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粉丝”是由英语fans转译而来。fans一词形成于19世纪末左右,最早是用来形容狂热的棒球队支持者。“粉丝”除了表示强烈的爱好之外,有时也会带有一种贬意,暗指对于所喜好事物的非理性,不加思考的赞美和支持。
1700多年前的晋人卫玠,小时候是个神童,琴棋书画,写诗赋词,样样精通,长大了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卫玠喜欢坐着山羊拉的车出门,白色的山羊搭配他姣好的皮肤,常吸引大批群众围观,爱慕者还追着山羊车送来鲜花水果。卫玠不堪负荷,积劳成疾,27岁就憔悴而死。因此有成语“看杀卫玠”。
追星现象,原来在公元265到420年的中国晋朝就已经存在。
“粉丝”在中国历史悠久,在过去旧时代,不少著名的京剧演员广受欢迎,许多王公贵族一掷千金捧场喜爱的角儿,传为佳话。而京剧迷百年来遍布海内外,北京长安大剧院、国家大剧院门前更常见掷重金买票看戏的票友和戏迷。
华人电影明星李小龙、还有20世纪60年代红遍亚洲的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都制造了华人世界耳熟能详的追星现象。这部由凌波和乐蒂主演,李翰祥执导的电影,1963年首映时轰全亚洲,在香港连续上映了186天,还有影迷看了112次。凌波和乐蒂巡回登台,到了台湾更造成万人空巷,激动的老太太“粉丝”将身上的玉镯、金饰扔上台。她们疯狂的行径,其实跟今天的周杰伦、F4、韩国的Rain、裴勇俊、东方神起的“粉丝”,还有哈韩族、哈日族没有什么区别!
欧美的“粉丝”现象,从文艺复兴到维多利亚时代都普遍存在。当时欧洲贵族喜欢供养作家、画家或诗人,著名的歌剧演员和艺术家也有许多追随者和金主,这些名流及贵族喜欢在家里举办沙龙聚会,大家都争相邀请知名的艺术家、作家或诗人来为活动增光。
14世纪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著名的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就有许多追捧者。达·芬奇经常受皇室贵族邀请创作。达·芬奇晚年受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聘为宫廷画家,许多达·芬奇的画,包括他最著名的《蒙娜丽莎》,最后都留在法国了。
流行音乐之王的迈克尔·杰克逊2009年中过世后,全球“粉丝”掀起追悼狂潮,杰克逊的专辑立刻全球热销,美国亚马逊网站上前50首下载的曲子,三分之一是杰克逊的,欧洲排行榜前10名中,杰克逊就占了7名。没想到被新闻界遗忘已久的杰克逊在大家心目中地位屹立不摇,这样的现象还曾发生在猫王还有美国流行歌手法兰克·辛纳屈过世后。
杰克逊过世那天,“粉丝”说是音乐史上最黑暗的一天。那一天全世界为之停摆,大家纷纷上网查杰克逊的消息,由于事发突然,上网人数爆增,谷歌以为发生骇客攻击,新闻页有整整25分钟当机,美国时代华纳的AOL邮箱也停了40分钟,维基百科也因为流量太大而不得不暂时关掉杰克逊这个条目。全球各大网站都面临前所未见的超大流量,谷歌面临史上最大的手机上网搜查量。
“粉丝”的学术定义在于“过度性”。我们喜欢某些事物,如一首好听的歌或一本好看的书时,并不会成为或被认为是这些事物或偶像的迷,成为迷的要素是“过度性”。事实上,我们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对某一事或某一人入迷,“迷”并非是积极主动的“入迷”,入迷没有标准,我们如果在某一时期对某事或某人比较着迷,我们就是“粉丝”。每个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曾经是某种程度的“粉丝”。“粉丝”是过度的消费者,和一般人们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粉丝”,其实来自人们内心。人们在偶像身上看见自己,找到归属感,以求满足心中的热情。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粉丝力量大》 作者:张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