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思路大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2011-01-01 00:00:00滕国胜饶之华王玉萍卜金明刘明美徐玲滕磊
新农民 2011年5期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市总体上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和农民素质状况,迫切需要依靠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水平。为此,我们从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入手,创新工作思路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科技致富意识,提高农民科技种田水平,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农业实用技术灵活应用,为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增效保驾护航。
  一、创新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工作思路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工作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做到了三个结合。
  1.“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与地域经济特点相结合
  农业生产有明显的地域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和产业是提高商品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为此,针对全市盐碱地面积大,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特点,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在黄骅市多次举办苜蓿种植、苦咸水养植食用菌等技术培训,在盐山县边务、城关、韩集举办半地下设施蔬菜技术培训,在黄骅、海兴举办碱地西瓜、油菜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并为农民引进推广了一大批适生优良品种,成功的发展了一批新兴产业,为我市旱碱地开发利用向纵深发展拓宽了道路。
  2.“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与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需求量明显增加。我市又毗邻京津,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尤其是无公害蔬菜生产必将成为适应市场发展的支柱产业,前景十分广阔。几年来,我们在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实施积极稳妥的种植业调整规划,并本着品种调优、区域调专、产业调强、效益调高的原则,重点抓好青县的四季黄瓜,肃宁的棚室韭菜,吴桥和东光的青椒、益都椒,任丘、南皮的番茄,献县的错季小葱等五大优势产品基地;市县农业局抽调技术骨干并聘请河北农大、中科院等单位资深专家,制定了发展规划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逐乡、逐村进行了系列培训,发放了种植技术明白纸,促进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
  3.“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与培养当地人才相结合
  深入乡、村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是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利用电视讲技术,田间地头传技术,科技大集送技术是职责所在。由于受季节、时间、场所等因素的限制,学时短、内容浅、接受慢,农民难以长期系统的掌握农业科技。针对这一状况。市农业局抽调10多名技术骨干,分别派驻到河间、南皮、盐山、吴桥、等县市的有关乡镇,他们吃住在乡,指导到村,帮助乡、村调结构,传信息,搞培训。在河间市行别营乡挂职的技术人员,在挂职的3年时间里,帮助小黄务村改建了100多个温室蔬菜大棚;通过多方联系,在行别营村发展了2000多亩的天鹰椒生产基地,并通过订单的形式,为农民统一引进优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织销售,使每亩收入都在千元以上,为农民找到了致富途径。同时,并在27个村建立农业技术服务站,为全乡培养了56名走不了的“永久牌”农民技术员。
  二、创新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工作方法
  为提高培训农民的广度和深度,我们采取了多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在传统培训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灵活多样的形式适时适地培训农民。
  1.利用电波入户“天上训”
  电波入户工程因其投资少、见效快、辐射面广,已成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与传播的重要平台。自实施电波入户工程以来,我们就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在电视台开办农业栏目,结合本地主导产业,适时制作和播出农民所需的农业信息和农业科教电视片,指导农业生产,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受到了农民的喜爱。近几年来,全市每年制作农业电视片300余部,电视讲座400余期(次),宣传农业新技术、新品种300余项(次),受训农民达100万人(次),培养致富180多个。如河间市农业局根据农民需要及时制作并播放了《马铃薯栽培管理技术》专题片,通过收看节目和技术人员的指导,兴村乡农民李国祥当年种植马铃薯5亩,每亩产量达到3500kg,亩纯收益达到3000元,对周边种植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促进了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彰显了电波入户工作的魅力。
  2.科技进村“阵地训”
