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10-12-31 00:00:00李春灿
职业时空 2010年11期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郑州部分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工作第一线的高校,都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特别在职业发展教育、职业规划设计与指导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实践。有些学校在以往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基础上,又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为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此次调查。
  二、调查设计
  根据调查目的,设计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调查表》,调查表由4个部分组成,分别用于了解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对相关职业的认识、对自身个性及能力的认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769份。调查对象主要是郑州部分院校的在校大学生。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对有效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参与调查的学生人群分析
  1.参与调查学生的性别分析。参加本次调查的男生947人,占有效问卷的53.5%,女生822人,占有效问卷的46.5%,考虑目前男女大学生比例接近1:1,与这次调查的比例基本吻合。
  2.参与调查学生的年级分析。参与调查学生的年级包括了在校的大一(占19.8%)、大二(占42.7%)、大三(占28.5%)和大四(占9%)学生人群。从调查结果来看,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较少,有可能影响对整体学生人群的判断。
  3.参与调查学生的专业分析。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共涉及38个专业,专业涵盖比较广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虽然本次调查没有指定样本群体,但从上述参与调查学生人群的性别比例、年级比例及专业分析,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数据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统计意义。
  (二)大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状况分析
  1.专业的选择及选择的依据。调查显示,所学专业是自己选择的占59.5%,通过学校调剂的占29.3%,通过家长或老师推荐的各占7.2%和4%。在选择专业的依据上,有43%的学生以符合自己的性格和特长为依据,27.8%的学生以专业就业好为依据,还有15.1%的学生依据父母、老师的意见来选择,有14.1%的学生因为高考分数低而被学校调剂。
  2.对所读专业的了解及喜欢程度。对现在所读的专业,有4.4%的学生非常了解,56.5%的学生了解一些,但有39.1%的学生不了解。对所学专业是否喜欢,有40.7%的学生喜欢,12.3%的学生不喜欢,但却有47%的学生无所谓。这说明,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老师,在对学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方面所做的指导工作明显不足,致使学生对所读专业了解较少。
  3.对所读专业重新选择的问题。假如能让学生重新选择专业,31.9%的学生会选择符合性格特长的专业,28.8%的学生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专业,24%的学生选择容易找工作的专业,而13%的学生则选择专业优势明显、师资力量强的专业,另有2.3%的学生会考虑其它情况。这说明,随着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大学生在重新选择专业时,因个人情况不同所考虑的因素也会不同。
  4.选择专业时测试职业兴趣和能力的情况。有86.4%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没有进行职业兴趣和能力测试,也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咨询,只有13.6%的学生进行过测试或咨询。
  (三)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程度分析
  1.对职业的关注程度。调查显示,有59.8%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比较有信心;58.4%学生关注过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说明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有待加强。
  2.对职业要求的了解程度。有70.4%学生了解一些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但有19.9%的学生不了解,只有9.7%的学生非常了解。说明大学生对职业要求的了解还很欠缺。
  3.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情况。有69.8%的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大概规划,但有22.5%的学生没有规划,只有7.7%的学生有详细规划。说明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发展缺乏规划。
  (四)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程度分析
  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自我认知,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特长等来选择适合的职业,才能在职业活动中充分发挥才能和优势。
  1.对学习目标的认识。有32.3%的学生学习目标明确,63.2%的学生学习目标比较明确,但23.25%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说明少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方向不清,没有意识到学习目标的重要作用。
  2.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有61.9%的学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2.7%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实践活动,只有15.4%的学生多次参加实践活动。大部分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足,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需进一步引导教育,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将来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3.对性格特点的认识。有51.2%的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点有所了解,但8.9%的学生不太了解,只有39.9%的学生非常了解。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职业倾向等缺乏深度了解,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五)对职业规划的认识程度分析
  1.接受职业规划指导的情况。调查显示,37.7%的学生从大一开始接受职业指导服务,36.3%的学生从大二大三开始接受,9.5%的学生从大四毕业前才接受,而有16.5%的学生不能准确判断或没有接受职业指导服务。
  2.获得职业指导知识的途径。调查发现,47.7%的学生从学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获得,32.2%的学生从报纸、杂志和有关书籍中获得,11%的学生从父母平时与自己的谈话中得到,还有9.1%的学生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获得。
  3.评价职业规划成功的标准。46%的学生以工作快乐为标准,24.1%的学生以获得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为标准,19.3%的学生认为工资高就是职业规划成功,另有10.6%的学生认为职位较高的工作才算成功。说明大学生对个人职业规划成功的判断标准不尽相同。
