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院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载体。文章探讨了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与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一、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职教育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指导思想,体现了实用性、开放性、多样性和职业性等特征,其核心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受到职业教育工具化的影响,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倾向于市场化导向,并强调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一些高职院校忽视了文化素质教育,认为在有限的时间里搞文化素质教育是对技能教育的削弱和对高职特色的抹杀,因此,删减人文课程的设置。有的简单地把公共课程改造成为通识课程,有的甚至用校园文化活动代替文化素质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教育教学模式特点,完全割裂了专业技能学习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没有很好地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开展具有体现高职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生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表现为缺乏自主自律意识,缺乏进取精神,缺乏责任感和主动参与能力,表现出害怕问题和回避矛盾,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等行为。
高职教育的特征是面向岗位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视将企业文化渗入高职教育过程。高职教育的核心特征是“教育性”,是一个人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核心价值是培养对社会有益的人。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学生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责任意识淡漠,只学习与专业课有关的实用知识,从而使得非专业知识浅薄的“工具人”现象愈演愈烈。因此“双证书”的光环下往往隐藏着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不足。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普遍反馈是计算机、外语以及职业基本技能并不差,但社会责任感和独立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并不高。
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是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21世纪中国的一个时代主题,和谐社会需要有精神文化来支撑、素质全面的人来实施。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带有方针性的教育思想[1]。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人文导向作用,因此,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杨叔子院士曾说:“文化素质教育的锋芒是解决做人问题,其重点是解决做中国人问题,而其核心是解决做现代中国人的问题”[2]。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且应具有较强的职业竞争力、较高的品德修养以及较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技术在短期内可以通过集中培训得以提高,但是文化、思想上的碰撞与融合需要长期的磨合。因此,从人的可持续发展角度,高职教育除了要教会学生谋生外,更要真正体现教育的“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的人文本色,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切实提升和改善受教育者的内在品质,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三)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耶鲁大学校长来文曾说:每一种教育模式都要与本国的文化相适应。中国的高职教育由于起步晚,一方面需要大量借鉴国外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对自身加以完善,另一方面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目前高职院校提倡一种企业化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进入社会(企业)前的素质教育和训练,包括人文素养、人际关系处理、职业道德等方面,有利于学生统一思想,爱岗敬业,提高凝聚力和向心力。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属于不同的组织文化,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高职院校可以将传统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点,来解决文化冲突问题,因为品德教育毕竟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企业的立企之本。来自中国深厚悠久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宝贵的思想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思想、人生理念、做人道德等,都可以规范及引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3]。
三、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及路径
如本院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在建设中注重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放在首位,并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具备“尊老敬老,无私奉献;自尊自强,爱岗敬业;严谨细致,技术求精;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规范,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老年服务专业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政治热情高,思想活跃,特别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和国家有关政策,但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淡漠,价值观念务实,关注自身发展。结合该专业学生实际,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调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仅发挥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文导向作用,而且强化了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1.开掘传统文化的人文思想,塑造学生自觉的人文精神。学习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忧国忧民的优患意识、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以及人道主义思想是培养一个人民族情感、国家观念、社会意识的重要手段。该专业注重将传统人文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政治要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科学发展观,并将其要求贯穿到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例如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三大教育为主题,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组织向干旱、地震灾区捐款,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激发了学生关注祖国前途,为民族振兴发奋学习的热情。
2.开展“学礼用礼,修身立业”工程,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诚信”、“人际和谐”、“公而忘私”的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人格的培养,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宽容和谐,这些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极其宝贵的作用。该专业全面落实学院的《学生日常行为礼仪规范》,从养成教育入手,结合学生日常行为礼仪与规范,培养学生知书达理、诚信守信、公平竞争的好习惯。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会、礼仪实践等多种形式宣传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引导学生学礼用礼,文明修身。例如,组织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着力点”活动,2009年2月被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辽宁省教育厅评为第四批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开展的“塑造‘职业人’提升‘就业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活动,2010年1月被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辽宁省教育厅评为第五批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稳步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网络文化在带来多元知识和全球视野的同时,也在加速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不同程度地弱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民族精神的传承。该专业注重信息时代教育意识与学习观念的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利用网络开展正面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如,与学生进行博客交流,采用飞信发布招聘信息,利用网络空间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与互动等,实现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人际和谐,收到了很好的实效。
