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很多名人的墓志铭用非常有个性的文字勾勒了墓主一生的特点。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着这一串数字。
“37,22,35,R.I.P”是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的墓志铭,许多人闹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最终这个谜由梦露研究会揭开,这3个数字是梦露的胸围、腰围和臀围的英寸数。死者生前最大的嗜好是爱美,她用数字将自己十分钟爱的形体永久记录了下来。
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数学家马克劳林是牛顿发现和培养的,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6个大字:承蒙牛顿推荐。
前苏联科学家施万维奇毕生研究蝴蝶花上的色彩和图案。他的墓碑上刻着他心爱的蝴蝶翅膀花纹。
《读者文摘》的创始人德威特·华莱士:“最完美的压缩。”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
对任何一位画家的赞美,又有什么样的语言,能胜过出现在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墓碑上的:“活着,大自然害怕他会胜过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会死亡。”
伏尔泰,这位《哲学通信》和史诗《亨利五世》的作者,顺理成章的在专门迎葬伟人的先贤祠里占了一“席”之地,并受到这样的赞美:“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拓展了人类精神,并且使之懂得它应当是自由的。”
杰弗逊是和华盛顿、林肯齐名的美国3大伟人之一,美国的第三任总统。他的墓碑碑文是他自己写的:“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和弗吉尼亚大学之父。”
卢梭的墓志铭则是:“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马克·吐温的墓志铭是:“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威尔斯73岁时,给自己写了一句很短的墓志铭:“上帝将要毁灭人类——我警告过你们。”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逝世前,已被耳聋的痛苦折磨了二十余年。这位伟大的乐圣生前给人类创造了那么多不朽的音乐,而他临终前只留下这样一句令人伤感的遗言:“我将在天堂里听到一切。”
法国著名戏剧家拉伯雷临死之际,颤动着嘴唇,轻轻地说道:“拉下帷幕吧,喜剧已经结束了。
美国空军颁发紫心勋章给麦洛维奇,表扬他在越战中的英勇表现。后来他被发现是同性恋者,于是被解除军职。其墓志铭为:“当我在军队时,他们因我杀害两个人给我一枚勋章,却因我爱一个人解除我的职务。”
物理学家玻尔兹曼生前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解释,他的墓碑上只写着他发现的公式“S=KlnΩ”。
在英国最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于是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便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会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俄国19世纪大诗人普希金的墓志铭,是他16岁时为自己写的《我的墓志铭》诗:“这儿安葬着普希金和他年轻的缪斯,还有爱情和懒惰,共同度过愉快的一生;他没做过什么好事,可就心情来说,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俄国大作家赫尔岑的墓志铭极富特色,总结坎坷命运与非凡成就,唤起人们去拼搏人生:“他的母亲路易莎·哈格和他的幼子柯立亚,乘船遇难淹死在海里;他的夫人娜塔利雅患结核症逝世;他的17岁女儿丽莎自杀死去,他的一对3岁的双生儿子患白喉死亡。而他就只活了58岁!但是苦难不能把一个人白白毁掉。他留下30卷文集,留下许多至今像火一样燃烧的文章,它们今天还鼓舞着人们前进。”
在俄罗斯,有一位年轻的汉学家叫彼德罗夫。他研究鲁迅、瞿秋白、巴金、老舍、郁达夫……他一直是个讲师,连副教授也没有做到。逝去之后,在自己的墓碑上只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汉字:“梦”。
英国世界轻量级拳击冠军琼瓦特墓志铭:“这次不管你数到几,我也不起来了!”
以上是外国名人的墓志铭,现在来看看中国的名人。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九月,也就是公元427年,陶渊明在自己逝世前的绝笔《自祭文》中写道:“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陶老先生时年63岁,在秋风瑟瑟大限将至的时候,把人生看成了寄居的旅店,说自己就要回老家了,堪称达观和安然。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总结自己可以无憾而逝,也算心安了。他再次重申自己不看重生前的称誉,当然更不在乎身后的咏歌。老人家最后发出一个大感慨,说人既然活得这样艰难,死又能怎么样呢?有一点“我都不怕活着,难道还要怕死吗?”的略带凄凉的豪气了。
聂耳是我国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巴蜀鬼才”魏明伦曾经为自己写了一篇墓志铭:“没有白活的人,值得研究的鬼。”
青岛市人民政府重新为康有为建墓,葬于浮山西麓之茅岭。1985年正式举行了迁葬仪式。由康有为弟子、90岁高龄的艺术大师刘海粟重新撰书墓志铭。铭文最后写道:“公生南海,归之黄海。吾从公兮上海。吾铭公兮历沧海。文章功业,彪炳千载!”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早在1978年他虚岁66之时,就为自己预撰了自传式的墓志铭。原文是: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如果要说世界上最奇特的墓志铭,那就应该属于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他的墓碑上刻着一道谜语般的数学题:“过路人,这座石墓里安葬着丢番图。他生命的1/6是幸福的童年,生命的1/12是青少年时期。又过了生命的1/7他才结婚。婚后5年有了一个孩子,孩子活到他父亲一半的年纪便死去了。孩子死后,丢番图在深深的悲哀中又活了4年,也结束了尘世生涯。过路人,你知道丢番图的年纪吗?”那么,丢番图的年纪究竟有多大呢?设他活了X岁,依题意可列出方程。这样,要知道丢番图的年纪,只要解出这个方程就行了。这段墓志铭写得太妙了。谁想知道丢番图的年纪,谁就得解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而这又正好提醒前来瞻仰的人们,不要忘记了丢番图所献身的事业。而在丢番图之前,古希腊数学家习惯用几何的观点看待遇到的所有数学问题,而丢番图则不然,他是古希腊第一个大代数学家,喜欢用代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现代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如移项、合并同类项,方程两边乘以同一因子等等,丢番图都已知道了。他尤其擅长解答不定方程,发明了许多巧妙的方法,被西方数学家誉为这门数学分支的开山鼻祖。遗憾的是,关于他的生平,后人几乎一无所知,既不知道他生于何地,也不知道他卒于何时。幸亏有了这段奇特的墓志铭,才知道了他曾经享有84岁的高龄。
(摘自新星出版社《到死才说的话》 作者: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