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日新月异,窗外天翻地覆,而我们呢,多年不变的教法,简单机械的重复,填鸭式的灌注,只为那些冰冷却权威的数字。数字的背后,是成长的艰辛,是茫然,是被动的接受。不再怀疑,不再质询,考证,快乐的学习,只是一种奢求。考试是被膨胀的机器,数字决定我们的命运,所以,一切都在继续。直到我们热情的泯灭,直到心如止水,我们所讲的只是知识的框架而已,已不再有血肉。可是,送走一届又一届,我们仍然要面对的是热血的青年,他们梦想着,渴求着,希望在人生之路上得到关注与指引。看着他们,笔者对自己说:我只能做到更好。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之下,不能犹豫,必须和以前一样投入战斗,尽管枯燥,反复单调,毫无创意。笔者只得如此安慰自己:大凡竞争,必然残酷。
谁都不愿意做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者,却谁都逃不掉这样的责任。教师与教师不同的是,有的人因为魅力与宽广,在学生的心灵播下了热爱生活与探索、追求科学的种子,而有的人,除却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得不到必须的滋养。我们很多物理老师都在努力,都渴求成为前者,但在高考指挥棒及现行评价机制下,做得微乎其微。真希望来一场变化,来打破这样尴尬的境地,从而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有血有肉,体现科学的精髓。
这一场变化即将来临,有多少期待,就有多少忐忑。
“新课改”终于要开始了,随着时间的紧迫,笔者对“新课改”的认识和想法也越来多,当然,通过反复的学习和研讨,对“改”和新教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不想对“新课改”做全面的评价与探讨,只对新教材和教师该如何面对谈谈几点肤浅思考,权且为秋季新高一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1 “三维目标”交融互进,新课程理念重在人的发展
任何教育的理念,如重在以学生为本,就已接近教育的本质。这点在新教材上尤其显得突出,我想这和编者对当前存在问题的把握以及社会大众对教育忧虑的体察是分不开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任一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发展。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科书的编写的确是在课标基础上的一次创造过程。
1.1 线索清晰,循序渐进,改变学习方式
新教材的每一部分逻辑线索清晰流畅,根据认知能力循序渐进,过去的学习方式基本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不应该全盘否定过去,今后老师还要讲,学生还要听、还要练;但是在讲、听、练的过程中提倡“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教科书的作用之一是引导课程方向,包括对学习方式的引导,很多内容并没有变,但是方法变了,不再是牵着学生的手按部就班的进行,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研究,但又给学生指出了方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获得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会逐渐习惯于以独立思考为基础的学习方式,这在教材中到处可见。
1.2 贯穿探究精神于始终
把探究精神贯穿于全部的教学内容中,与之前不同的是,高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不全是实验探究,也并没有注明哪些是探究哪些不是,而是把探究定义为一种教学活动,通过自己的探索,变未知为已知,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科学探究。它们与初中阶段的实验探究具有相同的特征,只是研究的手段不完全是实验或者甚至完全没有实验。把探究活动演绎为教学的常态,对激发学生内驱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新课程重视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方法,是向学生展示科学的本来面目——科学是在猜测、分析与验证的过程中前进的
比如新教科书不仅要求平抛,而且要求斜抛,比过去难了。其实这里不仅不要求学生背诵斜抛的结论,甚至连平抛的结论也做了淡化处理:平抛轨迹只是在一个例题中做了讨论。从科学方法的角度看,解决平抛问题的方法与解决斜抛问题的方法没有区别,重在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不变的量代替变化的量”的方法,一个小区间里各点的瞬时速度可能不一样,但只要区间足够小,可以用这小段的平均速度来代替。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让学生在实验中亲手用平均速度来代表瞬时速度。再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一节时,计算变力做的功等都用到这样的方法。还有极限的思想,学生学习极限时的困难不在于它的思想,而在于它的运算和严格的证明,而这些,在教材中并不出现,对于这个思想方法,教材的宗旨是“渗透”。在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变力做功、曲线运动等多处反复出现,让学生逐步熟悉和适应。方法性的、观念性的东西,需要多次接触,才能逐步深入地领悟,才能在以后见到时“掌握分寸”。通过这样的思想与方法的渗透,将会让学生以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法看世界,提高了认识世界的能力。
1.4 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这是新教材中最让人感动的素材。教材中出现更多的物理学史,以及物理对我们生活的改变,物理学史是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值得我们去开垦。如讲述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伽利略在研究落体实验中创立了运动学的基本理论,电磁学的发展,量子力学中引入人胜的发展过程,等等,太多太多的例证,都想向我们说明,物理是如此之美,“由一个不起眼的线索开始,曲径通幽,渐渐地落英缤纷,乱花迷眼。正在没个头绪处,突然间峰回路转,天地开阔,如河出伏流,一泄汪洋。然而还未来得及一览美景,转眼又大起大落,误入白云深处不知归路……”,物理就在这样起伏跌宕中展现她淋漓尽致的魅力。而这样的魅力,缘于科学家对科学的真诚热爱,并为此之孜孜以求,惊人的毅力,毕生的奉献,都会强烈地震撼学生的心灵。学生从中学习到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也为此更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的获得过程,于是,科学内容不再是独立于人生的冷冰冰的公式和法则,使学生通过科学内容看到其背后人的智力活动与人的情感。教材中还有“科学漫步”、“STS”等很多栏目,内容很丰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眼界,了解科学前沿,培养实践意识,社会责任感等,通过这样的渗透,潜移默化中,让真正科学的价值与意义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2 转变教学观念,迎接新的挑战
重大的改革即将来临,是否一提起新课程,我们便将传统课程作为假想敌,将它批评得体无完肤?我们在一味追求改变吗?我们在多大程度上需要改变,能够改变?是否所有的教师都需要改变?是否需要改变教师的所有,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教师形象?笔者以为这都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对教师来讲无疑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这是针对以往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相对薄弱来说的,并不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就不要教师的主导;教师的主导地位是永恒的,教师还应是教的主体,尤其是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后,教师的主导地位更是不能丢。因为学生自身知识储备少、社会经验少、学习方法欠佳,自学能力弱,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中可能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与引导,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那些突发性的问题。因此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教育内容的研究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等等。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必须找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有效地实现角色定位,尽快走进新课程。
2.1 学习新课程理念,领会新课程精神
①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③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④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⑤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从而在学习方式上有了观念上的突破,强调了学科间的渗透,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2.2 研读新课程结构,把握新课程内容
①课程的总体内容大大减少了,改变过去“难、繁、偏、旧”的现状;
②加强课程内容之间、学科之间的联系;
③突出现代物理内容,充分重视物理教育研究的成果,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2.3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融于同一个教学过程中,从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用于课堂教学,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社会实际,使物理来源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和学会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时,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是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教师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权威,在教学中探索引导学生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的有效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又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反思等。
在教材的编写上,很充分地体现了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我们马上要付诸行动,是考验我们的时候了。如果我们有人格的魅力,清晰的思维和优异的表达能力,有深厚的人文情怀,那么,就会对学生心灵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影响力,而如果仍然怀念自我独自的陶醉,而学生是沉默的大多数,那么我们将有悖于教育的初衷。面对新的改革,任重而道远,笔者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会在我们的探索中不断丰满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张大昌,全日制义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朱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大昌讲座,我对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认识,课程教材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