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学:众神的喧哗与社会的浮躁

2011-01-01 00:00:00吴娟姚朴睿
现代阅读 2011年1期


  引言 在唐骏深陷“学历造假”一事之后,他说,“你欺骗一个人没问题,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到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
  成功如此诱人,还有什么是不能牺牲的呢?这个问题显然让正在选书的少年叶建华困惑,他手上3本书,都是讲述唐骏如何成功的。广州购书中心经管区,叶建华站在书架面前。
  书封上的商业领袖都带着帝王般的微笑,召唤他跨进成功者的队伍。
  
  机场里赤裸裸的成功宣言
  马云说:“如果我能成功,80%的人都能成功。”唐骏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华人成功学大师”陈安之的目标是“帮助全中国每一个人,13亿都要成功”。
  叶建华认为,成功并不遥远。多读这些书,学习前辈的经验即可。他才16岁,在广州机电技师学院读中专一年级,已经有了自己对于成功的定义,“成功就是年薪有100万”,略带迟疑,但透出巨大渴望。
  《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项关于成功学的调查,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076人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81.3%的人读过成功学书籍,86.5%的人了解过成功人士的奋斗经历。
  但凡去过机场的人,想必都会看到其书店里轮番播放的成功学视频和书刊。那些赤裸裸的成功宣言,不停地告诫你:不成功,便成仁。
  随手取下一本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史玉柱商道真经》,封面上写着“史玉柱教你独门秘笈,如何跑出惊人的创富速度”;《王传福传:比亚迪神话》的作者成杰据说有“近10万董事长、总经理及企业高管听过他的总裁修炼课,100%的企业在3个月内业绩快速递增”。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我们的成功可以复制》,封面语为“成功可以复制,创新来自模仿,把商业领袖的成功秘诀粘贴到自己身上”。
  叶建华曾听过一个叫黄词瀚的人作演讲,上千学子被激发得振臂高呼,那场面如此激动人心,使他摆脱贫困的阴影和自卑的虚弱,沉浸在辉煌的梦想中。有时候,书中的成功学教育也会让他在某些道德问题上困惑不已。他告诉记者,拿破仑·希尔说,做一个成功者,最要讲究诚信。而面对偶像唐骏正陷入巨大的诚信危机,他的回答是,“重点是如何成功,小的欺骗可以容忍”。
  对成功的渴望催生出巨大的市场,据广州购书中心销售部门的李小姐说,在天河广州购书中心,这类书籍的销售占一楼总销售的60%,其中各种商业领袖传记品种高达3500种。“《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在我店一般每月可卖到一两百本,现在因为唐骏的‘学历门’影响,才开始走低。”
  胡泳曾在1998年出版过《海尔中国造》,是大陆最早写企业史的作家之一。他说,能够创作出内容翔实的企业传记,必须和传主有深入的交流。而现在市面上大多数谈成功的书,都是杜撰或抄袭,最终会带来劣币驱除良币的恶果。
  《马云十年》目前的销量在3万册左右,作者张刚说,他“先后密切接触阿里巴巴四到五年”,“该书内容上除借鉴一些背景知识外,80%都是原创”。他根据自己对马云的认识撰写成书,尽管有些书中内容并不被传主赞许,但“要保持独立、客观的写作”。
  
