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我国餐饮业的国际化发展策略

2010-12-31 00:00:00宋晓媛
经济师 2010年11期


  摘要:后危机时代,经济危机的影响已逐渐消退,伴随着各国经济的逐步复苏,旅游业不断繁荣,餐饮市场竞争也日益教烈,我国本土餐饮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也承受着巨大的挑战。我国本土餐饮企业应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实现品牌特色经营和连锁化经营,以挖掘本土餐饮业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关键词:餐饮业品牌经营国际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036-02
  
  一、后危机时代我国餐饮业发展的现状
  
  后危机时代(postt-nancial-crisis era orpost-crisis era)是指危机缓和后,出现的一种较为平稳的状态。经济危机后,各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地刺激了经济,世界经济重心转移也为亚洲经济合作提供了新契机,尤其是中国餐饮行业已经成为投资热点,不同水平、不同档次的餐饮企业已经基本形成全方位市场竞争格局,很好地带动了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09年度餐饮业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国内餐饮业零售额约为1.8万亿元,同比增长16.8%。每月零售额超过1300亿元,增长率稳定在144%吨1.6%,其中,1月份餐饮业零售额1625.6亿元,增长21.6%,预计2010年餐饮业营业额有望达到2万亿元。居民餐饮消费方面,以北京市统计数据为例,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为5936元,同比增长6.7%,其中人均在外饮食支出为1646元,同比增长17%,餐饮消费在各类消费性支出中增幅居前,仅次于交通和通信支出。目前处于资本运作阶段的餐饮连锁企业中,6%的餐饮连锁企业已引入资金或准备上市。有72%的企业已与投资方进行了洽谈。后危机时代,经济运行的稳步回升态势给中国餐饮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国际市场餐饮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市场大、增长快、投入相对少和吸纳劳动力多的特点受到投资方青睐,经济复苏后,餐饮业愈发成为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资本和品牌输出的栽体,越来越多的外国名牌餐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但是,中国的餐饮企业中却缺乏国际化的餐饮集团,中国餐饮企业经营者普遍缺乏国际化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视野。目前,中国大部分餐饮企业是民营企业,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很难适应大规模的产业扩张,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法人治理结构短时间内难以全面建立。同于综合素质的局限和企业多元化战略的牵制,一些企业没有开展国际化的视野。另一些企业则将经营的重心放在房地产等其他领域,影响了产业国际化的步伐。国内餐饮品牌真正走向国际市场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全聚德”、“东来顺”等百年老字号企业虽享誉海内外,但也仅仅屹立于神州大地,进军国际市场依然是日后之事。“小肥羊”、“大娘水饺”等后起之秀近年来发展迅猛。但其国际化战略才刚刚起步,还处于摸索阶段,国际扩张基本没有形成规模。海外的中餐业主要是海外华人华侨谋生的手段,还未上升到产业运营的层次,也不能代表中餐真正的实力和水平。总体来看,中餐的博大精深与中国餐饮业在海外的地位与影响极不相称,中国餐饮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有待于今后逐渐提升。
  
