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伊人

2010-12-31 00:00:00杨生文
职业 2010年12期


  当同学还在为作品在杂志上发表奔忙时,她已经成为了80后画家的代表人物,数百次在国内外举办了个人画展和联展;当北漂的画家们还在为房租发愁时,她已经在北京拥有了三个艺术工作室,开上了奔驰、路虎和捷豹;当艺术青年还在千方百计成为画家时,她已经开起了自己的画廊,当起了画家的经纪人;当一些年轻艺术家还在纸上和沙龙里陶醉于自己的作品时,她的雕塑作品已进入了世博会的中国馆,大型城市工业造型矗立在了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外的街头,印有其作品的丝巾、茶杯已进入了百姓家中;当别人绞尽脑汁把画卖高价时,她把画一幅幅捐给了中国慈善总会,做起了慈善事业……
  她就是伊慧,似乎——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扮演着弄潮儿的角色。
  北京初秋的一个上午,记者走进了伊慧在北京朝阳区北湖渠酒厂国际艺术园的工作室——不同空间,品味着她的清茶,欣赏着她的油画,把玩着她的收藏,感受着她的装修设计,体验着她的荼糜花事,整个人都被艺术传染了。
  
  画家、景观雕塑家伊慧
  
  “宁为人妒,不为人怜。我现在不能预测我能走多远,但是我能走多远就一定坚持多远。”——伊慧
  
  认识伊慧是因为我们互相加了对方的博客。加她的博客是因为我被她的画深深地打动了。
  伊慧是个意象写实风格的画家。她的画大多数是全裸或者半裸的女人与花草树蔓缠绕在一起,若隐若现中展示着女人的妩媚。用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著名批评家刘礼宾的话来说,就是“以一种近乎个人呓语的方式,在画面中成功塑造着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意象,其色彩斑斓的写意笔触,与其身心经历为核心的隐晦主题相呼应,在大众避之不迭的敏感话题中,通过对女性身体的流露、遮蔽、描画、臆想,表达着自己的兴奋、快乐、愤懑和困惑。”
  毕业刚刚6年,她就在国内外举办了百余场作品个展、联展。2011年1月1日,伊慧还将携新作在北京红子兰画廊举办主题为 “荼靡花事”的个展,推出油画、水墨、雕塑新作及艺术衍生品。
  她的画大多来源于她的梦境或者臆想。伊慧经常睡在个人工作室里,就是因为灵感是突现的。有时候听到一首歌,看到某一张图片、一个场景、一部电影,在一个点上突发了灵感,或者突然被梦中的情境感染,即使是半夜,她也赶忙起来画在画布上,哪块颜色是要用粉红色或者用粉绿色,粉红色和粉绿色要用几度都很精确。那种色差和冷暖的微妙结合效果非常好,是白天的思想不能达到的。
  伊慧的画大都讲的是故事,一个个让你浮想联翩的故事。有点动漫,有点卡通,有点前卫,比较恬淡、婉约和唯美。她认为,画家一定要是有闲阶级,要在慢慢感悟生活、享受生活中找到灵感。她的很多画的灵感来自爱情小说或者诗歌。伊慧很喜欢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婉约派的诗词,比如李清照的词。大学时她就给自己起了个雅号——蒹葭伊人,源自《诗经》的一首诗《蒹葭》。她被这首诗的意境深深打动,这几年一直延续这个题材。她觉得,中国古典式的东方精神传达出来的那种美,与自己现代意象写实绘画风格正好结合起来。因此,她画面当中出现的人物形象都是半遮半掩在藤蔓缠绕的植物后面,植物与人互相掩映,或者是人与动物互相掩映,在人与自然互相融合、若隐若现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伊慧也写诗。她认为,诗歌与绘画有相通的地方。有时候用画面表达不出来的某种情结,她就用文字来表述。为此,她准备在国外举办个人诗画展。
  杂志也能给她带来灵感。《桃色假期》就是她看了一本时尚杂志后的灵感。有一天,伊慧在一本时尚杂志上看到了模特吕燕,被她的性感红唇吸引了。她想到了自己非常喜欢的桃花。她觉得,她的性感红唇与盛开的桃花结合在一起,一定会有故事。很快,这幅被她印在名片上的《桃色假期》完成了。画面上,假期中,一个红唇女郎在盛开的桃花丛中微闭着双眼。她非常恬淡,目空一切,似乎在回味着什么,又似乎在憧憬着什么。总之,伊慧将她那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和最美瞬间定格在了那里,停留在了那里,就停留在她那无需再睁开的眼睑上。画面中的她可以一直遐想下去,有无限的故事,可能将来要有无数个故事、无数个情节发生,让观众产生一种画外音的东西。观众会想,她有怎样的故事?她到底在想什么?她到底发生过什么?每个人的答案都会不一样。
  伊慧要的,就是这样一种效果。
  