  你抄我,我抄你
  商业成功人士的名字,就是摇钱树。出版界内部的人士说法,“有些人气极高的名人,只要挂上他名字的书都好卖。很多关于自己的书,传主根本不知道。”
  于是,各类有关商业领袖的成功经验谈的书籍有愈演愈烈之势,翔实之作毕竟少有。只需将此类书籍粗略一翻,便可知其中也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相互抄袭的内容。甚至很多图书连名字都雷同。
  比如,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过《左手马云右手唐骏》,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过《左手唐骏右手马云》,还有新世界出版社的《规划人生:唐骏向左·李开复向右》。
  其中,出版于2009年的《左手马云右手唐骏》在小标题为“雅巴联姻:打造阿里网络帝国”章节中的内容,与发表于2005年《互联网周刊》的文章《雅巴联姻马云面挑战是否回购阿里巴巴成悬念》一文,有100多字雷同。
  而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成杰撰写的《史玉柱传奇》,在其小标题为“《哥德巴赫猜想》下的数学梦”章节中,其约300多字段落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巨人不死密码》中小标题“第一个破灭的数学梦”章节之下文字完全雷同。
  还有更多书籍的雷同之处。在这个行业里,出书的潜规则并不难看到。胡泳说,在《张瑞敏如是说》出版后,跟风而来的“如是说”出了一大堆。
  记者看到,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如是说”,品种多达十几种。按照胡泳的观点,“如果你写‘某某如是说’,至少,你要采访到本人,有跟他面对面的交谈,才可以叫如是说”。而这些书里,都看不到和写作对象面谈的迹象。其中,在同为该社出版的《王石如是说》里,有280字的段落与中华工商联合会出版社出版、雷万里所著的《策划》的其中段落内容雷同。
  该书责任编辑陈骝在接受采访时称,“这套书卖了30万册”,但如果追问出版写作细节,则变得甚为谨慎,顾左右而言他。
  同样含有雷同内容的《左手马云右手唐骏》,为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其社长郝先生坦率地说,因为同类品种太多、太滥,导致出版的这类书都卖亏了,最多也没卖超过1万册的。他说,这类书一般都是出版社自己找作者,一本书完成时间为2~3个月。但不能抄袭,否则要退回去重写。
  陈骝说,他们所出版的一系列“如是说”,书稿都经过传主审定认可。但阿里巴巴集团公关负责人陶然称,至少不记得有这个出版社的书来找过他所在部门审定内容。
  因为写作“马云之书”的盛况,使他每年会接到无数写作者的授权和审稿要求,有的书事先都不知道就那样冒出来了,在不违背基本事实的情况下,碍于情面,多会应许。
  看来看去,会看出门道:原来各种有关马云和阿里巴巴的书稿,相互照搬抄袭大有人在,大多数内容也并无新意,好多都是根据该企业发布的新闻消息改编。陶然的职责是,对其中所写企业主要事实部分进行分辨。
  据出版界人士介绍,这类商业人物传记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自传,由传主本人所写,或由传主本人提供所有资料,另一人执笔,两人合著。比如李开复的《世界因你而不同》就是这种类型。另一种是其他人所著,他不用通过传主的授权,但要对其书写内容的真实度负责。
  其次,如果书的封面使用传主的肖像,必须同时对其著作权和肖像权负责。
  在市面上,这类商业领袖传记存在的类型多数为后者,这类书内容质量粗糙的情况较多。
  有业内人士详细透露了操作过程:汗牛充栋的成功学书籍,如何煽动人们的热情呢?答案是:复制加粘贴。
  中信出版社常出版商业领袖传记,其主编闫向东告诉媒体,对于这类书籍,市场上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工作室,雇有一些专业写手。有时一个月就能整出十几本稿子。这些写手并无署名权,有时署工作室负责人的名字,有时直接用个化名。他们操作书稿的方式,内容上基本都是利用网上的各种文章,摘抄,然后整合在一起。这些写手并无版税可拿,大多一次性买断,支付几千块稿酬即可。
  “这些跟风而动的书,并不会一无是处:它有一定的信息意义,故事大多可读。在二线城市、农村地区,很多进城务工人员、识别能力不是非常强的人是主要的消费群体。”
  “在卖得好的情况下,有3万~5万册的销售是非常有可能的,而成本极低,其利润就很可观。”
  叶建华不太相信记者讲的“成功圣经”出炉记,直到两本书中内容一样的段落出现在他眼前。他从惊讶变得有些不知所措了,离开时,把原本要买的书放回了书架。
  (摘自《时代周报》 作者:吴娟 姚朴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