  我市共建达到“三个一”标准以上的科技进村服务站1180个,其中达到“五个一”(一处服务场所、一名专职技术人员、一套放像设备、一部电话、一台微机)标准的省级科技进村服务站已达68个,我们以这些服务站为依托,组织开展科技培训,以点带面,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村站直接培训农民达150万人次以上。黄骅市腾庄子乡李官屯村的服务站,利用能容纳100余人的电教室,每年根据农时季节不定期开展技术讲座和培训10余期,成为当地农民喜爱的接受培训的阵地。
  3.多快好省“喇叭训”
  全市共建立省级标准大喇叭广播站52个,市级标准的102个。通过大喇叭使得农民足不出户就接受了培训,培训内容即有科技知识,又有市场知识,还有致富信息,深受农民的欢迎,被农民称为多快好省培训法。
  4.重点技术“集中训”
  近几年来,我们借助国家六部委共同实施的“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培训项目,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初高中毕业生为对象,以适合沧州农业实际的二十项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包括种、养、加工等多项内容)。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培训时间均在15天以上,使授训农民均达到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的标准。同时,为提高培训效果,我们根据全市农技人员知识现状和农业生产实际,组织70余名农业专家,历时近两年,编辑出版了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培训教材《农业实用技术》一书,内容涉及集粮、棉、油、菜、草、沼气、旱作农业等,结合我市生产实际,内容涉及面广、针对性、实用性强,成为基层农技术人员喜爱,农民喜欢的学习用书。2006—2008年,全市利用“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培训共培训农民达4500余人。同时,我们在沧县、献县、黄骅、青县四个县市每年利用农业科技入户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项目资金,培训农民10000余人,这些青年农民不仅掌握比较先进的实用技术,而且依靠所学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收入水平,人均收入达4100元以上,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通过他们的典型带动,使我市的农村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
  5.明明白白“纸上训”
  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三农”服务工作,我们派出22多名技术人员深入示范村、科技园区,把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有什么技术问题现场为农民解决,深受农民喜爱;在农业的关键季节,我们就印制相关资料,把各种作物栽培管理技术要点,以明白纸的形式发到农民手中。如去年我们及时印制2000份黄顶菊防控宣传明白纸在全市范围内散发,帮助农民及时认识和防治有害杂草的大面积发生。同时我们还编办了了《沧州农民》小刊,每月一期,发放到各广播站村、科技进村服务站,供农民学习,据统计,每年发放各类明白纸超过5万余份。
  6.集日咨询“随时训”
  我们每年利用科技下乡的机会,借助集日咨询为农民提供及时的服务,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为农民提供优种、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去年元月10日我们组织了21人的技术咨询团,到河间市诗经镇进行集日咨询,发放技术资料5000份,接待农民咨询300多人次,解答近400条问题,发放小册子1800本,每年这样大型的集日咨询就组织4~6次,受益农民达3万人次。
  7.疑难问题“电话训”
  为随时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近几年我们开通了农业专家咨询热线,随时为农民提供服务。每周五上午两名专家值班,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在春播、三夏、秋种三个关键季节增加值班次数,延长值班时间。同时,与沧州日报社联办《农民之友》专刊,每周一期,一方面重点将农民咨询的共性问题解答刊登;另一方面按农时季节将种植结构调整的信息、市场预测信息、管理技术要点、致富典型等在《农民之友》栏目中刊发。到目前为止,累计解答农民疑难问题1682条,450篇文章在《农民之友》上刊发。
  三、创新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工作机制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长远大计,只有实行行之有效的配套机制,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就近几年的实践看,必须建立以下机制。一是领导机制。我们成立了以农牧局一把手和主管局长任正副组长,有关业务科站一把手为成员的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和考评工作。二是考核机制。对下乡科技人员建立实绩考核档案,由人事科具体负责,对下乡人员进行实绩考查、考评工作,下乡人员月有汇报,年终有总结、通报。三是激励机制。为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规定对长期驻村建站的科技人员优先评为先进,优先考虑行政职务的提拔和技术职称的晋升。四是目标分解机制。每年都制定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工作实施方案,将工作任务和目标分解到各业务科站和各县市农业局,实行定时期、定地点、定次数、定规模、定效果的“五定”工作责任制,将量化指标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目标之一,使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是根本,而提高农民素质最有效的手段是科技培训。因此,狠抓农民科技培训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作,我们要总结经验,加大措施,不断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加扎实,更加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