  商人伊慧
  
  “我不能学梵高,死了才值钱。我从来不期盼成功,但是,如果机会来了,我决不放弃它。发现机会和抓住都要靠一双锐利的眼睛和一颗平和的心。”——伊慧
  
  一见面,我就感觉到伊慧更像一个商人。当北漂的画家们为房租发愁时,她已经在北京拥有了三个艺术工作室,开上了奔驰、路虎和捷豹,她创作的大型城市公共景观雕塑矗立在了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中国的街头,印有其作品的丝巾、茶杯已进入了百姓家中。她电话不断,聊的大多是生意,似乎与创作无关。
  是的,伊慧就是一个商人。
  第一个证据就是她整天都在想方设法把她的画卖出高价。她直言不讳地说:“我不能学梵高,死了才值钱。”为了自己的画值钱,伊慧费尽了功夫。在天津美术学院求学时,她拜访了很多艺术大师,孜孜不倦地去求学,积淀了扎实的基本功。进入自由创作阶段后,在别人谈恋爱、花天酒地的时候,在无数个寂寞的夜晚,她在读书,在练习基本功,在速写,经常一个人与星光孤独地对话,与自己的内心孤独地对话。她说,一个人最难控制自己,凡是有成就的人,都会磨练自己。
  机遇还是青睐有心人的。2005年,在北京的一次艺术博览会上,伊慧把自己的一幅画变成了商品。当时,她展出了自己的《蒹葭系列》的十几幅作品。虽然一幅画只卖到15000元,但是她已经乐晕了。她觉得,有人这么欣赏自己,能掏钱买自己的画,那还不赶紧给人便宜。最高兴的是她还获了奖。在这个几乎囊括了北京全部寻找机会的青年画家的艺术博览会上,她一炮走红,荣获了金奖,被形容为“当年青年油画家阵营杀出的一匹黑马”。紧接着,媒体记者、藏家就成了她家的常客。现在,她的画经常在一些大型拍卖会上被拍出高价。
  “不到30岁,就成了画家,作品还屡屡拍出高价?”面对记者的疑问,伊慧笑着说,“可能是我从商业角度比别人考虑得更多,进入市场经济更早,更了解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满足市场的需求。”上大学的时候,伊慧就一边学习一边参加社会活动,并开始做一些小生意,还投资一些股票和基金;周末,她还到大的投资公司打工,到房地产公司当出纳。正是这些经历,使她一出校门就成立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文化公司、设计公司,开始在市场中打拼。正是这些打拼,让她更加成熟,作品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价格也越来越高。
  其实,对于伊慧,卖画的收入只是小儿科,给她带来大收入的是大型公共景观雕塑,贵的作品价值可上千万元。到目前为止,她的作品矗立在国内外城市街头已有上百件。国防大学收藏的《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伊慧对部队题材的作品很感兴趣,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她的作品就入选了第七十五届全军美展,在军博展出,一时在学校引起轰动。后来,她的作品陆续出现在上海、苏州、天津的街头。
  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更加有时代感,满足市场的需求,伊慧选择了出国学习。她认为,只有具备了国际一线的眼光,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找到市场。2005至2006年,她在法国考察和学习。在那段时间里,她像一只蜜蜂一样,在法国及欧洲的一些国家游走,参观博物馆,拜访艺术大师。法国、德国的公共景观雕塑可谓三步一景,用相机随便拍一个镜头,就会有城市雕塑。回国后,她将学习的灵感陆续运用到了她的作品里,并决心为中国的城市景观艺术做出自己的努力。目前,上海、苏州、无锡、昆山、北京、石家庄、山东都有她的雕塑作品,数量有上百座。这些大大小小的公共景观雕塑,有的是汉白玉的、铸铜的,有的是大理石和不锈钢锻造的,都已成为了当地的城市一景。
  
  作为商人,伊慧正在投入精力做的是艺术衍生品。她介绍说,做这个是受西方国家的启发。像Dior、Gucci、Hermes、Montblanc、BMW、Benz等著名的品牌,每年都会请艺术家为他们创作一些艺术作品。如宝马就请安迪·沃霍在宝马车上做彩绘,然后进行展示和拍卖。受此启发,伊慧觉得自己的画风很灿烂,青春气息很浓,把它做成艺术衍生品,如靠包、鼠标垫、杯子、咖啡具、茶壶、台布、窗帘、地毯、挂毯,一定会有市场。因为,画是很贵的,画家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她一生当中可能也存不下一两百幅精品,但是要自己的作品衍生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就会满足更多粉丝的需求。目前,她已把自己的油画作品授权给相关厂家,与他们合作进行了丝巾、丝网版画的开发,限量生产,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职业规划师伊慧
  
