确定在2011年2月。
孙中山的革命经历能够被两岸普遍认同,但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对宋庆龄的认识,两岸差距颇大。我们希望向台湾民众全方位地介绍宋庆龄,于是照此思路撰写了展览框架。但台方对此提出了异议,看来凡事还要循序渐进。经商谈,基金会内部取得了一致:这次的目标就是宋庆龄的展览能进台湾。我们将叙事时间截止到奉安大典。原则确定下来,但细节还可以调整。方案策划过程中,我们发现,让展览停止在1929年似乎不够完整。于是,我们尝试用文物来展现奉安大典之后直至宋庆龄逝世的50余年中,宋庆龄的生活情趣、个人爱好与崇高品德;同时配以每个年代的个人照片和故居的照片。一方面展现宋庆龄的工作状态和生活场所,另一方面能让观众看到优雅端庄的“孙夫人”变成慈祥可亲的“宋奶奶”的全过程。事实表明,不仅台湾同行认同我们的策划,观众也对这一部分非常感兴趣。
为使展览有新看点,为挖掘孙中山的史料,我们特别提出由宋庆龄故居、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孙中山纪念馆三家共同提供展品,形成联展。经过反复斟酌,故居最终选定56件馆藏展品赴台展出,党史馆提供了21件馆藏档案文件,孙中山纪念馆也提供了近30件馆藏文物。其中,故居提供的孙中山的遗嘱笔、孙中山穿过的西服、宋庆龄的旗袍等是大陆观众都难得一见的原件;党史馆提供的宋耀如致孙中山信函、孙中山致宋庆龄信函等复制档案,是大陆学者眼中的珍贵资料;范曾所作高约3米的孙中山画像是孙中山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最后一搏
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位置最好的展场——东室被定为特展场地。在利用原有的地台、通柜等设施的基础上,又做了大手笔的改造,营造了时空隧道的氛围:大胆用色,以蓝色调展现与宋庆龄结识之前的孙中山;以紫罗兰色凸显宋庆龄早年求学的浪漫历程;用温情的米色和展线的交汇,讲述了孙、宋的相恋和结合;用红色渲染了两人在战火纷飞中相伴十年的真挚爱情;用灰色衬托了孙中山逝世的举国哀伤;用蓝色突出了宋庆龄高洁的品格。
展览内容用叙事方式展开,文物与图片相配合,讲述了宋庆龄留学生活、孙宋的婚礼、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的葬礼、宋庆龄与保姆李燕娥等几个故事。形式设计与内容设计有机结合,共同服务于“精诚笃爱”这一主题。
文物于2月10日运抵台湾,比预计时间提前了近一周。2月17日,布展代表团到台北后第二天,马上开始工作。当我们打开展品外包装,看到熟悉的文物都完好无损,才松了一口气,一致说,这是展览开幕前的最后一搏了。
展览设计师已经几个星期没有休息了,他不顾一早就开始的胃痛,一直坚持在现场“督战”。孙中山纪念馆请来专业布展公司,清点文物之后开始了紧张的布展工作。小件文物难以固定,大家用粘土、透明丝线、大头针等辅助材料进行专业操作;纺织品经包装运输后出现褶皱,我们用蒸汽熨斗小心地熨平;文物托架尺寸不够,用木板临时加宽……几乎要针对每件展品设计不同的展示方式,解决各类问题。
最难的问题出现在百子图被面的布展上。被面宽2.2米,长4.2米,而设计的展柜类似一个2米宽、60厘米高、50厘米厚的弧形鱼缸。要把文物的主要图案露出来,平整、易于观看,又要保证不伤害文物。为此,布展技师钻进密封的展柜里。他几乎听不见外面的声音,我们只能用手势告诉他是否放平,是否居中。如此这般足有半个小时,这位技师已经汗流浃背,百子图也终于服帖地挂在了展柜中。
从早上9点钟开始布展,到晚上7点多,百余件展品才一一归位,而孙中山纪念馆展览组的工作人员还要继续工作,给每个展柜安装防盗报警装置。
破冰之举
2月19日,经过紧张布展及开幕筹备,《精诚笃爱——孙中山与宋庆龄文物特展》在孙中山纪念馆逸仙书坊隆重开幕。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张文康,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副董事长严隽泰、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董事长许水德,中正文教基金会董事长陈鹏仁、前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京育、华侨救国联合总会理事长简汉生、孙中山纪念馆馆长郑乃文、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长陈冠甫、新北市文化局副局长邱建发等,以及来自两岸相关机构的近百位嘉宾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台湾新生报、夏潮基金会、台湾省教育会、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妇女联合会等机构赠送花篮,祝贺展览开幕。
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广播电台、凤凰卫视、东南卫视等大陆媒体和民视、公共电视台等当地媒体,共计30余家新闻机构采访并报道了开幕式。
开幕式后,孙中山纪念馆、宋庆龄故居、党史馆、沈春池文教基金会、中正文教基金会等展览主要参与单位举行了特展交流座谈会。大家达成共识:两岸可以扩大研究范围,联合北京、上海等地研究机构,共同开展孙中山、宋庆龄及同时代人物的研究;可以联合摄制反映孙、宋爱情的通俗化影视作品。
台北孙中山纪念馆和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多次合作办展,了解台湾观众的欣赏口味。即便是不到两个月展期的临时展览,孙中山纪念馆还是做了周密的准备,为展览专门制作了导览手册、宣传折页、请柬及信封等宣传品。我们也针对台湾观众不了解宋庆龄的情况,特别制作了繁体字版、中英文对照的宋庆龄故居宣传折页,向观众发放。
针对观众的宣传还体现在展览现场与观众的互动方面。布展之后,孙中山纪念馆特别要求我们对讲解员进行培训,对我们讲述的宋庆龄相关故事进行了录音。同时,讲解员们针对观众的兴趣点,提出了一些展览内容之外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宋庆龄的名字在出国护照、结婚誓约书、名片上面的不同版本,与我们进行了深入探讨。我们也特别要求设立留言台,并向留言观众赠送故居参观券。
媒体宣传是展览推广的主要手段。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筹备阶段就开始宣传工作,布展人员出发前,中新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媒体就进行了采访。台湾方面也很重视调动媒体,联合报提前一周发布了消息。为配合宣传,我们特别选出了结婚礼物毛瑟手枪、陪嫁百子图被面等十大明星展品,配以图片和文物背后的故事,发送给各方媒体。在这些准备工作的攻势下,布展期间、开幕当天和开幕后,我们的工作人员基本处于对媒体“应接不暇”的状态。网络、报纸、电视甚至微博等各类媒体被充分调动,宋庆龄文物赴台办展的消息在台湾民众中的知晓度迅速提升。
展览引起了台湾公众的极大兴趣。开展当日就有近4000人入场参观,第二天更达到了5800多人。观众纷纷表示,展览是对历史的回归,非常值得一看。截至2月22日,四天的参观总人数已将近15000。台湾合作方、媒体和观众普遍认为,此次宋庆龄文物首度在台展出,是当之无愧的“破冰之举”。
据可靠消息,3月5日,台湾高层将参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