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士官院校教改模式探讨

2011-01-01 00:00:00杨艾兵任卫武刘侃董洋尹邦坤
职业时空 2011年5期


  摘要:士官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直接操作者、管理者和维护者,不仅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还要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组训能力。如何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士官人才已是当前士官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鉴于我国士官院校教育课程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为目标,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必将成为当前士官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士官院校;工作过程教学;武器装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迅猛发展,对高技能、高素质的士官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士官院校的教学也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改革。但是,当前士官院校的教学还是以传统教学为主,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寻求一种能培养部队所需士官人才的课程教学模式显得至关重要。
  一、当前士官院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式抑制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士官院校当前采用较多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以讲解式的教、接受式的学占主导地位的教学。在这种模式下,教学理念是以教员为主体和中心,教员是主讲者,学员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员要做的就是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员,根据装备的操作要求,教学员训练;学员要做的就是听教员所讲、记教员所讲、练教员所教,最后也能考高分,但学习的积极性就比较差,不会主动去思考、去学习。这样就不能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譬如在装备维修能力培养上,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学员所学到的其实就是一些典型的故障排除,如果遇到新的故障,就不知道如何入手,如何进行排除。如果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这一层面上,如果学员没有能力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灵活运用专业知识,那只是一个书呆子,只是一个会背书背题的考试机器。
  2.教材内容滞后限制了学员的学习主动性
  为了适应武器装备的高速发展,对武器装备的直接操作者、管理者和维护者士官来说,应该提前学习新装备,但是当前士官院校专业课使用的教材大多还是以老装备内容为主,新装备的内容不足,而这些仅有的内容还是停留在理论阶段的解释、说明上,缺少与实际新装备的联系,可操作的科目较少,学习完毕,学员往往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3.考试方式阻碍了学员的实践能力培养
  考试作为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其方式和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指引着学员的学习方式。当前士官院校考试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理论课程常采用的闭卷考试方式,常用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简答等,类型固定,答案明确;二是操作考核,考核的题目也是平时经常训练的科目。这种考核设计,使得学员不需要通过认真的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而约束和限制了学员的思维,使学员习惯于死记概念、硬套知识,不善于结合实际背景对计算结果进行合理科学地分析和解释,不能活学活用,阻碍了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我军正处于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技能、高素质的士官人才紧缺。而士官学员毕业后,适应工作o/34X42xTdjcjMTrkWw5cg==岗位还需不短的一段时间,这说明在校学习的理论、技能与实际工作之间没有很好地对接。尽管学员有半年甚至一年的专业岗位实习过程,但实习期间往往是看得多,做得少,其作用、效果极其有限。作为培养军械装备维修士官的士官院校,为部队培养出高技能人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教学应使学员获得较强实践技能、较高的职业素质,使学员具有能适应某类工作群和转岗的能力,最终实现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零距离的对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将工作过程融于教学之中。
  现代教育研究及实践表明,本科院校大多数学员属于抽象思维的智力类型,而职业教育的学员,大多数是形象思维的智力类型,两者是同一层次不同的人才类型,没有智力的高低贵贱之分,只是智能的结构和类型的不同。士官教育其实就是一种职业教育。不同智能结构和智力类型的人对知识的掌握也具有不同的指向性,具有形象思维智能结构的士官学员,具有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的优势,只有采取适合形象思维智力类型的培养模式,才有利于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对于士官教学而言,在课程开发上应以情境性原则为主,教学过程应是经验的形成过程和策略的构建过程。知识的获取是在“为了行动”的目标指引下“通过行动”而实现的,而行动体系的参照系就是工作过程。
