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笋竹林高效经营技术

2011-01-01 00:00:00魏振巍
新农民 2011年5期


  [摘要] 近年来,通过毛竹低产、低效林改造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水份管理、竹林结构调整、毛竹无公害生产、病虫害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已经被林农广为接受和广为使用,部分毛竹林亩均年产值已达1500元以上,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我们根据几年来的实践摸索,总结出笋竹林的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笋竹林;低产林改造;高效经营技术
  
  一、造竹技术
  (一)土壤选择
  土壤为竹子生长提供必需的矿物质元素和水分,由于毛竹是散生竹,地下茎比丛生竹入土深,因此土壤选择要求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且排水良好、透气性强的砂质壤土。
  (二)整地
  土壤疏松的退耕地可直接开穴栽植,荒山荒地则需在造林前整地,整地一般在秋冬季进行。整地有三种形式。
  1.全面整地
  包括清理林地、全面开垦和打点挖穴3个工序。翻土深度一般为25~30cm,要除去大的石块和树兜。
  2.带状整地
  适用于15度以上的宜林地,以防止水土流失,带宽一般为2~3m,在带上定点打穴。
  3.块状整地
  适宜于23度以上宜林坡地,在栽植点周围1米范围内清除杂草、灌木。栽植穴规格一般为65cm见方、50cm深。整地时间以栽植前1年的7~8月为宜。
  (三)造竹季节
  植造毛竹的最佳时间应选择在冬末、春初的12月至次年2月。在这段时间,毛竹处于半休眠状态,养分蓄存多,孕育着生命力,此时造竹,成活率很高。
  (四)毛竹造竹方法及技术要点
  1.毛竹是靠地下竹鞭蔓延生长的,繁殖能力强,一般营造纯毛竹林,也可营造毛竹、常绿阔叶树混交林,毛竹杉木混交林。
  2.毛竹营造方式:可采取母竹造林、截竿移蔸造林、竹鞭造林、实生苗造林,由于母竹造林成林周期短,这里主要介绍母竹造林。母竹最好选2~3年生的壮龄竹,其鞭色鲜黄、鞭牙饱满、鞭根健全,易生长新竹、新鞭。母竹运到造林地后应立即栽植。在已整好地的穴内用表土垫底,小心将母竹放入穴内,舒展竹鞭后先填表土,再填心土。拣尽土中石块、草根,并分层踏实,在填土踏实时要防止踏伤竹鞭和笋。在天气干燥和土壤干燥的地方还要适当灌水再进行覆土,或覆土后再浇水。覆土厚度比母竹原来入土部分高5~10cm并垒成馒头状,周围要开好排水沟以免积水烂鞭。栽植时做到:深挖穴,浅栽竹,下紧拥(土),上松盖(土)。栽植后要把包扎母竹的稻草等物覆盖在母竹周围,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在迎风或风大处还须设置支架,以防风吹摇倒。
  二、幼林抚育
  (一)灌溉和排水
  新造幼林竹株较弱,难以抵抗干旱和水涝灾害,因此在造林当年有春旱的地区,土壤干燥,必须及时灌溉。当遇久雨不晴,林地积水时,必须及时排水。
  (二)竹农间作
  新造竹林1~2年内,最好进行竹农间作,以耕代抚,这种方法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促进新竹生长。间种作物最好选用豆类、绿肥和油菜等,不宜栽种高杆作物和消耗地力大的作物。
  (三)劈山松土
  新造竹林每年必须进行劈山、松土抚育管理。劈山即清除竹林内的灌木杂草;松土即用锄头深翻林地10~20cm。新造竹林一般每年进行两次这样的抚育,第一次5~6月,第二次8~9月。坡度不大的竹林可进行全面劈山、松土;坡度在15~25度的竹林,可在竹株周围锄除杂草灌木、松土或带状抚育;坡度在25度以上的竹林,则以劈山抚育为宜。
  (四)施肥
  施肥是促进新竹生长,提早成林成材的重要措施之一。秋冬季节,应施用分解较缓慢的有机肥,在离竹株1米左右圆弧作业或行间开沟作业,施肥后盖土,也可直接撒在林地,再翻挖入土。每亩可施厩肥或土杂肥1500~2500kg,也可用塘泥代替,每亩施2500~4000kg。春夏季节施用速效化肥、油枯和人畜粪等,最好松土后再施肥。使用化肥、人粪尿应先用水稀释,再直接浇灌在竹蔸附近,每株施化肥150g~250g,或人粪尿1500~2500g;施用油枯要事先发酵,每株施250~500g。
  三、毛竹成林管护
