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西方大国以不断强化的“国际标准”作为一种谋取垄断利益、获取“非价格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努力维护他们作为国际标准先行者的利益。
西方:一切向我看齐
标准制约市场。标准在经济中的广泛应用应当是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后。标准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大生产分工体系需要严格的技术标准。为保证世界市场有序运行,从技术层面看,就需要在国际贸易中制定一个为各方所能接受的游戏规则,这就是国际标准。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标准化一方面成为推动技术进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也成为西方大国谋取垄断利益的一种战略手段。上世纪70年代,德国生产的磁带录音机在西欧市场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德国利用标准问题极力阻止美国磁带录音机染指德国市场。美国则采用迂回战术,使美国的磁带标准成为ISO国际标准,如此顺利闯入德国市场。
当今世界已进入由标准规范、制约市场的时代,控制国际标准是应对世界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开发新标准甚至比研发新产品、新专利更加重要。一般而言,专利影响的只是一个或若干个企业,而标准影响甚至能决定一个企业的前途、行业的兴衰,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因此,西方大国、跨国公司和产业联盟都在不断开发新标准、竭力控制标准,想方设法把标准与专利捆绑在一起,而且是把尽可能多的专利技术嵌入标准之中,一旦某国某企业不得不采用该项标准,就必须向专利拥有者支付专利使用费,从而使标准制定者取得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
标准成为战略手段。当前有关国际标准的竞争日益激烈,所涉及的不只是技术问题,也不是一般的战术问题,而是战略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谁掌握了更多的标准,谁就掌握了更多的现在和未来;谁缺失了标准,谁就没有话语权,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世界经济史与现代管理学清晰揭示:一流的国家/企业制定标准,二流的国家/企业开发专利,三流的国家/企业制造产品。因此,西方大国都把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提升到战略竞争的高度,不断增加科技投入、产生更多专利、诞生更多标准,而且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将自己的标准(企业的标准、行业的标准、国家的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长期以来,美国的ANSI标准、日本的JIS标准、德国的DIN标准、英国的BS标准、法国的NF标准均已被世界公认为先进标准,并被众多的国家采用。在德国,标准与资本、人力资源(劳动力与知识产权)一起,构成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
诸多富可敌国的跨国企业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而不断强化自己对相关产业链的控制,获取超额利润。美国高通公司就是一个范例,高通在CDMA移动通信领域拥有国际标准,而该国际标准镶嵌着高通1400多项专利,因此高通不仅从产品销售中获得巨大收益,而且专利收益更加庞大,占到公司收入的80%,国际标准与众多专利使高通在国际移动通信市场处于巨无霸地位,至今如日中天。
西方大国在把标准作为一种谋取垄断利益或获取“非价格竞争优势”手段的同时,也一直努力把标准作为扶持国内薄弱行业与缺乏竞争力的企业、保护国内经济发展的工具。日本曾经大力提倡以“歧视性”标准为手段来保护和促进战略行业的发展。在关税不断降低的情势下,西方大国“披着国际标准的外衣”的技术壁垒愈发兴盛。
当今,诸多传统产业的国际标准一直牢牢掌握在西方大国手中,西方大国利用在国际上科技领先、话语权垄断之优势,不断拓展新产业的国际标准,不断“刷新”已有的国际标准,使后进国家不得不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跟随更新。西方大国通过对技术标准的垄断,使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被钉死在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和附属地位上。
扼住中国经济的喉咙
专利往往只影响一个或若干个企业,而标准则能影响整个行业,所涉及的利益可直接体现为国家利益。
中国缺乏国际标准之痛。改革开放,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众多企业乃至越来越多的行业成为跨国资本国际分工链条的一部分,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是,多年来“世界工厂”基本是按照外国(主要是定单来源国)的标准进行生产。当世界经济一帆风顺时,“中国制造”行销世界,物美价廉受到世人赞誉甚至依赖。fxDeaUt7Dg54QHoa3Wn7TYFu+rf+yY5FlEAhr2Ngy7U=但是,当世界经济遭遇不测,或进口国因国内政治需要而转移视线时,“中国制造”往往成为替罪羔羊,经济大国乃至一些小国都可以用不断修改的标准对“中国制造”发难问罪。“北京奥运”之前,西方刮起的“中国制造”有毒风,玩具、食品、牙膏等被纷纷召回,相关中资企业遭受重创,中国形象受损。如此清晰地显示,中国缺乏国际标准之痛。
西方大国实施标准卡位战。早就有媒体披露,那一轮“中国制造”危机更多是西方借机生事。更重要的是,西方的跨国公司利用中国在标准问题上的软肋,实施标准卡位战,获取垄断利益,抑制中国相关竞争对手的发展。中国生产了全世界50%的DVD,但是该行业却一直背负沉重的知识产权“十字架”,中资企业每年要向6C联盟(六家外国厂商利用专利达成的联盟)缴纳巨额专利技术转让费,由此沦为外国品牌的加工厂。为了持续从中国DVD生产中抽取利润,2008年12月,日本“东芝”与NEC公司提出新一代DVD标准“HDDVD”,不仅取得国际“DVD论坛”支持,而且被确定为新的通用标准。这意味着面世不久的拥有中国自己知识产权的下一代DVD产品EVD,仍有可能继续向这些持有并不断刷新标准的外国公司交纳专利费。
当然,DVD悲剧不是中国第一幕也不是最后一幕,面对西方大国和跨国企业的标准杀手锏,缺少国际标准和标准发言权的中国,似乎只能提供世界上几乎最廉价的劳动力,大量消耗着不可再生的资源,持续承受着铺天盖地的污染,而跨国公司往往只需一纸镶嵌专利的标准,就可以抽走绝大部分利润。一台中国制造的MP3售价79美元,仅专利费就有45美元,中资企业纯利只有1.5美元。
标准亦矛亦盾。当然,由于规则制定与解释主要掌握在西方大国手中,因此标准不仅可以当矛,也可以做盾,越来越多的标准成为西方大国限制“中国制造”进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在机电产品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实行CE标准认证制度,使中国电视机、收音机等产品出口受到严重影响;欧盟执行新的茶叶农药残留量限量标准,部分农药残留量标准提高百倍以上。此外,中国产品在包装上也常常遭遇外国刷新标准的“突然袭击”。据有关报道,近年来国外类似标准法规更新修订越来越频繁,有的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就修改了5次。2009年7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韦克斯曼-马基法案》,即《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法案赋予政府对高能耗产品征收“碳关税”。围绕低碳经济的国际标准正在激烈的争夺之中,美国欲以“碳关税”来抢占国际标准、增加市场保护,而“碳关税”的大棒明显向着中国产品挥舞。
西方大国在积极推动本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的同时,不断为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设置障碍。2003年11月,中国宣布将采用自主开发的无线加密标准WAPI作为“国家标准”,并要求在国内所有的无线装置遵循该标准,该标准解决了当前广泛应用的802.11x(Wifi)无线(美国)标准中众所周知的安全问题。但是,以英特尔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向美国政府与国会申述,要求美国政府采取强硬措施阻止中国实施WAPI标准。并且宣称,如果中国实施WAPI标准,他们将共同对中国实施关键零部件的禁运。美国国会立即表达“严重关切”,随后美国动用国家力量全力阻止WAPI成为国际标准。在美国的压力下,2004年4月,中美商贸联委会竟宣布中国将推迟WAPI标准的实施,甚至无限期中止WAPI标准的执行。
(摘自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困局:中国经济安全透视》 作者:江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