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敬服粟裕

2010-12-31 00:00:00张雄文
领导文萃 2010年22期


  1946年年底,粟裕取得苏中连续大捷之后,毛泽东将他的战例通报给各战区,东北的林彪也收到一份。
  
  军事天才神交已久
  粟裕以3万劣势之兵,敢于迎战12万美械国民党军,还能酣畅淋漓,七战七捷,林彪对这个经典战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让参谋长刘亚楼收集来自苏中战役更多的资料后,把自己关在屋里,仔仔细细琢磨了两天。刘亚楼有事再进去时,林彪忽然感慨地说:“粟裕尽打神仙仗。”突兀的一句话,让刘亚楼摸不着头脑,林彪接着解释说:“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
  虽然夸赞里还有些许自矜,但是,林彪内心的赞赏显而易见。自此,林彪对粟裕格外关注起来。
  粟裕还在继续创造经典。在林彪的辽沈战役前,粟裕指挥的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济南等战役,犹如钱塘江潮,一浪高过一浪,无不令世人震惊,也令行家林彪喝彩。到粟裕淮海战役收官时,林彪的赞赏越发溢于言表。
  林彪向刘亚楼索要淮海战役的资料,刘亚楼还没来得及全面收集,林彪便一脸不快地责备起来。刘亚楼很有些不解,笑着问道:“林总,你对华野的作战情况,特别感兴趣,是不是想与粟裕同志比个高低?”
  林彪回答说:“你这个人说话欠考虑。第一,我对打了大胜仗的兄弟部队都很感兴趣;第二,我对粟裕同志的了解,比你们要全面和深刻。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后来,由于经历不同,形成了不同风格。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泽东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如豫东战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拿这次淮海战役来说,没让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和借鉴。”
  林彪的这些分析,可谓知己知彼,无疑是切中肯綮的。如果粟裕当时听到林彪的这番言论,大概也会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感慨。
  事实上,粟裕对林彪的指挥艺术也非常钦佩。
  解放初期,毛泽东将台湾战役交给他之后,粟裕考虑到参战部队不仅是三野全军,还有其他野战军的部队,又将影响到太平洋和东南亚局势,因此向毛泽东建议,派刘伯承或者林彪来主持战局,自己则作为华东战区的军事主官全力协助。尽管毛泽东未曾答应,继续要他全权负责,但也能看出在他心里,林彪与刘伯承是全党之内,他很敬重的两位军事大家。
  
  两位将军惺惺相惜
  1958年粟裕落难后,林彪参加了几个批判粟裕的会议,但他没有落井下石,或者“明批暗保”,不曾无中生有地说过粟裕一句不是,甚至还与叶剑英、萧劲光、陈赓等人一起,帮粟裕说了难得的公道话。
  不久,林彪还专门约见粟裕,两人相见甚欢,谈了很久。
  林彪先宽慰粟裕,然后说他“缺少党内斗争经验”。
  粟裕老老实实地说,自己不仅缺少,而且没有党内斗争的经验。
  当时,粟裕头上戴着“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与“里通外国”两顶帽子,总参谋长一职被解除,可以说是到了“鬼都不上门”的境地,林彪能冒着莫大的风险主动找粟裕,确实令粟裕很感动。
  两年后,也就是1960年2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已是军委副主席。粟裕在这次会上多次谈话,全面陈述了自己在敌情的估计、战略方针、战争准备和加强战略侦察、军队建设、民兵、义务兵役制以及改进工作作风和总参工作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林彪听后很是赞赏。休息期间,他又主动找到粟裕,寒暄之后,郑重地说,军事科学院的研究要自己出题目,多提问题研究,“军科应成为总参谋部的参谋部”。粟裕被批判的“罪名”,有一条是“争夺军队权限”。起因是粟裕任总参谋长后,为应付突然事变,提议抽出六个军作为统帅部的战略预备队,配置在便于机动的地区,平时由各军区领导,但不编入各军区战斗序列,战时由统帅部统一调动。结果未获批准,还被认为“有争夺这几个军的阴谋”。
  1962年6月,粟裕将自己这个思路重新提出来,请叶剑英转给林彪与中央军委。林彪从战备需要出发,很赞赏粟裕的观点,很快就建立了这种部队。
  粟裕到军事科学院以后,担任可有可无的闲职,没多少事可做,身心很压抑。他在1964年写了一首诗:“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疆场纵横任驰骋,歼敌何计百万千。遍体伤疤堪自勉,此生聊可慰诸先。”诗中透着一个方面军统帅多年置于无用武之地的悲凉。
  一年后的10月,林彪在上海见到粟裕,两人又清茶一杯,畅谈许久。
  林彪让粟裕多到部队去跑跑,发现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意见,可以直接向他反映,面谈、打电话、写信都可以。
  1958年以来,粟裕被限制接触部队已有八年之久,这时又得到了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林彪给予能下部队的明确指令,自然异常振奋。他也知无不言,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向林彪谈了四个方面的意见,特别认为部队高级干部英勇善战重要,但更要有战略眼光。林彪听得很入神,不住点头,认为他的话很有见地。
  谈话结束后,粟裕的心情好了许多,将上诗后两句改为“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表达了随时准备再上疆场的豪迈之情。
  1969年,中苏边境紧张,在林彪的授意下,由纪登奎出面把粟裕请出来,由其出谋划策。粟裕果然不辞劳苦,带了几个军事参谋跑到中苏、中蒙等边境防区,漫山遍野地转了几个月,搞出一份防御作战方案,经军科院等专家看过后予以肯定。
  “9·13”之后,粟裕也曾批评过林彪,但大多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也算是保留了自己对林彪这位军事天才的一份痛惜之情。
  (摘自《名将粟裕珍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