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有两种力量:一种是“以革命的名义”进行的破坏,最典型的就是“文化大革命”;一种是“以建设的名义”进行的破坏。
建设性破坏在20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为了“大跃进”,贯彻“以钢为纲”、“以粮为纲”,于是砍伐森林,围湖造田。结果是:水土流失,河床增高,湖泊容量减少,蓄水与泄洪功能弱化。洞庭湖的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350平方公里缩小至2840平方公里,湖容减少了50%以上。其他湖泊也大都遭此命运。长江流域塘堰的总库容被泥沙淤积了一半以上,中、小水库淤积了库容的1/6至1/4从而使荆江河段成为悬河,洪水期水位高出两岸数米到十几米。长江流域遭遇1996年特大洪水之后,1998年又爆发一次,而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洪水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仅江西境内就有870多座圩堤溃决,159万人被洪水围困,无家可归。“人断水出路,水断人生路”,这是洪水给人们的教训,也是破坏自然生态给人们的教训。
我国西北地区的湿地多分布于江河源区,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正在迅速退化,表现为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面积减少、旱化湿地向沙漠发展。五六十年代石河子大规模开垦,使新疆玛纳斯湖周围的富庶之地因水量锐减而消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面积开发,在塔里木河上游大量截水,导致罗布泊干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正重复着罗布泊的命运:水位逐年下降,湖面不断缩小,湖边的沙漠面积以年均10.12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黄河源区多是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核心区,拥有大小湖泊4077个,有“千湖之县”、“中华水塔”之称,黄河在其境内绵延200多公里。由于过度开发等因素,现在只剩下1000多个湖泊,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年平均流量减少了27%。1972年4月,中华母亲河黄河在山东境内出现断流,这是黄河历史上的第—次。1997年断流多达7次,计226天。黄河下游断流的频繁出现,原因是上游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专家指出,如不采取遏制措施,黄河会变成一条内陆河。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占世界7%的耕地要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可是我国平均每年还在减少耕地1425万亩,且多是城郊的肥田沃土。中国人口却以年均1000万之数增长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驱动大江南北掀起一浪又一浪的“圈地运动”,强行征地,盲目扩张,开发区、政绩工程、商品房、各种道路建设,都毫无顾忌地占用良田。耕地面积锐减,导致从1999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滑坡,至2003年跌至8614亿斤。而2005年我国粮食总供给为9680亿斤,也就是说,我国缺口粮食已达1000多亿斤。即使粮食生产能维持在2005年的供给水平,到“十一五”末期,我国粮食供给还缺口1000亿斤。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耕地不断减少,综合农业生产能力不强,粮食安全存在隐患。”忧患之情,溢于言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GDP(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现代化的目标指数,作为考察政绩的首要指标,片面追求GDP的人均水平。殊不知盲目追求GDP是以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跨入新世纪,中国已成了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时下,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也是能耗大国与污染大国。我国耗水量是世界第一(占世界用水总量的15.4%,而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污水排放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二。
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全国污水废水排放量为46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46.2%,超过环境容量的80%以上。长江流域2001年废水污水排放总量为220亿吨,使干流沿线形成600公里的污染带,60%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的恶化,使上海等26座城市成为“水质型缺水”城市。淮河已成了全流域重污染的脏河、臭河。
内陆江河水体的污染必然祸及海洋。以渤海为例,2003年国家海洋局检测,渤海污染已到了临界点。水体中的无机盐、活性磷酸盐、铜、氮、锌、石油等全部超标。海底泥中,重金属竟超过国家标准的2000倍。渤海产卵场污染面积达到100%。加上狂捕滥捞,致使渤海的海产资源濒临枯竭,享有“渔仓”美誉的渤海近年来几乎无鱼可捕了。专家警告,如果再不遏制污染,渤海10年内将变成“死海”。
空气的污染也日益严重。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我国占了一半。在这些城市中,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已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标准的2~5倍。我国600多座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1%。2003年对340个城市的监测显示,空气质量属于3级与劣于3级的占58.3%,有64个城市处于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污染是立体式、全方位的。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另外,使用化肥和农药已到极限,占世界7%的耕地却使用了占世界近30%的氮肥。全国至少有1300~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农药的污染。化肥、农药被农作物吸收仅30%,70%散发于大气、渗入到土壤与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体之中,至少对13个省的居民与水生物造成健康与生存的威胁。无公害的蔬菜与食物越来越稀缺。
生态与环境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还有土地荒漠化、沙化的加剧,沙尘暴的频频肆虐,海洋上赤潮屡屡侵袭,温室效应使地球气候恶化,等等。
这一切都是在经济建设的名义下发生、发展、扩大、恶化的。在种种动听的理由下,我们干了一件件蠢事。现在,我们正吞噬着由自己培植的苦果:生活在污染的水、空气、土壤的环境之中,每天吃着污染的食物。大自然恶狠狠地向我们报复。
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的发病率是10年前的5倍。四川省沱江流域的简阳市简城镇民农村,20世纪70年代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癌症村”。肿瘤专家指出:“人类的癌症大约80%~90%都是由环境引起的。”
特别是由于环境的毒化,男性精子数正在急剧减少。1940年,男子平均每毫升精液中有精子1.13亿个,1990年下降到7700万个。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男子的精液数量平均比50年代出生的减少25%,年递减2%。照此下去70年后,人类将丧失生育能力。
“文化大革命”这种“革命性破坏”是在社会、文化领域,破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是一种“建设性破坏”,破坏的是大自然,破坏着人与自然亿万年所形成的和谐。
人们终有一天会明白,最神往的享受不是奢侈的盛宴,不是宽敞的别墅,不是豪华的轿车,不是琳琅满目的化妆品,不是耀眼的时装和饰物,而是洁净的空气和水,蓝天与绿地。今天,我们应当理智地学会放弃,放弃狭隘而片面的发展观,放弃不健康非理性的消费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理性的消费观。要重新审视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意义。这是当代中国人的理性选择。
以往,人类在利用自然生产力过程中犯了错误,以为对自然生产力可以无限地利用。实际上,大自然承受人类利用的能力是有限的,超过限度就会遭破坏。另外,又以为对自然生产力可以无偿地利用,因而只利用不补偿,只开发不保护,只索取不回报。2006年3月有消息说,国际环保组织发布,地球上原始森林现在只剩下不到10%的陆地面积。我国情况更糟,只剩占国土森林面积的2%,约55448平方公里。自然生产力为人类提供各种价值,我们也应当与之进行等价交换,尊重并保护自然生产力。
(摘自广东人民出版社《第三只眼》 作者:王家声 等 本文作者:应克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