  (一)劈山抚育
  劈山抚育俗称樵园、铣山,即砍除竹林内的杂草灌木。这样既可防止杂灌消耗林地的水和养分,又可增加肥力,同时可提高产量25%左右。劈山抚育还可减少竹林病虫害,方便毛竹采伐和运输。劈山抚育应做到留蔸留矮、杂草尽除。劈山抚育一般在每年的6~9月进行。
  (二)削山松土
  削山松土就是连根铲除杂草、灌木,同时挖去老竹蔸、老竹鞭和过度拥挤的细弱竹鞭,注意保护好健壮的竹蔸、竹鞭、笋牙。削山松土能提高林地的保水、保肥、保温和透气能力,一般可提高新竹产量30%~40%。每年7~9月可进行一次削山,每两年冬季松土垦复竹林一次。削山一般深度10~15cm,松土深20~25cm。
  (三)护笋养竹
  护笋养竹是培育大径毛竹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措施:一是毛竹用材林一般不挖冬笋或挖部分浅鞭残鞭的冬笋,禁止寻鞭、清鞭挖冬笋;二是春季竹笋出土时,要以留养春笋为主,及时挖去离地面9cm以上的小、弱、密、病虫笋和退笋;三是3月~5月竹笋和幼竹生长期内禁止人畜入林,防止人畜破坏笋竹;四是要及时防治枯梢病、笋夜蛾、竹蝗、竹青虫等病虫害;五是在风雪危害较重的竹林,10月~11月要对当年新竹进行钩梢,保留15~20盘竹枝。
  四、竹林结构调整
  (一)林分组成要求
  一般要求为纯竹林,合理的竹乔混交林更佳,毛竹林里适当保持一定数量的乔木树种,乔木树冠占竹林面积比例应控制在10%~20%左右。竹乔混交林有利提高毛竹立株高度和竹节长度,乔木枯枝落叶有利提高土壤有机质,减少地表径流,保水保肥,抵御低温和冰雪危害。同时,对毛竹病虫害有一定隔离作用,减轻病虫对竹林的危害。
  (二)疏笋育竹
   疏笋育竹时,出笋的前、盛期挖小笋,即挖去竹笋胸径小于竹林平均胸径的竹笋;下降期挖弱笋和小笋,末期除个别健壮笋外,可大部分挖掉。疏笋要分期进行,不可一次过多,一般2~3d疏笋一次,疏笋量应占出笋量的50%~70%,疏笋量过大和疏笋不足都会造成毛竹林生态系统失衡,竹林产量下降。
  (三)合理砍伐
  新改造竹林不宜砍伐,立竹密度达到200株/亩左右,开始进行适当砍伐,以将竹林密度调整到合理状态。一般以竹林大年秋后至小年春前(10月至次年1月)为最佳砍伐时间,此段时间采伐的竹材,可免虫蛀。冬季采伐时,应该砍伐当年出笋母竹,即发笋后竹叶发黄、次年即将换叶的小年竹,而不能砍伐竹叶茂密、正在“孵笋”次年大年竹。砍伐竹子时,要尽可能齐地面伐竹,采用“梅花刀”法。砍伐要做到均匀有度,不能在竹林里开“天窗”。砍伐后随将竹蔸、竹节劈开,以加速腐烂促竹林生长。年砍伐量应与年留养新竹数量大致相等,保留竹林200~300株/亩范围的立株标准。
  (四)改“大小年”经营为“花年”经营
  改大小年经营为花年经营,可提高竹林产量15%~25%,因此大小年明显的竹林应改为花年经营。技术要点是:小年笋多留养成竹,大年笋限制留养株数,大年加大砍伐,小年减少砍伐。通过几年的人为调整,使大小年竹比例保持在各一半左右,以后每年选留一定数量的新母竹,砍伐相等数量的老母竹,即可将大小年竹林改为花年竹林。
  五、毛竹笋用林培育
  培育笋竹两用林有8条主要技术措施,即立地选择、竹林结构、大小年改置、全垦深翻、科学施肥、留笋养竹以及钩梢、覆盖增温等。
  (一)立地条件选择
  选择坡度平缓、土层深厚、有良好透水保水能力的地块。基础条件较好的中、低产毛竹林均可通过技术措施改造成毛竹高产笋竹两用林。
  (二)竹林结构调整
  同毛竹用材林一样,笋用林要求竹林具有“密、大、齐、高、壮、匀”的特点,密度比用材林要低,一般保持在150~200株/亩;单株胸径在8~10cm左右;竹龄要壮,1年生竹子和2年生竹子比例要占65%左右,3年生竹子和4年生竹子占35%左右。
  (三)大小年改建
  建立多边系统的高密度优质花年毛竹笋竹两用林,是笋竹两用林高产经营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四)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是毛竹笋用林高产经营的保证。每生产1000kg毛竹,需要吸收氮肥5.4kg,钾肥7.2kg,磷肥0.72kg。因此在笋竹两用林培育中必须结合生长规律,科学合理施肥。
  六、覆盖增温高产
  一般在12月上中旬进行覆盖,竹叶、杂草、稻草、谷糠、堆肥、塑料地膜等都可作覆盖物,覆盖厚度在30cm以上,全面垦复松土、施肥后覆盖效果最好。覆盖后要浇水,保持土壤疏松湿润,此方法可促使竹笋造出地面,产量增加2~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