  4.对职业规划重要性的认识。57.6%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成长有帮助,36.1%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但有6.3%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5.对职业规划指导提供条件的情况。72%的学生认为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所提供的必要条件不够,15.6%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有12.4%的学生认为没有提供必要条件。说明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方面还有欠缺,需进一步加大软硬件建设,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提供更好的条件。
  6.面对职业选择或困惑时的解决途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或困惑时,52.1%的学生往往通过与父母、老师或同学商量的途径解决问题,35.3%的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来解决问题,只有12.6%的学生选择由专业机构对自己进行指导。
  7.大学生需要职业指导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32.2%的学生需要求职、面试、说话艺术指导,29.2%的学生需要职场中为人处事指导,20.4%的学生需要职业规划指导,15%的学生需要职业礼仪、职业形象指导,另外有3.2%的学生需要其它方面指导。
  8.影响大学生求职的主要因素(多选项)。如图1所示,影响大学生求职的主要因素依比例大小排列有: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57.1%),信息量少(46.5%),对社会缺乏了解(41.8%),求职方法技巧欠缺(38.9%),能力不足(33%),优势难以发挥(23.3%),学校就业指导不够(19.2%),等等。
  
  四、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及建议
  (一)从学生方面改进职业生涯规划
  1.提高对职业规划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部分学生的职业规划理念较模糊,没有普及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部分学生职业规划理念缺失,与职业生涯教育没有深入有关,没有系统地学习职业规划知识,当他们遇到就业问题时,也就很难得到一个合理的、有效的解决。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2.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从调查情况来看,部分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较低,不能正确认知自我。正确认识自我,是正确评价自我的前提,也是进行职业规划的基础。只有对自我有正确地认识,才能清楚自身优势和劣势,避免职业规划中的盲点。因此,高校应加强自我认知教育,使学生掌握自我认知的方式方法,逐步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课程实习。大学生应根据专业特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职业体验,培养职业意识。一个好的社会实践可使大学生受益无穷,甚至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积极参加课程实习,课程实习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的窗口,通过实习,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增长社会阅历,提高综合能力,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添加筹码。
  (二)从学校方面改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加强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得到了学校重视,而如何开设好职业规划课程就显得犹为重要。目前,职业规划课程应包括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教育、就业指导等。学校应通过设立职业规划课程,让职业规划意识深入人心。通过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帮助学生掌握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科学的实施职业生涯规划[1]。
  2.加强大学生的职业实践活动。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实习和见习基地建设,组织和安排大学生到相关工作岗位上去锻炼,这应成为学校今后加强职业指导的一个努力方向。通过这些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强的参观、考察乃至实践,使大学生不仅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也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3.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针对性。高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分阶段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对于大一新生,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了解有关职业的知识,树立职业意识,确立新的职业目标;对大二学生则要进行职业探索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三学生面临职业选择,可进行职业技能培养教育;大四学生的教育重点主要是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就业压力疏导等。
  4.培养职业规划专业化师资队伍。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希望能够得到有关职业规划的指导,但目前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求。一些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欠缺,专业职业规划的教师不多;缺少合适的教材;讲座零散,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有些讲座针对性不强,有些是邀请成功校友做经验交流。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职、兼职和校外专家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5.完善职业规划指导相关配套措施。在学校内部,除开设好职业规划教育等课程外,相关宣传媒体还应开辟介绍职业规划的专栏,增强学生主动规划意识。各院系也应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及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等。另外,职业规划指导还有赖于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因此,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形成“全员育人”氛围,既关注学生的学业,又要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注重职业生涯发展[2]。
  综上所述,高校应以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基础上,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确定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的规划和实践[3],使学生在校期间,不断挖掘潜力,全面提高就业竞争力,为顺利就业、选择到适合的职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就业准备从职业规划开始——当前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http://blog.edu24ol.com/u15/515812/906040840266748.html.
  [2] 邓宏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3] 李燕,李松林.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探索,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