(二)坚持鲜明的教学特色,在专业教育的专项训练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格修养,强调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推崇和谐精神,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及相互依存关系;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宽容精神;提倡自强不息的自立之道,厚德载物的立人之道,以此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该专业注重在知识层面、道德层面、人生态度层面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德才兼备,修身、正心、明德,重视人格完善和道德升华,其鲜明的教学特色大大增强了专业教学效果。
1.职业认识与职业规划。该专业从新生入校开始,便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技能要求,并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学习规划;然后,在导师的引导下进入职业生涯设计环节,利用院内的实训基地组建兴趣小组,在导师的领导下认识职业特点、要求、发展及其社会意义,自我设计、动手实践,从而做出个人的职业规划。
2.认识养老机构和老年群体特点。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老年人“结对子”,与其进行交流并进行跟踪服务,了解老年群体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特殊需要;同时从养老机构聘请兼职“德育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定期辅导,让学生了解养老机构的组织特点、经营与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趋势,提高其对专业岗位的认识与服务水平。
3.社会公益活动与自我教育。把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责任意识延伸到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成立了大连市高校第一支红十字救护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好评;立足专业优势,走进老年大学丰富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开展了“夕阳之歌唱响中国—关爱孤寡老人活动”等社会服务项目;成立了中医保健协会和太极柔力球两个专业特色社团,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培养了职业道德,练就了职业技能。
4.完成“个人职业道德建设总结”,接受“德育答辩”。学生在毕业时要进行“德育答辩”,答辩委员会通过学生的现场表现、书面总结,以同学互评等形式对其进行评定并给予德育成绩,这是对学生所经历的三年职业道德建设的检验与提升。
(三)坚持人文环境熏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置身于其中的成员在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思想原则等方面受到积极影响,从而塑造其心灵、思想与行为。该专业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校园中采用耳濡目染的方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渗透传统文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氛围,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
1.针对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要素,开展专项训练。该专业成立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训练中心,主要从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要素着手,从品格、心理、礼仪等方面分项目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职业道德训练。(1)职业品格养成。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伦的思想就是注重修身养性与人格境界的提升。该专业针对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品质、求索精神、团队合作、抗挫能力、竞争意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品格养成教育,如以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突破口,开展了“健全人格,提升职业品质”等系列活动。(2)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和谐、天人和谐,强调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结合,达到身心合一。因此,培养正确的心理习惯是传统人格教学的重要内容。该专业注意引导学生在人格构建中考虑本民族特点,并从传统文化中吸取那些具有现代价值的成分,保持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例如,该专业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从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深入认识自我的优势和弱势,扬长避短;组织贫困生参加自信团队训练活动,增加其团队协作和自信自强精神;组织学生参加心理讲坛—大学生恋爱情感与心理健康,完善其恋爱观和感情观。此外,各年级还进行了各有侧重的心理辅导与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其求职提供依据。(3)职业礼仪训练。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发扬中华民族重“礼”的思想,深入挖掘其合理内涵,结合行业特点和职业岗位要求,通过服务礼仪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仪态仪表更趋职业化,符合行业要求。该专业已经连续成功开展了五届公关礼仪大赛,培养了学生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
2.丰富第二课堂的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各种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学习。该专业长年让学生坚持晨练、晨读活动,开展心理讲座征文、读一本好书等项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广泛接触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经典,学会如何在当代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熏陶,文化品位得到提升;同时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自信心教育和使命感教育,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强化学风建设。举行外文短剧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善于创新、勤奋学习、精练技能的优秀品质和良好学风。2010年该专业学生共有三部作品获得省级“挑战杯”创业大赛奖项,并参加了由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教育部高职高专公共事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首届全国民政职业院校职业技能(护理类)大赛决赛”,取得了优异成绩。
3.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迎新及就业指导工作中。(1)积极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该专业从新生入学便开展了新生入学教育大会、班导师见面会、专业导入、团队观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入党启蒙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院规章制度学习等多项教育活动,人文教育成效显著。(2)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严格毕业生常规管理。开展毕业生综合素质答辩与毕业生文明离校系列教育活动,如“师恩难忘,母校难忘”——毕业生寄语恩师活动;“殷切希望,谆谆教诲,难忘师恩”——师生茶话会活动;开展了“一次特殊的思想汇报”——毕业班党员畅谈会活动;开展了“分享成长”——优秀毕业生与低年级学生交流会等活动,对毕业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及职业道德教育,了解毕业生思想动态,增强学生就业的稳定性,提高就业质量,连续几年来该专业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9.5%。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素质教育是体现中国教育方针性的教育思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3.
[2] 杨叔子,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08,(3):5.
[3] 陈定樑.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现代高职院校文化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1,(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