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纳米涂料,纳米服装,纳米化妆品,纳米电池,似乎我们身边的所有东西都可以被“纳米”。但是,北京朝阳医院近日研究发现,涂料所含纳米微粒可导致人类发生严重肺纤维化,甚至死亡。
纳米是极小的微粒,1纳米等于10亿分之1米。简单比喻就是,把一根直径为0.05毫米的头发平均分成5万份,每份的直径大概就是一纳米。
纳米微粒,这种极微小的颗粒,通过空气进入肺部,能导致肺部纤维化;如果进入人体,由于它过于细小,人体会把它默认为病毒并代谢到肝脏中,甚至有些纳米颗粒,还能进到人类的大脑中,这些纳米颗粒沿着脑血管流动,最终会形成血栓,堵塞血管;纳米物质对人的血管壁也有破坏作用,由于纳米的表面活性很高,它会抢夺血管细胞中的电子,使血管加速老化。而所有这些纳米颗粒都将沉积在人的身体内,无法代谢出去。
国外的相关实验也有类似证明,美国宇航局太空中心的研究小组曾向小鼠的肺部喷含有碳纳米管的溶液,发现碳纳米管会进入小鼠的肺泡,并形成肉芽瘤。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者让小鼠在含有粒径为20纳米的聚四氟乙烯颗粒的空气中待15分钟,大多数实验鼠在随后4小时内死亡,而另一组小鼠暴露在含直径为120纳米颗粒的空气中,仍安然无恙。
大部分的纳米物质都有一个特性就是尺寸越小,毒性越大。因为尺寸越小,它的表面积就越大,反应活性也就越高,进人生物体后跟别的物质反应的可能性就越大。面对带有毒性的纳米颗粒,人体自身的抵抗能力却并不强大,虽然人体细胞的半透膜只允许水和盐进去交换,但是半透膜的微孔只有10纳米,如果尺寸再小的纳米物质入侵,这层保护膜也是无能为力的。此外,人的皮肤带有负电,可以排斥掉一部分带有负电的纳米颗粒入侵,但是这层负电极其微弱,抵抗能力十分有限。
除了对人体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外,纳米物质对环境也存在着潜在的危害。
纳米其实并不可怕,关键是吸收的剂量多少,持续的时间长短以及纳米是否做过“修饰”。
纳米的计量和持续的时间在什么范围内对人体是安全的,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论。但是,人类如果不加防护暴露在人工生产的大剂量纯纳米物质环境中,比如实验室、生产纳米物质的工厂,还是相当危险的。
对于这些纯纳米物质,除了做好防护,去除毒性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们的外表做一些修饰。比如口红中有含量极少的纳米形态的二氧化钛,这些纳米形态的二氧化钛会渗透进人的毛孔。但如果在它的表面裹上香料、香精等成分,它的尺寸就会变大,皮肤层会把它屏蔽。欧共体规定,口红中使用的纳米颗粒直径必须大于100纳米,因此,使用口红是安全的。
“在纳米管表面接上长链的功能分子,人体就能够把它代谢出去,不会聚集在肝脏了。并且修饰过的纳米材料可以治疗癌症,例如金的纳米粒子,是治疗癌症最好的载体,它的表面不但能接上治疗癌症的药物,还能接上一种识别癌细胞的药物。”一位中科院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
纳米就是一门科学,它并不比其他科学更加危险,它有益的地方很多。任何东西,使用不当都有危害,比如电,放射物等,但我们并没有因为它们的危害而不去使用它。科学家研究的目的就是把它们的优势最大地发扬,劣势最大地降低。现在在研发一种新物质时,都会考虑它的安全性以及负面的影响,提前研究它的毒性,这是人类科学进步的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