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数控人才市场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更需要那些既能进行数控加工工艺的设计与实施、精通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又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且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等具有较强行动能力的人才。因此,探索数控人才培养新模式,是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对基于“岗位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的数控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岗位职业标准;工作过程;学习情境;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1100多所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开设有数控专业,各职业院校都加大了培养数控人才的力度,培养了大量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许多学生在学校就已取得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中级以上数控技能等级证书。但为什么我国的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仍然非常短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受传统的培养模式和办学条件的限制,没有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学生,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普遍缺乏工艺知识,技能水平不高,无法完全满足用人企业的要求。
因此,当前我国缺乏的不是低层次的数控人才,缺乏的是“精操作、懂工艺、会编程、善维护、能管理”的高技能人才。
一、改革思路及方案
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技术进步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从岗位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入手,采取学院牵头、广泛调研、校企合作、企业专家主笔,反复研讨、行业论证、逐步完善制定“数控加工岗位职业标准”。该标准针对装备制造业,基于数控机床操作、工艺程序编制相应岗位的工作过程和数控生产操作及工艺实施人员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素养等要求进行系统描述,要求具体,可操作性强;标准以数控加工岗位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作为依据,满足了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要求,可以作为企业选用数控加工岗位人才的标准,也是职业教育机构开展相关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依据。
以此为引领,借鉴德国等职教发达国家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管理。同时,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制定基于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企业一起,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特色课程和特色教材,建立专业共享信息资源库,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全过程评价和监控,并形成反馈机制,不断完善和修正,从而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系统,如图1所示。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1.重新架构课程体系
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结构要求,校企合作制定数控加工岗位职业标准,按照“岗位职业标准”架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内容。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实施教学,如图2所示。
改革前后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1)教学大纲、计划。改革前的大纲、计划按照传统学科体系模式进行教学,采用学分制,课程主要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公选课三类。
改革后的大纲、计划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设计与开发了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仍然采用学分制,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学习领域、职业迁移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和公选课五类,学分基本上没有改变。
(2)课程内容及安排。改革后一个重要特点是对重点专业课程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使教学内容及进程更加密切,也便于监督和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将《数控职业技能培训一》、《数控职业技能培训二》、《数控设备与编程》及《数控加工工艺》重点专业课程变换为《数控车削加工及质量保证》、《数控镗铣加工及质量保证》、《电火花加工及质量保证》。这样就将数控工艺、设备、编程及数控机床操作融为了一体。
(3)教学方式与手段。改革前在教学方面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局面,以传统的讲授及练习为主教学模式。
改革后是按照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出来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同时,教学方式和手段也有所变化,比如采用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讲授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的变化,使得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改善。
2.精品课程建设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积极地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其中《数控车及质量保证》、《零件几何量检测》两个课程先后评为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课程完全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其它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3.“活页教材”的编写
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改革后的教学,为此组织各部门完成各学习领域中课程“活页教材”的编写,保证了改革后的教学顺利进行。
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建立相配套的仿真,多媒体课件,音像,音频教学资料和习题库。使教材能用多种手段展示教学,使教材的建设呈现立体化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4.“数控生产性实训车间”的建设
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是学生行动能力培养的有效保障,才能更快地获取行动能力,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
为此,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加快了生产性实训车间的建设,采取校企合作方式,与东方汽轮机厂合作共建了7000平方的“数控生产性实训基地”。2007年底,校企联合组建了东汽工具研究所,共同实施复杂数控刀具国产化攻关,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实训产品。
5.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德阳装备制造企业及人才积聚优势,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专兼职专业教学团队,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了数控专业教学团队。
针对专任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工程经验不足,而兼职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时间精力不足但实践经验十分丰富的矛盾,实施了专兼职教师“双师授课教学法”。即在一门核心专业课或实训课中,由1至2名专兼职教师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专任教师负责主体教学环节的工作,兼职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绝技示范、拓展应用、点评等多种方式承担实践性、技能性、应用性强的教学内容。每门专业课有20%以上的课时由兼职教师完成,使学生得到了“原汁原味”的技艺传授,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由专兼结合的教师共同指导,形成了“以产促教,以教兴产、产教结合”的育人模式。
6.顶岗实习管理与实施
毕业生提前半年以上都已经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并且100%的毕业生均以准员工的身份到就业岗位顶岗实习半年以上。通过制定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由校企双方联合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培养和管理,并在顶岗实习期间学院将教师分组分片下厂指导、沟通和管理,保证了顶岗实习的质量
三、结语
我们在数控技术专业建设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教学管理还需要科学安排;师资队伍建设还应该进一步加强;教材需要完善;考核和评价体系应该更合理。
我们希望经过2~3年的改革与试点,努力将数控专业高技能型人才成熟周期缩短。只要我们坚持体制创新,开放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寻找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共同点,我们的教学改革一定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Kleiner M,Rauner F,Reinhold M,Roeben P,Curriculum-Design I:Arbeitsaufgaben fuer eine moderne Beruflichkeit Konstanz:Verlag Dr-Ing.Paul Christiani GmbH&Co. KG,2002.
[2]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 马树超.强化市场导向意识,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德国“学习领域”改革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