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介

2011-01-01 00:00:00
英语学习 2011年5期


  西尔维娅·普拉斯(1932-1963)是美国“自白派”诗歌的杰出代表。在20世纪50N70年代,“自白派”诗歌曾经在美国极其流行,吸引了许多读者,也吸引了众多有才华的年轻诗人加入其行列。然而,由于该派诗人多有抑郁症和自杀经历,诗歌多写个人及家庭的痛苦(甚至是“性”)经历,因此后来被批评为“炫耀痛苦”或者以“家丑外扬”来赢得同情。有人作打油诗道:“他[自白派诗人]告诉你,以异常严肃的口吻,/如果诗人要得到灵感,/第一步就是抹脖子,/区分诗歌优劣的方法/如区分绵羊与山羊/就是自杀”。
  我们要读的j/K9FmEXlMUdHUD5i648jUqlWiVvd2pkdJnM2/pEnZM=这一首诗歌,《镜子》,并非以上意义上的“自白”,里边既没有自杀、也没有家族乱伦。如果说它是一种“自白”,那么这种“自白”体现为一个女性的内心活动的外溢。诗人的女性身份和女性心理在诗歌中充分表现出来,给予诗歌一个审视生活的特殊视角,将诗歌的情感深入到女性的心灵深处,去探讨那里的爱与憎、情与恨,那里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
  诗歌的主题是时间与生命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女性对于时间的流逝更加敏感。从三十岁开始,她们就会深切地感到年龄的±曾长。青春流逝、红颜难驻,是每一个“奔四”和“奔五”的女性可能发出的生日感慨。诗中的镜子就见证了一位女性的成长,见证了她从亭亭玉立的少女逐渐变为老妪,“像一条可怕的鱼”。
  我们不禁要问,诗人为何对年龄如此焦虑?如果翻阅她的生平,我们会发现《镜子》一诗创作于1961年,时年诗人29岁,非常年轻。问题是,那时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生育、家务、急于追求文学事业的成功,都给她的形象增添了不少岁月的痕迹。婚姻的问题和丈夫的外遇,给她原本作为女性的自信予以了沉重的打击。一般来讲,初为人母的感觉可能就是我不再年轻。
  在西方,女性一般不愿提及自己的年龄,问女性的年龄,同问男性的收入一样,是粗鲁而唐突的。人们一般会说女性小于她们的真实年龄,以显得有礼貌。然而,镜子可不一样,它讲究诚实,它“很精确,没有任何偏见……/不为个人好恶所左右”。因此,人们可能会说它很“残酷”,有时还会给它带来麻烦。其实,全诗正是镜子的独白,表达了它对这种状况的困惑和迷茫。
  在诗的后半部分,镜子被比喻为一面湖水。那位女子想在湖面寻找真实的自己,但是显然她的“真我”不能令她满意。她更乐于接受“蜡烛”和“月亮”的谎言。湖面的“真实”所得到的回报是她的眼泪和拳头、悲伤和愤怒。这可能是诗人在这里所要拷问的:女性应该接受真实的我呢?还是要自欺欺人?在这里,诗歌非常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女性矛盾的心理状态。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不管真假,美貌是为了谁?为丈夫?为男友?为男性?对于诗人这样一个相当独立的女性,一个在丈夫出轨的痛苦中挣扎的妻子来说,也许这才是该诗所拷问的真正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