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质量是关键
现在人们已明确: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复杂渐进的慢性过程,它通常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累积的结果。而且,致癌因素中不仅有已明确的诸如基因缺陷,或内外致癌物诱发等生物学及理化等因素,同时,社会的、心理的、行为的、人文的因素也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或多或少不可忽略的作用,特别是精神心理状态。
尽管癌症依然是一个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却是容易预防并可以治疗的疾病;尽管没人敢狂称能治好所有的癌症,但许多癌症的治疗效果不错,也是事实;许多患者即使癌症没有完全被控制,人却好好地活着,活得很长,生活质量不错……所有这些,是否应该促使我们好好思考一下:人类应对癌症的主要目标究竟应该是什么?就是杀死癌细胞,消灭癌症吗?还是其他……
至少我们认为:帮助患者活得更好更长久才是有“人性”的医学的主要目标。所谓“活得更好更长久”,专业说法就是“有生存质量的生存时间越长越好”。其中,生存质量自然是关键。我们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尽量生活得更好和更长久。在21世纪,人们可以自信地说,也许我们可能无法治愈所有的癌症,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与它们很好地“和平共处”,让生了癌的患者能有生存质量地长期生存。
不可企及的治愈理想
经典的肿瘤治疗模式——肿瘤完全杀灭的概念,在强调整体医学的今天,已日趋显示出其弊端,它往往会造成肿瘤的过分治疗。
经典的肿瘤治愈概念认为: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的惟一条件是各种治疗手段所能达到的无癌程度。换句话说,治疗癌症必须杀灭或清除最后一个癌细胞。为此,人们曾经追求尽可能扩大的根治手术、大剂量的强化或冲击化疗、大射野的根治性放疗等。
然而事与愿违,迄今为止,上述治疗所能达到的最高疗效大都仅仅是短期的“临床治愈”,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且,患者治疗后普遍出现生存质量的明显下降,甚至因不能耐受继续治疗而死亡。由此关于肿瘤的疗效评定标准问题引起愈来愈多的学者的重视。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和病变扩展(PD)。而“无瘤生存”曾经是现代医学治愈肿瘤的理想标准,即肿瘤的治愈必须清除体内所有的恶性肿瘤。按照后面这个标准,临床上的“CR”并没有治愈。从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及抗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来考虑,要达到体内肿瘤细胞的完全消灭,几乎是不可能的。
规律研究揭示,一个体内细胞恶变后,一般经过30次倍增(分裂增殖),当细胞数达109个时,可形成约1cm直径的肿瘤,成为临床可诊断的肿瘤病灶。而抗癌药物杀灭肿瘤细胞遵循“一级动力学”的规律,即一定量的抗癌药物杀灭一定比率、而非固定数量的恶性细胞。因此,肿瘤细胞即使按最理想的预测可能被杀灭99.999%,即达到5个对数级的杀灭(这其实是绝无可能的),体内仍残留不少的肿瘤细胞(至少1000个以上)。但此时,临床上并不能查出任何肿瘤,达到了“CR”。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后,残留的肿瘤细胞又开始增殖倍增,从而临床出现了肿瘤的复发。况且,就目前的治疗手段,包括使用最好的全身治疗的化学药物,对于许多肿瘤,尤其实体瘤来讲,也是无法完全达到“CR”的效果。
更何况经过反复给药后,癌细胞往往产生抗药性,使治疗敏感性降低。所以,现阶段治疗后即便是肿瘤在短时间内能够达到“CR”(完全缓解),但其远期效果仍十分不理想。
再加上癌症极高的复发和转移率及二次癌,三次癌的可能性,要杀尽最后一个癌细胞,不仅是可能不可能的问题,而且,也是个有没有必要和价值的问题。
因此,经典的肿瘤治愈概念,只能说是理想的“乌托邦”,可望而难以企及。
目标:需要适作调整
如果说,癌症领域,临床追求治愈的手段比较温和,人们为对抗性治疗付出的“代价”不大,那么这种追求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是应该鼓励的。
然事实却恰恰相反。临床上,为了追求对癌细胞的这种“赶尽杀绝”,我们只能仰仗着副作用明确且持久,而治疗功效有时还难以确定的种种创伤性方法。
为此,每每造成了患者的心身的巨大创伤,这也是人们闻癌色变、胆战心惊的缘由之一。
鉴此,十多年前起,国内外肿瘤学界就在努力呼吁,改变这一现状!
例如,国内著名肿瘤学家孙燕就曾指出:“人们不再满足于将肿瘤治好而病人变成残废或功能严重失调因而过着悲惨生活的情况。‘病是好了,人也残了’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更何况,许多情况下病人的病情只是暂时得到了控制,癌症并未真的完全治愈了?!
因此,是到了该好好思考思考这得不偿失的目标合适不合适的时候了!
而改变的核心,首先是治疗癌症的目的与目标需要调整,如实设定!
