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围的人才战争

2011-01-01 00:00:00王辉耀
现代阅读 2011年1期


  引言 人才战争所争夺的对象,正是那些能够左右全世界经济、军事、金融、能源、科技等所有重要领域命运的顶尖人才。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世界大国首先是人才大国。人才战争的成败,最终决定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走向世界的命运。
  人才战争正在全球范围内日渐激烈地发生。任何国家即使不去全球人才市场争夺自己需要的人才,仅仅留住本国优秀人才也要面临一场国际战争。
  截至2005年,全世界已经约有1.91亿人在出生国以外工作,地球上每3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是移民。在安哥拉、布隆迪、肯尼亚、毛里求斯、莫桑比克、塞拉利昂、乌干达、坦桑尼亚,33%至55%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已经去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工作。而海地、斐济的比例超过60%,加纳达到83%。
  在中国、印度、俄罗斯,甚至都有超过50万以上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流失到西方发达国家。与此同时,美国仅仅在1990年到2000年间就接受了415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移民,欧盟当时15个成员国10年间也接受了200多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
  印度媒体就把这种“培养阶段”由本国投入成本、“产出阶段”却去了外国贡献的情况称为“奶牛现象”:牛的嘴巴在印度,吃的是印度的草,挤奶的却是外国人。
  很显然,人才流失是以削弱自己的方式去增强了对手,不仅仅是人才教育、培养、培训、替代成本的不可收回,还意味着经验、理念、技术、知识、资金的损失,最严重的是导致自身错过重要的发展机遇。
  在贫穷、落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赞比亚1964年独立后所培训的医生90%移民国外,肯尼亚卫生部统计每年公立医院受训医生只有10%留在国内,英国曼彻斯特的马拉维护士比马拉维本土还多。与此同时,全球57个极端缺乏医务人员的国家有36个在该地区,将近50%非洲人享受不到任何医疗服务,这还导致截至2004年还有26个非洲国家的国民平均寿命低于50岁,赞比亚、安哥拉、津巴布韦、莱索托、塞拉利昂人均寿命甚至不足40岁。这样的现象在塞拉利昂体现的最为典型:医疗人员的不足让塞拉利昂的婴幼儿死亡率在2003年高达16.6% ,妇女生产死亡率则是2%,但是,在美国芝加哥的医院里,来自塞拉利昂的医生却比塞拉利昂整个国家的医生还多。
  在这场不见硝烟的世界大战中,中国和印度并不是人才流失比例最高、受害最深的国家,但绝对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改革开放后移居海外的新华侨华人已经超过600万,2000年以来每年都有大约40万人离开中国,大部分是通过技术、投资移民以及留学等渠道流失的人才,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截至2008年,中国已经派出接近140万留学生,居世界之最,而归国留学人员却只有39万,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已经超过百万,无论数量还是比例都是世界罕见。需要指出的是:学历越高,专业全球越紧缺,回归的比例就越小。在1990至1999年,大约47%外国出生的博士会选择留在美国,最重要的科学和工程领域的中国博士生滞留率却高达87%,不但远高于中国台湾(57%)和韩国(39%),也超过同样以人才流失严重著名的印度。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但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从2006年开始,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已是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2007年,被美国高校研究生院录取的中国留学生人数也居世界各国留学生之首。由于留学生大多学成不归,因此,中国逐渐成为了美国最大的高科技人才供应国。美国《科学》杂志就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称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依赖能源经济的俄罗斯自称人才流失的损失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那么,人才流失给中国带来的损失有多少?
(摘自中信出版社《人才战争》 作者:王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