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用人单位来校进行招聘的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在此形势下,国家不断出台和落实新的基层就业项目,使得基层岗位数不断增加,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2009年基层就业项目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拉动显著,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对民族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家基层项目;大学生就业;民族地区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在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影响下,民族地区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以往更加困难。温家宝指出:“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1]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之一就是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具有为民族地区、艰苦地区服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2]我国民族地区也积极推出各项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
一、金融危机对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国,使得原本已经很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不容乐观,这种形势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影响更是巨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用人单位进行校园招聘的数量减少
以内蒙古大学为例(如图1所示),2009年共有242家用人单位来校通过各类校园招聘活动(包括用人单位专场宣讲会和大型就业洽谈会)招聘毕业生,比2008年减少25家,下降10.33%。其中用人单位来校组织专场宣讲会的数量,由2008年的133家减少到2009年的121家,减少12家,下降9.02%。参加大型就业洽谈会的用人单位数量,由2008年的134家,减少到2009年的121家,减少13家,下降9.70%。内蒙古自治区以外各省市的用人单位(简称区外来校招聘单位)来校招聘数量由2008年的48家,减少到2009年的38家,减少10家,下降20.83%。在区外来校招聘单位中14家来自北京,10家来自河北,来自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用人单位明显减少。接收毕业生超过5人的40家单位中,只有6家为区外单位,比2008年减少了5家。
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内蒙古自治区和自治区以外的各省市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其中对自治区以外尤其是南方和沿海城市的影响较大,区外用人单位数量有了明显的下降。
2.受金融危机影响大的相关专业社会需求量减少
金融危机对中国各行业的冲击较大,特别是对加工制造业、软件外包业、零售业等产业的影响十分明显,与外贸相关的产业用工需求明显减少。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内蒙古大学部分专业的社会需求有所减少,主要集中在外语、国贸、计算机、电子相关专业,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日语专业。2009年,东部沿海地区对日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大幅减少,由于区内对日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极为有限,区外就业又受阻,使得我校2009届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其他受到影响的专业虽然就业面相对日语较宽,但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如大连东软集团取消了与30余名计算机专业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定制协议;2008年招聘25名电子、物理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内蒙古晟纳吉光伏材料有限公司,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暂停了新上生产线的计划,2008年11月制定出的校园招聘计划被取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只有1人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其他毕业生不得不放弃专业从其它渠道就业。
二、国家及民族地区政府颁布的基层就业优惠政策
为了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于2006年就积极颁布各项政策鼓励大学生下基层。而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让国家颁布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大学生基层就业,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民族地区也颁布了相应的基层优惠政策,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状况发生了很大改观。
以内蒙古大学为例,2008年,在原有的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两个基层就业项目的基础上,中共中央组织部新增了“村官计划”,使得全区基层就业岗位增至1000个。同时,由于资金、政策上的倾斜,特别是毕业生服务期满两年后有资格考录自治区选调生的政策,对毕业生通过基层项目就业的吸引力增强。2009年4月,在此三个基层就业项目的基础上,我区又新增加了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计划和特岗教师计划两个基层就业项目。
三、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
1.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对基层的思想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
针对金融危机和就业难,国家对基层项目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倾斜力度加大,进而使得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对基层的思想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端正择业态度,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基层意识的提高使大学生愿意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好处。当代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常常与社会、与实践、与工农相脱离,因而他们缺乏社会知识和实践经验,缺少把理论知识变成科学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大学生基层意识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下基层服务,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认为,农村相对落后,条件艰苦,毕业生中能有这么多同学报名应聘村官,说明同学们心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3]
2.内蒙古大学基层就业情况的变化
对基层就业思想的改变促使大学生下基层的人数增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毕业生的基层就业现状有了较大的改观。2009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再加之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转变就业理念,选择基层就业方向。
以内蒙古大学为例,来分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如图2所示,内蒙古大学选择“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村官计划”三个国家基层项目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在2004—2008年人变动幅度不大,基本维持在58人上下波动,曲线比较平缓。而在2009年人数大幅增加达到188人,在2010年度又大幅回落到86人。
在近几年内蒙古大学每年毕业生人数基本维持在4500人的情况下,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2009年通过5个基层项目的毕业生为233人,其中“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村官计划”三个国家基层项目人数为188人,比2008年增长了142人,增长幅度逾4倍,为近几年人数最多的一年。而且学校的各个专业毕业生在2009年也全部参加了基层项目,基层项目专业覆盖面大大提高。而2010年基层就业毕业生的人数回落也表明国家经济回暖,毕业生就业选择增多的形势。
2009年基层就业大幅增加表明,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基层就业项目对就业率拉动明显。2009年,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到基层就业人数为233人,比2008年基层就业人数增加199人。无论从基层就业的总人数上,还是每个基层项目接收的人数上,都为历年来最高。基层就业项目共接收内蒙古大学毕业生23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0.39%,比2008年通过基层项目实现就业的人数比例高出8.88%。这也是内蒙古大学2009届毕业生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社会需求缩减的严峻就业形势,就业率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和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背景下,发挥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优势,积极鼓励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下基层、到农村就业是解决民族地区就业难的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而且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同时还能为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发展做出贡献。
3.硕士研究生选择基层项目的就业情况
选择基层就业项目的大学毕业生学历层次逐年提高。2009年,内蒙古大学有8名硕士毕业生选择了基层项目就业,其中,内蒙古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计划5人,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2人,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村官”计划1人。这种就业形式在内蒙古大学硕士毕业生中尚属首次出现,这一方面反映出了目前内蒙古大学硕士毕业生,特别是蒙授及文科类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证明研究生的就业观正在进一步发生改变,以适应目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四、结论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用人单位来校进行招聘的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自治区以外尤其是南方和沿海城市的用人单位来校进行招聘的数量有大幅度地下降,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大的相关专业社会需求量相应减少,这给民族地区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带来了不利的局面。在此形势下,国家不断出台和落实新的基层就业项目,2009年在原有的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和“村官计划”的基础上,新增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计划和特岗教师计划两个基层就业项目,使得基层岗位数不断增加。并且基层项目越来越被大学毕业生所认可接受,在毕业生心目中的就业地位逐年提高,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大学毕业生学历层次逐年提高。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基层就业人数比上一年增加4倍,基层就业项目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拉动显著,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在金融危机中对民族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彧宏,罗匡.浅析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基层就业[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 林玉英.高校扩招条件下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
[3] 孙长缨.高校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走进农村基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