其实,早在1994年,加拿大的Schipper教授在关于癌瘤康复的新概念中就已提出,有效的治疗有时并不需要肿瘤的完全消退,机体的反应对癌症治疗最为重要。
这一观点与我们一直强调的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特点和姑息性目标——带瘤生存相一致,也说明了带瘤生存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科学性。
90年代中期,我们从长期的临床实践及十多年的康复追踪中,注意到不以毒攻毒,一味杀癌的调整性治疗——零毒抑瘤,对许多肿瘤患者,确保了他们健康方面的长期的最大利益。
在十五教育部规划的中医学系列教材《现代中医肿瘤学》中,我们明确地把确保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追求有质量的生存期越长越好,必要时主张带瘤生存,与癌和平共处等写进了国家级大学教材之中。
再如,在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第38届年会(2002年)上,欧美发达国家的许多学者提出了他们对肿瘤治疗的新认识。总结了他们从过去的、以癌病灶为中心的治疗思想,转向以对病人的总体呵护,提高其生存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中心的治疗指导思想。这可以看作是主流医学界的一大势所趋性的转变。
而在美国临床肿瘤协会第42届年会(2006年)上,生存质量成为该届年会中出现最频繁的词之一。肿瘤领域人们关注生存质量,可见是一致的。
目前,国际上已将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作为重要指标,列入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中国的专家已经注意到了这种国际性的大势和国内的现实差异。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协作中心(CSCO)执行委员会主任储大同教授访美回来后,在2007年第8期《中国处方药》杂志上发表他与美国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时的感受:“有些癌症病人经过治疗后,肿瘤可以长期不进展,但也不缩小,虽然有效率很低,但病人可以长期生存,同时在生存期拥有较好的生活质量,那就是成功。”并意识到这是一种主流趋势。
其实,近期发表大量的临床资料也佐证了选择“靶向和控制”治疗方案的正确性;该方案的两大重要临床疗效指标就是“(肿瘤)无进展生存期”和“生存质量”。这代表着当今西方肿瘤学界评价临床肿瘤疗效的最新动态。
这种变化大势非常值得国内肿瘤学术界和所有与肿瘤相关的民众,包括当事者本人及其家属的深思和借鉴!
活得更好、更长久才是目标
现在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当患者家属得知自己亲人患癌后,第一反应是一下子懵了!然后,开始盲目寻找各种治疗方法,现代的和传统的、高科技的和土办法一起上。宗旨和目标只有一个,无论花多大代价,也要在第一时间把癌细胞给统统杀死,从而才有可能真正挽救患者的生命。因此,经常看到许多家属,哪怕只有一丝可能,也不管精神、体力、经济、身心等的代价多大,都愿意孤注一掷,拼命一试。结果是许多患者就在这种盲目的求医过程中离开了热爱他的家人,留下了遗憾。
为什么会这样?是患者和家属的认识误区?还是在临床治疗及相关研究中有着诸多不足?抑或是人们对肿瘤治疗所追求的目标设定上存在严重偏差?我们认为几种因素都有。其中,患者和家属对肿瘤常识的缺乏,导致他们过于迷信某些方法,以致误用、错治或失去合理治法的最佳运用时机等,则是最主要的原因。
这主要表现为错误地以为癌症就是癌细胞所为,杀死杀光癌细胞,癌症就好了!而天底下总有好药、好方法可以彻底杀死癌细胞,故不顾一切、一意孤行地杀瘤、杀癌,终致不救。
几十年的临床,笔者看到太多的失败案例,往往就在于最后再试一次杀癌方法(或化疗或放疗等)!而这最后一次往往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这一目标追求过程中,有的人,甚至在短短8~9个月,用尽了200多万,最后还是难逃一厄运?!至于花费50、60万,上百万元的比比皆是!这与钱多钱少、药贵药贱没有必然联系。
有联系的就是目标设定上
肿瘤只是慢性病,治疗慢性病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是治愈吗?明确告诉你:几乎所有慢性病中的大部分均无治愈可能~一无论是心血管的、胃肠道的,还是代谢的?!
慢性病医学治疗目的的科学且合理的设定:就应该是,而且只能是尽可能减少疾病对患者生活与生存带来的不利影响,控制或减缓该病的发展或恶化态势,帮助患者活得更好,活得更长。
而且,应该首先强调“活得更好”!而后再强调“活得更长”!
用我们专业的、规范的表达:就是“帮助肿瘤患者,达到‘有生存质量的生存时间’,越长越好”。
换句话说,若活得不好,痛苦万分,生不如死!强求其生存时间,同样违背了伦理学原则。因为人难免一死,因为活着在受折磨,且又没有好办法解决这一状况,对这病人来说既有痛苦,且不人道!不是有“大病求死”一说吗Qiya0IteeZwG3+jIoXBKiQ==?!
其实,说句俏皮话,人从出生那天起,就个个排着队,走向墓地!只不过这排队时间,有的人要3万天,有的人需5万天,有的人还不到3万天!
自然规律是无法违背的,聪明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别插队,别抢道,顺着次序来!在“排队”过程中尽可能享受生活和生命的乐趣(即生存质量)!
只知对抗性的杀癌治疗,表面上看来,为了患者的利益,但很多情况下属于插队、抢道之类愚蠢之举!插队、抢道还要遭身心之痛苦,这又何必呢?
我们清晰地把让病人活得好一些,活得长一些确定为肿瘤治疗的真正目的,几十年的实践也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特别在中老年肿瘤患者身上。
许多陪着老爸、老妈来看癌的中年人,笔者常第一句话就问他们,你们的希望是什么?想尽办法弄清楚父母生了什么癌?严重到何种程度?然后不择手段,加重痛苦地去治好它?还是让老人活得舒服点?活得长久些?晚争决乐些呢?前者就属于插队、抢跑道,也许会更快地走到生命的终点。而中西医结合,合理运用些西医方法,更多地借助中医药调整调整,零毒抑瘤,带瘤生存,和平共处,常常活得更好,更长;这就是慢慢排队,不着急……
绝大多数中年朋友都会会意地笑了,接受我们的建议和策略。因为这的确最大限度地确保了患者整体和长远的利益。
(未完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