  二、我国餐饮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面对外国餐饮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依靠经验型管理和传统作坊式经营的中国餐饮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进程略显缓慢。探究产业发展模式,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连锁经营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问题突出。连锁经营方式在餐饮服务业的广泛运用,是规模经济和科学管理的成功体现。但是,目前我国餐饮连锁经营的总体规模依然较小,经营管理水平也与规范化、科学化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盲目扩张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连锁经营的快速扩张之中,经营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也十分明显。一些企业急于开展特许加盟业务,缺乏精细管理。导致了分店之间菜品质量和服务标准不规范,企业急功近利地进行原始资本积累或者单纯追求规模增长,反而削弱了连锁经营的统一性,损坏了品牌形象。国内以连锁经营模式见长的国内知名餐饮企业,如“小肥羊”、“马兰拉面”、“大娘水饺”等。营业额与国外餐饮集团相比差距非常明显。
  第二产业发展主要依靠粗放型增长,层次内涵有待提升。我国餐饮产业规模扩张较快,但层次内涵有待提高。目前,我国餐饮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产业规模的扩张。基本处于产品销售阶段,大部分企业的品牌意识淡薄、品牌内涵缺失,对文化的挖掘和资源的整合能力有待提高。大多数国内餐饮品牌的核心内涵不明确,不突出,不合适,甚至没有。充分挖掘、弘扬传统文化内涵,将饮食从果腹到艺术,从物质到精神转变,追求深层次的文化品住,创建品牌是未来餐饮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第三,人才短缺的制约作用明显。人力资源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其他行业相比,餐饮企业人力资源更为复杂。首先。高端人才缺乏,先进的餐饮产业应是集文化、信息、技术于一体的现代企业,而真正能够把财务理论、餐饮理论、烹饪技艺等理论结合在一起的复合型人才真是少之又少。其次。基层餐饮服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由于较高的劳动强度和薄弱的知识结构,大部分员工缺乏积极上进的精神状态和科学的职业规划,基本满足于现状,影响企业发展。除此之外,企业人员流动频繁。员工流动过于频繁会带来培训、管理成本过高,服务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不仅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促进我国餐饮业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国际知名的餐饮集团基本都是跨国公司。“麦当劳”、“百胜”的足迹已经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成为美国文化强有力的传播者。而虽然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也具有“烹饪王国”的美誉,但中餐“走出去”的步伐缓慢,中餐的国际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促进我国餐饮业国际化发展方面,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推行TCS战略。TCS是英文TotalCustomer Saesfacfion的缩写,意为“顾客全面满意”。在开放式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争夺顾客,满足顾客需求。餐饮业是传统的生活服务业,为顾客提供的不应仅是果腹的食物饮料,还应有愉快的用餐经历和体验。而愉快的用餐经历是由美味佳肴、舒适的环境、优质的服务等方面共同作用形成的。国外餐饮企业在推行TCS战略、维护顾客忠诚度等方面做得十分成功,而中国餐饮企业在国内尚且做不到这一点,何论征服国外顾客。因此,只有推行先进的经营理念,正确理解餐饮业的服务内涵,才能了解从哪些方面提高竞争力,应对国外餐饮企业的进攻,并使我国餐饮企业走出国门。
  第二,注重品牌经营。国际化的经济背景之下,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品牌的竞争。品牌已是跨国公司实现全球战略目标的锐利武器,是实现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餐饮品牌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加深餐饮者印象和唤起餐饮者美好感觉,同时也是与其它餐饮企业区别开来的重要特征。一个餐饮品牌如果拥有其核心价值,往往可能成为餐饮行业里某类产品的代名词,具有很大的联想力。因此,餐饮品牌建设的中心工作就是清晰勾勒出品牌的核心价值,然后力争把核心价值刻在餐饮者的大脑深处。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西方国家消费者对此充满兴趣和好奇,这正是中国餐饮企业大可善加利用之处。以饮食和文化相结合,创建中国化的品牌,借助中国文化和品牌的力量推广中国的餐饮业发展。
  第三,勇于创新,突出中国特色,寻找不同于西方餐饮的独到之处,以此吸引国外消费者。中餐食材和制作方法的多样化是我国餐饮企业的宝贵财富,应该充分珍惜和利用。由于世界各地对于食物口味不同的偏好,我国餐饮经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中餐多样化这一特点,在设计食谱时,针对目标顾客的口味设计出符合顾客需求的特色食品。
  第四,重视人才的培养。餐饮业是一个典型的服务性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特别重要。“麦当劳”仅在北京每年就要花费1200万元的训练费用。据说在“麦当劳”产品中有25000种技术,“麦当劳”总部拥有3000名专职餐馆经理、市场调研和贸易专家、食品质量管理专家等,甚至拥有“麦当劳汉堡包学院”。我国餐饮企业也应该把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起来,尽快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计划,不断增强餐饮从业人员的连锁经营、专业技术,以厦经营管理、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多管齐下,从而尽快提高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行业队伍的整体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