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泗洲头镇杨大场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

2011-01-01 00:00:00郑晓宏
新农民 2011年5期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和农业劳动力分工分业趋势的加剧,已有的土地承包制度形成的承包耕地面积过于狭小、地块分散、农村劳动力离家难离土等问题逐步凸现出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产出的有效手段,也是贯彻中央关于巩固家庭承包经营政策的根本体现。泗洲头镇杨大场村作为象山县的以农为主的经济薄弱村,如何搞活农村土地流转,充分激活土地潜在价值,成为本县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转型发展的典型?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就杨大场村土地流转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
  一、土地流转的现状
  杨大场村原是以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以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薄弱村,村域面积为2.71km2;总人口768人,其中在村务农为主150人(平均年龄53岁);耕地500亩,其中水田400亩,旱地100亩。2007年,该村在县国土资源局和泗洲头镇政府的支持下,实施了山区丘陵农田标准化建设,对全村的379亩承包田和100多亩自留地及溪滩地进行改造,于2009年初基本完工,经过改造的标准化农田层层铺开,其间笔直平整的道路、四通八达的沟渠伸向各块田地,一条宽阔的村道延伸到村庄深处。群山环抱着一个古老的村庄,村庄前面就是数百亩平整的良田。于此同时,村班子成员审时度势,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中亟需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方面要切实解决从事非农产业农民的后顾之忧,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另一方面要切实解决土地产出效益低的问题,使更多的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基于以上两点认识,他们从实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据调查统计,全村土地流转面积42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4%。纵观该村土地流转情况,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一)培育主体,增强农村土地流转活力
  1.合作社流转
  在村土地流转服务站指导下,由同类农业生产经营者成立股份合作经济实体,农户可以土地或资金入股,参与农业生产和分红。如柳小航等7户农民发起组建草莓专业合作社,发展大棚草莓50亩,每年获得的收益,扣除入社农户的保底分配和必要的管理费用后,87%分配给股东,13%作为风险基金,从而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2.集体经营流转
  围绕花卉、香葱等主导产业,动员农户将承包地通过互换和土地入股等方式流转给村集体统一经营,把农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连片起来,既解决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无法解决的生产问题,又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3.集体转包流转
  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由村集体将土地集中对外转包。集体转包流转模式既有利于实行规模经营,又解决承包大户直接面对一家一户谈判的难题。
  (二)项目带动,促进土地集约规模经营
  1.与基地建设相结合
  该村把土地流转经营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突破口,引导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农业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县首家大型鲜切花基地100亩、香葱种植基地250亩落户该村。
  2.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该村抓住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机遇,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打造全镇新农村建设样板。2007年以来,新建环村道路3km,改建山塘水库2座,整修溪流1500m,安装排污管道3000m,改造村自来水,建造村休闲健身公园,旧村改造置换闲置宅基地3000m2。基础设施改善吸引了业主投资,村集体经济得到壮大发展。
  3.是与土地整理相结合
  该村充分利用土地开发整理后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产出率高的特点,与产业发展、项目开发有机结合,优先用于土地规模流转。如通过实施省级低丘缓坡高标准化农田改造,建成“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标准农田,组建全县首家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份额以农户委托给合作社经营的面积确定,引进宁波能大食品公司建立出口香葱基地,217户入股农户每年可得到1120元分红。
  二、土地流转的成效
  (一)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单纯依靠农民自己一家一户的力量是难以奏效的,需要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通过土地规模经营实现调整,需要发挥他们榜样和示范作用带动农户实现调整。土地流转,正是为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扩大规模经营、发展效益农业创造了基础条件,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在土地整理流转前,杨大场村耕地面积人均只有6分半,村民种植作物大多只能自给自足。土地整理流转后,由宁波能大食品有限公司,连片种植出口香葱,由象山三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办全省首家大型鲜切花基地,颇具竞争力的农产品走俏市场,拓宽了农民致富增收的渠道。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新型农业生产复合体及“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杨大场村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土地集中连片综合利用,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道路。广大农民也从一亩三分地中解放出来,在增加收益、降低风险的同时,有了更多的生产空间和时间。广大干群深有感慨地说:“土地流转到哪里,农业结构就调整到那里,效益农业就发展到那里。”
  (二)土地流转,促进了生产要素流动
  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真的流动起来,立即引起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积极跟进,实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宁波能大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流转土地250亩,进行特色农产品“出口香葱”开发,两年内计划再投资200万元,形成500亩开发规模。象山三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流转土地100亩,建立了高标准联栋花卉温室大棚,办起集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全省首家鲜切花基地。目前开发成功百合、郁金香、剑兰等6个品种,并在全国建立了40余个销售网点。并通过引导村民到基地培训学习,带动部分农户加入到鲜花种植行业中。一个由多种生产要素共同指向的“三资”投资农业开发热正在杨大场村悄然兴起。
  (三)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民增收
  从种植大户收入看,规模经营和效益农业产生了规模效益,实现了增收致富。柳小航等7人组织的草莓合作社今年种植大棚草莓50亩,获纯利润20万元,亩均纯收入4000元。从土地转出的农民收入看,村民以前都是自己种水稻,除去各项费用,每年每亩收益大约100元,还不包括人力成本。而现在土地的收益是“旱涝保收”,仅土地承包一项每年就能获得450元/亩的纯收入。土地流转后,仅香葱基地和鲜切花基地,每天可以吸纳100名左右的劳动力,通常男劳力55元/天,女劳力35元/天。村民应爱玲说:“家里就1.5亩田,以前种稻只够家里5口人吃。现在不种田就有收入,还能在家门口赚钱,田地平整后包给人家对村民好处确实蛮多。”同时,土地承包期限超过20年的,村民还能享受失土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农民戏谑这是在家门口“捡来的钱”。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比上年增长20%。近年来,该村未发生一起因土地流转问题而上访事件,社会秩序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四)为土地流转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泗洲头镇是一个耕地面积较少的乡镇,而村民多以务农为生,有着一种天然的“恋土”情结。杨大场村的土地流转取得实效后,对周边村庄有着明显的带动作用。目前,全镇流转耕地8665亩,占全镇农户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76.6%,转移劳动力3000人。通过土地流转,农民人均年收入递增17%,该镇还被评为2008年市级土地流转和规范经营先进集体。
  
  三、土地流转的思考
  杨大场村的土地流转工作为什么能获得市县领导的肯定、得到村民的支持?杨大场村的这一做法,对“三农”工作有着怎样的启示?对新农村建设又有着怎样的示范作用?
