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雄心勃勃想要进军中国市场的印度ALL汽车公司来说,获得中国企业的信任并非易事。因为中国企业对近邻印度企业的交往、了解和认知,远不及对欧美企业的交往、了解和认知,其成见乃至偏见甚或傲慢,就像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角伊丽莎白最初对于达西的偏见那样根深蒂固,而中国企业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也让ALL公司始料未及。
企业实施跨国合作或者进军海外市场时,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发现,在大量海外并购案例中大约70%的失败是由跨文化沟通方面的问题造成。在本案例中,文化差异、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是根本原因。
冲突的产生首先来源于文化的差异,对于跨国企业来说,面临三个层面的文化差异。
第一层是国家文化差异。霍夫斯坦德对国家文化差异从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主义/女性主义、长期取向/短期取向等五个方面来衡量。中国文化在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两方面要强于印度,而印度在性别平等和长期取向上要强于中国。本案例中很多本来对于ALL公司的投资表现出极大兴趣的中国企业,最后因为高层领导的反对而临时改变主意,这正是中国文化权力距离的体现。此外,ALL想与中国供应商结成长期的战略联盟,中方则只是想在一些具体项目中短期合作,这也反映了两国文化在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上的差异。
第二层是企业文化差异。不同企业文化的差异也为合作双方合作带来一定的障碍。由于All公司还并不是纯粹的印度公司,它起源于英国一家汽车公司,目前又由不同国家的公司持股,所以企业文化表现出更为复杂的多样性。
第三层是个体文化差异。每个个体由于其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冲突产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文化认同程度的不同,其中“自我参照标准”机制起着重要作用。所谓自我参照标准,就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评价其他文化。在很多国人眼中,印度落后于中国,“印度汽车工业发展更不如中国,没有任何中国去学习的有价值的经验”,他们在与All公司谈判之初就带上了有色眼镜,无疑为日后的谈判或者合作失败埋下伏笔。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下,跨国经营和合作成为必然。而对于每一个走出国门的企业来说,面临着环境改变、文化鸿沟、政策法律限制等诸多复杂因素。所以对于来华投资或合作企业而言,首先应该意识到这种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并对中国的文化习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以及合作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进行充分了解,从而缩小文化认同的距离。
就中国企业而言,一方面切忌闭关自守、骄傲自大,不可固执于自己的偏见而随意拒绝合作的机会;另一方面,与外商合作时要谨防短视,应该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向国外企业取经,不仅学习其尖端的生产技术,还要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只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道路才会更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