  “人不能稀里糊涂地活着,要用脑子活着,要有自己的目标,并坚定地走下去!” ——伊慧
  
  毕业后短短六年,她就成为了圈内的热门人物,画频频被藏家收藏,也有了自己的“粉丝”,并且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成了80后画家的代言人,经济上也收获颇丰。与许许多多连房租都交不起的喜欢艺术的北漂青年相比,伊慧无疑是成功的。
  “是什么让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成功?”面对记者的疑问,伊慧的答案非常非常“官方”:“是因为我有意识地做了五年规划,并且做得很成功。”“个人也有五年规划?”面对记者的疑问,伊慧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五年的职业规划。并且,我下一个五年规划马上就要出来了。”
  “性格决定命运。我是那种一旦做出什么决定,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实际上,高中的时候,伊慧一直都是主修工业造型设计。1999年,伊慧的第一次高考失利,全家人非常着急,但伊慧意志非常坚定,把自己的职业理想就瞄准了当艺术家。于是,她破釜沉舟,断绝了与外界的所有联系,不断鼓励自己一定要成功,还劝父母别着急。第二年,伊慧终于如愿考上了天津美术学院,师从天津美术学院著名的表现主义风格画家邓国源教授,并改修油画。
  理想之路并不平坦。同学中,不乏油画技术相当成熟的人。但在她们面前,油画基础比较薄弱的伊慧并不自卑,她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两年基础追赶计划。别人去唱歌、跳舞、看电影的时候,伊慧把自己禁闭在教室里,有时候,偌大的一间教室,只剩下她一个人。慢慢的,她完成了基础追赶计划,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要说伊慧与一些同学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她一直在规划自己,用脑子在活着。2005年的时候,她做了自己毕业后的第一个规划,目标就是让自己的画卖出钱来,并要拥有自己的文化公司。在她的努力下,目标很快就实现了。现在,她的画屡屡卖出高价,被收藏家收藏,有了自己的文化公司,并在北京建立了三个工作室,成了艺术青年成功的典范,电视台、报刊和电台经常来报道她,采访她的报道稿她都积累了两三个书柜。几年后,一些同学来北京看她,不敢相信昔日的伊慧竟是这样一个“能折腾的人”!
  现在,伊慧又确定了她的下一个五年规划,那就是:在作品的学术风格和定位上,要形成一种“伊慧符号”,要让人不看签名就知道是伊慧的作品;在商业运作上,自己的设计公司能够健康稳步地运作起来,有更多更好的艺术衍生品;在推广上,要能在国际平台画坛上,成为代表中国东方神韵的女画家;在公益事业上,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具体说来,在未来的五年间,她要把自己的画展推向欧美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并做几件能够流芳百世的城市公共景观雕塑作品。这次世博会中,她就从50位具有全国城雕委颁发的资质证书的艺术家中脱颖而出,其孺子牛、律动系列、最后的冲刺等几件公共景观雕塑被选中,并在中国馆里展出,她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作为一个女人、一位画家,她有意识地、坚毅地规划着自己,也不断地给自己压力。2011年1月1日,她要在北京一个知名画廊做一场油画新作展;三年之内,要在国内外不断举办一系列油画精品展;五年之内,要在中国美术馆做一场大型的个人艺术展。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事实上,实施比规划更难。伊慧认为,做事先做人。自己之所以取得一点成绩,是因为朋友们帮忙;而朋友们之所以帮忙,是因为自己不自私,注重人脉和人气。有朋友夸她画好,她就送人一幅。这样的事情多了,朋友也就多了。在伊慧有困难的时候,朋友就会加倍地帮助她。她认为,一些年轻画家不懂这些,既自私又自我,不懂得怎么去维系自己的朋友,这在中国是很难发展的。伊慧很反对AA制,跟朋友出去吃饭,她抢着买单。伊慧坦言,自己的习惯与父亲的影响有关。她父亲多次给她题字 “舍得”,家里很多地方都挂着“舍而求其得”“先舍后得”。伊慧感叹道:“这些80后、90后很不以为然的东西,是我非常推崇的,也是我走向成功的很重要的一点。不是说你专业素养很高,学历有多高就会成功。而是要有感恩的心,要知恩图报,别人才会帮你,社会才会回馈你,你才有可能成功。”
  仅有规划、感恩是不够的,勤奋也是伊慧职业成功的秘诀之一。每年世界各地艺术博览会,她能参加的一定去参加,为的是更好地学习;在媒体推广上,她并不回避,平均每年接受200多家不同的杂志、报纸、网络、电视的宣传和采访,为的是把自己好的观点、思路、想法和精神传达出去,与别人分享。
  现在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总是抱怨自己的爱好没有与事业结合起来。“你怎么样把自己的爱好和事业结合起来?”对于记者的疑问,伊慧给出了答案。一是早立志。选择一个专业后,要反复地问自己,到底是真执着还是假执着,是真爱好还是假爱好?既然选择了,就要明确树立理想。现在每年高考时,一些家长认为,文化课成绩不行,再去考艺术院校,这完全是错误的。凡是艺术家无一不是天才。天才艺术家文化课也一定是相当好的。二是要坚定走下去。有很多年轻人工作了十年之后,才辞职转到自己喜欢的那个行业。她认为,这十年当中,你已经晚了,你已经比别人慢了无数个半拍。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坚持到底。如果思路总是在变,样样都不精,反而耽误了很多时间。其实,在选择职业的任何一个领域,只要在专业里做到最好,就是成功的。
  伊慧不仅规划自己,还帮别人规划。2008年年初,伊慧开起了一个不足300平米的小画廊,一是为建一个与艺术家们聚会和聊天的地方;二是为一些青年艺术家提供一个能够展示其作品的场所,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因为她觉得,有很多画家的画确实很好,但是没有财力到一些大的画廊去露面。在两年的时间里,她的画廊为200多位年轻画家免费提供场地,并帮助他们策划个展或联展,还代理他们的作品。在与伊慧的交流中,许多年轻艺术家非常受启发,自己的作品也慢慢打开了市场。他们非常感激伊慧,很快与她成了好朋友。
  