  笔者通过深入调查,从中感悟很多。
  (一)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方向
  杨大场村217户、768人,全村耕地面积502亩,土地多的一人7分,少的就是一人4、5分。由于村庄处在三面环山的丘陵地带,田块高差大、面积小,田间道路弯弯曲曲,抛荒的土地上更是杂草丛生。村民主要种植水稻,在一些自留地里种些果树、马铃薯等农作物。但是由于耕作条件比较差,土地产出率较低,村民被土地绑住,收益却不高。
  经过整理的农田,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各户田块的四址界限全部打乱,也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土地分散经营状况。
  去年5月,杨大场村将标准化农田中的200多亩土地承包给了能大公司,50余亩则承包给了村民,让专业农业公司、农业大户来规模化经营土地,大幅度提升土地产出率——如何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条件下,依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来,开展适度规模化经营,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杨大场的土地整理、流转无疑在这方面给人们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二)市场化运作是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
  去年初,杨大场村土地整理基本结束,当时,县委、县政府正好出台了《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省里也出台了《浙江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暂行办法》。依据政策,在县农林局、象山工商分局、泗洲头镇政府的指导帮助下,杨大场村三套班子和社员代表多次研究酝酿,决定按照“面积到户、四址不定”的办法把土地明确到户,然后按照每亩承包权为3000元的方式,把全村217户379亩承包田的承包权作价113.8万元出资,组建“统一入股、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分红”的我县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杨大场果蔬专业合作社,将全村农田对外进行统一发包,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村党支部书记柳兴明说,去年5月8日合作社成立后,标准化农田对外统一发包的信息就通过网络发布出去。很快就吸引来了上海、绍兴等地的投资商。但由于投资商发展果园等的效益回收期限较长,村里需承担的风险较高,最终还是放弃。合作社也想过与一些高校合作,发展新型农业,也因投资过大而作罢。最终协商后由宁波能大食品有限公司承包,承包期限10年,成为该公司的一个香葱基地。据了解,香葱是一种高效农作物,种植后很快就能收割,一年可收割9茬左右,香葱又可连续生长5年,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有效产出率。
  如果说杨大场村成立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的全县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走出第一步成功之路的话,那么在土地经营权流转中,通过市场化运作,不断探索规模开发、集约经营的路子,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是杨大场村土地流转的又一项宝贵经验。
  (三)坚强的村级班子是项目顺利推进的有力保证
  从2007年土地整理开始到现在,杨大场村经历了签订合同、政策处理、发放补贴、迁移坟墓等一系列事情。令人惊叹的是,村民的心特别齐,基本上没有反对意见。邻村的干部都说:“这么大的一个项目,也就你们村里能搞成功。”
  柳兴明说:“在村里当干部,最重要的是不能贪,做事不能有私心,要公平、公正、透明,这样村民才会服你。我们村班子成员平时大小事情都是商商量量的,在村民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各项工作开展得都很顺利。”
  杨大场村班子成员7人,村民代表32人。2007年,村里争取到了县国土资源局的这个土地整理项目后,立即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研究讨论图纸,规划村庄发展。
  村主任柳先武说,讨论了大概两三个晚上,大家意见就统一了。当时村民代表中也有不同意见的,主要因为田级差别问题,好田不愿意改、坏田想改,但是最后大家的思想还都是集中到一块去了。
  意见一致后,村民代表就分组挨家挨户去做工作:宣传土地流转的好处,给村民算一算一年到头的收成账,村庄今后发展方向等等。凭着一贯公正、公平、民主办事累积起来的威信,村民们对村班子的决策都很支持。遇到一时想不明白的村民,只要多上门几次耐心解释,也很快能够做通思想工作。从拿到项目到合同签订,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县有关部门领导对此赞叹:杨大场村班子真的过硬!
  一个村庄的发展,外在的因素很重要,但关键要有内在的动力。杨大场村土地整理、流转又一次证明,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是推进农村各项工作、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