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如今,在美国杰克逊总统的墓碑上,人们只能看到一句话:“我杀死了银行!”
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之初,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借鉴英国的银行体制,为确保新独立的美国持续发展和繁荣制订了一系列计划:成立美国第一银行(即美国央行),建立标准的货币体系,支持中央银行帮助征收消费税,为新独立的美国建立金融秩序,在国内外建立信贷体系。但开国元勋杰斐逊却极力反对成立央行,他反对的理由来自于《美国宪法》。他认为宪法没有授权联邦政府建立国家银行,并指出联邦政府的权力必须下放到州政府的手中。
汉密尔顿据理力争,试图说服华盛顿总统和国会,他强调,宪法授权国家政府征收税款、借贷资金等;建立央行能够有效地帮助政府履行那些职能。在汉密尔顿的敦促下,华盛顿总统于1791年签字同意成立中央银行,之后这一法律草案获得国会批准,而中央银行获得授权的特许运营执照的有效期为10年,至1811年到期。到期之后,由国会决定是延长其特许运营执照的期限,还是拒绝银行继续营运。
美国第一个央行——美国第一银行在激烈的争议中终于成立了。
不过华盛顿总统在签字时专门加了注解:国家银行的功能是为政府征收税款和储存联邦基金,发行货币,将资金借贷给政府部门,同时为投资者提供资金来源,起到资本“血库”的作用。这一授权无疑使联邦政府的权力凌驾于州政府之上,因为在美国第一银行营运期间,任何人不得授权成立其他的联邦银行,而地方银行和跨州的银行则可以由州政府授权自由成立,多少不限。
虽然汉密尔顿运用宪法中所隐含的权力建立了第一家央行,并总共发行1.5万股股票,但是新成立的政府根本没有资金,便只能向银行贷款认购100万美元的股票,承诺所欠贷款分10年还清。而英国投资者,包括英国央行在内却购买了1.8万股,价值约为710万美元,占了美国央行1/3的股份。美国政府非但无法控制美国央行的财政政策,而且还没有货币发行权。很显然,是大英帝国牢牢地控制了美国央行。
到了1811年,美国第一银行的营运执照到期,当时正是美国第四任总统、《美国人权法》的起草者詹姆斯·麦迪逊执政第二年。当初麦迪逊曾阻止成立央行,但未获成功,他与汉密尔顿绝交。麦迪逊当上总统后,便自然是任由美国第一银行的营运执照到期,而不再延续其经营权。
大英帝国控制了美国第一银行,就等于掌控了整个美国的经济命脉,美国州政府和地方银行根本没有办法与之竞争,国家利益受到了严重侵犯。英国对新独立的美国进行的挑衅和骚扰从来没有停止过,阴谋和圈套一个接着一个。当时英国皇家海军拦截毫无还手之力的美国商船,并威胁美国船员,说要让他们到英国皇家海军中服役。美国总统麦迪逊为此向大英帝国提出严正抗议,但遭到了大英帝国的藐视。因此,麦迪逊发动民众,特别是中西部和南部的民众,准备应对与英国的战争。大英帝国岂能容忍美国发起挑战?于是强大的大英帝国在1811年向弱势的美国正式宣战了。
新独立的弱势的美国陷入战争,麦迪逊总统意识到缺乏央行来筹集战争资金将使美国陷入窘境,由此,他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强硬的中央政府的重要性,而中央政府的后盾就是中央银行。美英之间的这一仗打了3年,战争一结束,麦迪逊就立刻向国会提交关于重新建立中央银行的建议,以期筹集资金建立强大的海军和常备军,与强大的英国抗衡。
于是,美国第二家央行——美国第二银行于1816年成立了。麦迪逊任命威廉·琼斯为银行总裁并签署相关法律草案。但美国第二银行始终控制在英国央行,乃至外国投资者的手里。当时美国的黄金和白银储备又捉襟见肘,货币流动性严重不足,阻碍了国家满足不断增长的经济需求。
转眼到了1819年,时值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就任。杰克逊是平民出身的美国总统,他意识到农民和工人的利益被美国第二银行所侵占,该银行又利用自己掌控的财政资源左右政府和国会议员,政府的权力由此被银行家控制,另外,美国第二银行更是使得工商界、企业界那些“精英”的财富进一步增长,从而造成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因此杰克逊一上台,便致力于撤销该银行的经营权限,他在否决美国第二银行经营权限的咨文中写道:
该银行必须被废除,因为:它使国家的财政实力集中于单一的机构手中;它暴露出政府被外国利益集团所控制的局面;它使富人更富;它行使了过多职能,控制了国会议员;它给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优惠多于给南部和西部的优惠。
杰克逊否决美国第二银行经营权限的咨文,触动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其代表人物是尼古拉斯·比德尔,他于1811年接任美国第二银行总裁。就在美国第二银行经营权限到期的前4年,比德尔不断申请延续美国第二银行的经营权限,可他的申请却被杰克逊搁置到一边。比德尔被激怒了,他采取“紧缩货币政策”,要求旧的贷款到期必须归还,并停止发放新的贷款。比德尔企图以此迫使杰克逊屈服,使他同意延续美国第二银行的经营权限。曾经是军人的杰克逊哪能束手就擒?敌人越强硬,他就越勇猛。1831年,杰克逊愤然动用总统否决权,解除了与美国第二银行的续约。经过激烈的较量,杰克逊最终获胜,第二年,他把政府的资金全部从美国第二银行撤走。
就在杰克逊与比德尔展开政府与银行间你死我活的争斗的时候,比德尔先前的“紧缩货币政策”,正在逐步导致美国进入1834年的短期衰退。为抵制通货膨胀和银行的宽松信贷政策,一种与金银储备挂钩的金属通货在1836年发行了。杰克逊发布《铸币流通令》:凡购买政府土地的买家,都必须支付金属通货。结果造成了巨大的金属通货需求量。可是,当时许多银行根本没有足够的货币去换取金属通货。于是,大量面临金属通货短缺的这些银行纷纷倒闭,引起1837年的银行大恐慌。
在大恐慌中,全美850家银行中有343家倒闭了,还有61家处于半倒闭的状态。比德尔所代表的银行机构把大恐慌和经济衰退归罪于杰克逊的经济政策。比德尔得意地以为,只要金融危机爆发,中央银行存在的必要性就必将凸显出来,国会势必再一次恢复中央银行的营运。
然而这一次,比德尔的如意算盘又打错了,他碰到的总统不是软柿子,最后,不但他的银行遭到“封杀”,而且商人和农民也都愤怒地指责银行不负责任。比德尔可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由于美国第二银行失去了政府这一大块存款资金,它的经营出现了困难。美国第二银行在1836年经营权限到期之后转到地方,在摇摇欲坠的状态下硬撑了几年。3年后,比德尔被迫下台,美国第二银行再也无力支撑,只好在1841年宣布倒闭。
如今,在杰克逊总统的墓碑上,人们只能看到一句话:“我杀死了银行!”
美国第二银行“被杀”之后,便由各个州政府授予银行经营权,银行回到了分散的状态。此后70多年间,美国就再也没有任何形式的中央银行。直到1913年11月13日美国国会在通过联邦储备法案,时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签字批准成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它事实上是美国的第三个中央银行。
(摘自中信出版社《金融让谁富有》 作者:陈思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