  三、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对于当前士官院校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为目标、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来说,至关重要。士官院校要逐步改变以讲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探索和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以“练”为主的转变。基于上述教学理念,我们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法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是由工作实际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为实现任务目标而按完整的工作程序进行的教学活动。
  1.创造职业情境
  士官学员的智力类型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这种思维总是与情境相联的,其对知识的选择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经验形成与策略构建离不开具体情境,所以教学必须融入到职业情境之中,让学员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知道怎么做、怎么做更好。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其内容分成若干模块,一个模块作为一个子项目,最后整合为一个大项目。过程性知识的学习在这里除了对学习场地的要求之外,重点要求必须结合每个教学子项目设置学习情境。设计与职业工作过程具有一致性的教学过程,学员的学习过程就是“身临其境”的工作过程,学习是主动、过程性的行动。不过学习情境的创设要求做到:学习情境的设置要贴近实际,易于实现,项目具有典型的工作任务性,目标明确,且容易理解,符合经验;在策略能力的发展上有施展的空间。以军械装备维修士官的培养为例,根据学员毕业后将担任的工作对学员的要求,在装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设置典型的训练科目:装备的操作使用、技术维护、故障维修等,每一种训练科目都能培养学员某一方面的能力,且要求逐步提高。最后进行综合训练,譬如:模拟战场抢修,教员根据训练科目下达任务,由学员自己研讨实施方案,具体实施,将各种能力融合到一起以完成演练任务,以使学员毕业后能很快地胜任部队的工作岗位。
  2.培养学习和应用能力
  武器装备更新较快,士官不可能一直或者经常性地在学校培训,这就要求学员具有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员要积累经验,获得技能,面对新装备能超越曾经被证明的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去应对,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行工作。针对装备维修的特点,我们强调首先发展学员的学习能力,这里的学习能力,侧重于吸收、运用与创新。学习能力是学员发展的动力,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建立、学习习惯的养成训练,结合具体项目或问题,从模仿吸收开始,再进行基本应用—分析内化—开拓创新。注重把心理素质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帮助学员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应对,敢于挑战,以克服困难,获取成功,提高自信心和竞争力。
  3.教员要善于启发学员
  工作过程的教学,教员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习问题中的咨询师。教员应善于引导启发,构建和谐课堂。装备维修专业可以采用五个阶段的教学方法。(1)教员引出科目,提出问题,讲述必要的知识,学员获取信息;(2)师生讨论科目的实施方案;(3)学员实施方案,教员帮助,解惑释疑;(4)师生共评科目训练效果;(5)教员提供新知识、新要求,学员另辟路径完成新科目。这一步能培养学员的策略能力,以求怎样做更好。教学中强调指导性原则与构建性原则的融合,让学员在主动、自我构建与情境引导中学习,在主动存在与受动存在中转换,而教员是在激励、咨询中指导,在解释中教,在反应存在与主动存在中转换。
  4.合理的教学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以行动能力为核心,以能力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评价的指向是过程性知识,重视经验的形成和策略的构建过程,而不能只关注结果,重视学习阶段的终了状态的考核。这就要求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完整性,它不是要求学员对知识完整性的“物理性”存储,而是对工作过程的“生物性”把握,是一种除技能之外的包括学习能力、反应及策略和应用、扩展的能力。二是反馈性,行动中学员反馈出的新思路、新策略都是能力发展的表现。三是连续性,要关注学员学习的全过程,关注起点与终点之间能力发展的渐进的动态过程与互评。四是互动性,不只是教员对学员的评价,还应有学员之间的自评与对士官学员的评价,这是一个很细致的过程,应以士官部队工作所需的行动能力作为起点,对学员能力进行整体性评价。评价中应把握以下几点:(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总体的理论知识考核与技能考试相结合。(2)过程与结果,教学中每个训练科目都是学员某种能力的锻炼,最后的综合训练是学员综合能力的锻炼,因此评价应注重过程,也应重视结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3)静态与动态结合,有笔试,考查对知识的储备和知识理解的深度;也有操作考试,主要考查实际动手能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四、结语
  士官院校教育要以部队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士官人才为目标,而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能够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让学员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将在校学习和部队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员毕业后即能胜任部队的实际工作岗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士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士官院校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东.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职业教育课程——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框架教学计划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
  [2] 姜金鑫.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构建[J].职教通讯,2008,(5).
  [3] 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