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川农场大豆“小垄密”栽培技术应用效果研究

2011-01-01 00:00:00张莹曹娟华宋晓慧滕占林张代平
新农民 2011年5期


  [摘要] 为探讨军川农场大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2008—2010年,在军川农场进行小垄密栽培技术模式应用效果研究,通过该技术模式与三垄栽培技术模式的产量及效益比较可知,该技术模式增产增效效果显著,是军川农场大豆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模式。
  [关键词] 小垄密;应用效果;军川农场
  
  黑龙江省军川农场地处三江平原,是我国著名的大豆产区,军川农场拥有耕地面积45万亩左右。土壤以棕壤、暗棕壤类型为主,为黑龙江垦区大豆生态区的棕壤、暗棕壤类型代表。小垄密栽培技术模式是利用国外大豆平作窄行密植高产栽培基础上,结合我国生产实际,嫁接到垄作上,指在45cm、50cm的小垄(目前也有缩小到43cm)进行双行精量点播栽培技术,在2008—2010年在军川农场进行了大豆“小垄密”栽培技术模式产量及效益分析,以评估其应用效果。
  一、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点设在军川农场,土质近50%为草甸暗棕壤。30%为草甸土,20%为沼泽土,有机质含量在2%~3%,全N0.13%,全P0.12%。水解N3.03mg/100g土,速效P1.98mg/100g土,pH值6.8~7.0,供试材料为垦丰16,采用大区试验,每个处理为2hm2,以小垄密作为处理,主要措施为深松,秋起43cm小垄,垄距均匀一致,公顷保苗35万株,施肥技术按照大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带复合肥配方)进行,于花荚期喷施叶面肥2次,每公顷肥料的用量:尿素7.5~15kg,磷酸二氢钾1.25kg,硫酸钾5.25~6kg,钼酸铵150~300g,米醋1500mL。以三垄栽培作为对照,采取经验施肥,于收获期进行经济性状调查,计算产量与经济效益。
  二、结果与分析
  1.产量
  2008—2010年,小垄密(43cm行距)产量均高于三垄栽培模式,分别增产32.8%、25.0%及28.3%。平均增产28.7%,增产效果显著。
  2.效益分析
  2008—2009年,每千克大豆以市场价3.6元计算,小垄密栽培模式较CK每公顷分别增收3318元,2250元,2010年,每千克大豆以市场价3.7元计算,每公顷大豆增收3185.1元,增效效果显著。
  三、讨论
  棕壤、暗棕壤类型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差,保肥能力差,造成大豆出苗慢、群体易脱肥、易早衰。“小垄密”栽培技术模式与“三垄”栽培技术模式相比,增加了群体的单位面积株数,大豆群体“插墒”早,有利于大豆生育中后期保墒;由于群体密度的增加,在相同面积上,更能发挥群体产量优势;“施肥”技术的改进是军川农场提高大豆产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既节约了成本也促进了高产,通过施用复合肥促进了发苗快、苗齐、苗壮,为高产打下了基础,但是复合肥肥效短,单施复合肥会造成群体早衰,因此,在施肥配方中加入了磷酸二铵及尿素等长效肥,加上两次叶面肥的施用,确保大豆整个生育期肥料供给充分。
  四、结论
  通过产量与效益比较分析可知,小垄密栽培技术模式增产增效效果显著,是军川农场大豆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模式。
  [资助项目:2011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