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就业创业教育新体系刍议

2011-01-01 00:00:00刘文伟
职业时空 2011年5期


  摘要: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将来的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针对就业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构建新的创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就业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新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将教学与社会需求、专业素养、个人实践能力等联系起来,由培养传统理论型人才转变为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促进大学生主动地就业和积极地创业,使其更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大学生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的就业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我国各级行政主管和教育部门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问题,许多高校为此而相继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活动,使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就业创业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仍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
  (一)对就业创业教育的观念认识错位
  许多高校对于就业创业教育还不够重视,对就业创业教育在学生求职就业中的作用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并且就业指导教师和学生对就业创业活动本身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出现重视专业学习而轻视就业创业教育的现象。
  (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健全
  当前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在形式上一般采取设置选修课或必修课的方法,然而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讲授的内容多为就业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选用的教材五花八门,没有切实可行的统编教材,特别是创业教育,往往用一本教材囊括全部创业理论,不能系统讲授符合社会实际的创业内容、方法、步骤和技巧等等。
  (三)就业创业教育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就业创业教育是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训教学,其教育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高校具有这两种素质的师资还十分缺乏。并且,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注重理论的传授而轻实际操作,学生处于被动的接授过程,就业创业教育内容模式陈旧,造成学生虽然学习过了就业创业课程,可仍然无法进行就业创业的实践和运用。这就是说,现有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缺乏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构建新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具体方法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育观念上,由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转变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在培养重点上,由偏重专业理论的教学转变为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方式上,由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多层次教育教学新模式。因此,高校要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探索,构建新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使大学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题,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在实践教学管理理念方面,坚持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重视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统筹协调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有条件的课程把实践教学逐步从理论课教学中独立出来,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在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方面,建立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传统的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不断增加其综合性、设计性和实践性,并密切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更新实践项目。(1)模拟现场教学。实践出真知,现场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能够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人际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等都有重要的帮助。比如通过模拟现场教学、模拟病人教学、模拟GMP车间、模拟药店教学等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等的培养,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以便将来遇到相类似问题时上手快、应对自如。(2)综合实验教学。综合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对手能力非常有帮助,其主要表现为:基础实验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方法,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主要教学目标,强调基础性、综合性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实验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重视专业实验课程的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专业实验课程独立开课,在专业课程实验中积极开设综合性大实验,可以有效地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贯通起来,非常有助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二)以培养和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大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1.对大学一年级学生,重点进行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等教育,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将来毕业时所要面对的就业前景,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路线,并通过测评系统的应用和分析,帮助在校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准备。
  2.对大学二年级学生,重点进行如何树立正确就业创业观念的教育,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准备,使他们敢于面对现实,以良好的心态迎接人才市场的挑选与竞争。具体做法:一是邀请社会知名人力资源专家、优秀企业家、资深职业指导师和优秀校友到学校开展论坛、讲座等;二是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开展就业咨询、指导和交流活动;三是大力推进网络职业测评和人格测试,使大学生提前认识将来的工作前景,正确地审视自我;四是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促使在校生提前做好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准备,提升职业素养和能力。
  3.对高年级学生,重点进行求职面试的技巧和艺术的指导与训练,帮助大学生掌握正确的求职技巧和方法。主要着重就业政策的学习、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信息的搜集以及求职准备、自主创业知识储备等,引导毕业生既要树立远大理想,也要调整就业期望值,科学合理地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尽量缩小供需双方期望值之间的距离,不断提高就业求职的成功率。
  4.对于面临毕业的学生,重点是加强其求职和创业心理调适方面的训练,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突出就业创业实际操作的具体内容,培养和提升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吃苦精神和创业能力。[2]
  (三)以培养和提高创业能力为主线,努力构建富有特色的创新实践体系
  1.成立学生创业中心。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培育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可成立“学生创业中心”,为学生的创新性研究和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实践平台。该平台立足高校,面向社会,以科技创新能力的塑造为桥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有利条件开展创新活动,将实践创新与创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尽可能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在独立的创新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创新品质与创业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将自己的创业设想模拟注册或成立实体公司,毕业后将公司带到社会,这样,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又可孵化自己的公司,既培养了创新品质,熟悉了创业的过程,又提高了创业的能力,为将来的创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3]
  2.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社会是个大学堂,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体验自己学习和工作上的成功与不足,进行自我反思,是受教育、长才干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学生学习校外知识、加强人际沟通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结合党组织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通过与校外相关企业或者社区服务中心合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骨干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创新创作或者社会实践活动,这既是对现有教学计划内实践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3.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和创业设计活动。高校可以采取项目立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学生课外科技课题立项和创业设计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作活动。在实践中,通过开放实验室,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等,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课外科研创作活动和各种实践技能大赛等提供实践的平台;积极组建课外科技活动团队,建立有效的运作模式,通过“挑战杯”、创新科技和各种社团等课外科技活动,增强学生自觉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其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新荣,黄合婷.强化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2008,(10):859-861.
  [2] 付勇,孔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创新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7):115-116.
  [3] 刘文伟,项中,等.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J].职业时空,2010,(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