  时尚伊人伊慧
  
  “人生的漫漫旅途中,如果拥有了唯美主义绘画世界这座风光无限的花园,困顿中会得到纾解,成功后会得到鼓励,悲伤时会有抚慰,孤独时会有陪伴......无论我们的社会地位是什么,在精神世界里我们是贵族。” ——伊慧
  
   什么艺术家、商人、职业规划师,伊慧说,实际上,自己只是个小女人。
  伊慧是AB型血型,属双重性格,思维是跳跃性的,易极喜和极怒。她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一部电影,看到动情的地方会大哭一场。有时又特别喜欢热闹,非到人多的地方玩,玩得比谁都疯。
  伊慧还有恋物癖。超出了一般女孩子的恋物情结。她喜欢戴天然矿石做成的首饰,就从世界各地找,从各个角落找来稀奇古怪的东西。她觉得天然的东西集天地之精华而生,有一种灵性。北京潘家园古玩城、天雅、新街口、小营珠宝城,都是她常去的地方。因为经常玩这些东西,她现在能够分辨600多种天然矿石的种类,并知道它们的产地、历史、产量、价格等等,成了一个“矿石通”。她的艺术创作有很多颜色也是产自天然矿石、水晶和翡翠。
  伊慧生活中的浪漫一点不比她画中的浪漫逊色。在不工作的时候,她会一个人开着车去自己喜欢的咖啡馆,点自己最喜欢的咖啡,慢慢地品。一个人在那里坐着,看看杂志,上上网,一泡就是一下午。
  因为喜爱旅游和摄影,伊慧经常找理由给自己放假。她一直迷恋印度文化,想去印度考察,后来一个人报了旅行社。在恒河的边上,她走丢了,差点回不来。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她旅游的热情。有时候,她一出去就是两三个月,尽找生冷的地方去。
  伊慧还是一个工匠兼收藏家。家里的家具很多都是她自己设计的。有时候,为了一个好的家具设计,她会到处跑,去拜访很多工艺美术大师,问细节怎么做。在她家里坐着,感觉到自己仿佛进了一个收藏着很多珍品的艺术博物馆。她有四大收藏:红木家具、珠宝玉器、古玩和现代艺术品。每当淘到宝贝时,她都特别兴奋,禁不住找朋友一起来欣赏。
  生活中的伊慧喜欢养花、养鱼、养乌龟。当别人感叹杯子中只有半杯水时,她总是庆幸至少还有半杯水,她欣赏“宁为人妒,不为人怜”,总是标榜要做“精神上的贵族”。她认为,有钱人不一定是贵族,贵族一定要有艺术品味,有文化修养,格调很重要。正因为这样,当有个别非常有钱的企业家来买她的画时,也遭到过拒绝。她觉得,你并不是真心喜欢我的画,并不能解读我的作品,仅仅是有钱而已。
  也正因为这样,小小年纪,伊慧就成了慈善家。她每年都参加公益的艺术品拍卖活动,每年捐给慈善机构的画都有10多幅,捐出去的比她卖出去的还多。
  与所有的小女人一样,伊慧也对饮食情有独衷。会为了吃一些美食,即使发胖也在所不惜,下次照样还吃。
  伊慧也有很“爷们”的时候。她是个车迷,收藏的有宝马、奔驰、捷豹、路虎等,大多是越野车,家中的车模也有几十个。车买回来后,无论多贵,她都要改装,经常在里面加上一些稀奇古怪的内饰和造型。
  “我不刻意玩时尚,但一不小心就时尚了,那没办法……” 伊慧这样评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