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七月起,文化领域就掀起了一场“反三俗”运动,反对“庸俗、低俗、媚俗”,目的是为老百姓营造一个优质高雅的文化环境。这场运动浩浩荡荡、势头强劲,各家媒体纷纷响应,“反”声此起彼伏。与媒体的热情相对应,网民却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开始了“反‘反三俗’”。而这两个声音集中的争论点便是:郭德纲。作为“反三俗”的标靶和网民力挺的对象,在这一场纷争中,郭德纲就像是一个完美的主角,高调互动,高调对抗,然后高调地继续站在他的舞台上。
郭德纲被列为三俗,已不是第一次。早在2006年2月,一群相声界的表演艺术家们,针对郭德纲面向大众面向百姓的相声,提出反对“庸俗、低俗、媚俗”。后反被郭德纲借此创作了相声段子——《我要反三俗》。而在今年7月,由一个“打人事件”牵出来一系列新闻和言论,郭德纲没能继续站到正义的一方,却不巧地正好撞到了国家提出要反对“庸俗、低俗、媚俗”的枪口上。
打人事件本身并无法判断孰是孰非,双方各执一词,未亲眼所见的笔者无法为此杜撰什么情节。而此事的源头是郭先占了公共绿地,其事件后的所谓道歉也着实令某些人肝颤。他以幽默而讽刺的相声闻名。以口头刁钻好斗著称,在公开的“道歉”和博客的言论中充分发挥所长,将对手骂了个“体无完肤”,也从此被若干传媒封杀而在京城无容身之地。到了这时,一场骂战愈演愈烈,郭的言论、郭的弟子,到郭的那块绿地,依次登上了媒体头条,郭本人也遭到了央视的不点名批评,关于他的不当言行每日均现报端,大众耳熟能详的都是媒体义愤填膺的评论。
在此间影响较大的评论有新华时评《公众人物面对监督要自重》。媒体与网络评论有《郭德纲,你“多狼性”但不能没人性》、《郭德纲的“避雷针”为何失灵了》、《郭德纲:“德”之不存,“艺”将焉附》等等。如此一来,带给公众的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印象就是,这不过又是一次媒体与明星大腕之间的掐架。
而就在媒体愈演愈烈地对其口诛笔伐。并开始大张旗鼓地“反三俗”之时。郭却不再是众矢之的,因为一旦要封杀郭,便有老百姓要不乐意了。而且自始至终,便无公权部门对其说不,只靠相关媒体“一个人的战争”,那些“各打五十大板”的猜测就会风生水起,甚至是不了了之、没有下文,由此带来一个错觉,原来“反三俗”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如今两月过去,老郭和他的《今夜有戏》还天天开锣,依然故我,我行我“俗”。单看《今夜有戏》,老郭在台上每集必宣扬传统艺术,老郭和嘉宾嬉笑互动中所表演的也多为传统戏曲,不得不让人为之感叹。所谓雅俗共赏,雅与俗之间的界定本并不明显相声、戏曲、二人转皆为传统艺术,如果李玉刚的旦角是高雅的艺术,那么小沈阳的女性化扮演又何谈低俗?艺术的形式本源于民间,形式本身也并不具备高贵与低俗之分,难道贵族享有的便是高雅’百姓乐见的便是低俗?如此不仅剥夺了百姓的文化权,也阻碍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发扬与发展。净化文化环境不能流于形式与表面,更不能一棒子打死,节目形式的大众化、娱乐化并不代表其所表现的内容便是低俗、庸俗或媚俗的。百姓呼吁清新干净的文化环境,同样向往自由开放的文化空间。
不管怎样,郭没有被封杀住。和一个人过不去很容易,但跟大众的眼光过不去便如在打自己父母的嘴巴。当然,我们也绝不希望看到某些媒体中继续频繁出现各种将低俗、庸俗、媚俗当作乐趣,将低俗、庸俗、媚俗当作噱头的做法。
声音:
孔庆东——郭德纲是民族英雄不是反三俗对象
郭德纲是我们国家相声界唯一的,敢于讽刺权贵、敢于讽刺不正之风、敢于反对潜规则的,是一个民族英雄!郭德纲说他徒弟是民族英雄,这话不对!郭德纲自己是民族英雄!
姜昆——遵守道德底线实际上是一个很低的标准,对于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来说,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从艺人走向演员,再由演员走向艺术家,我们一路走来,不能光从技艺上提高,更是认识的提升,包括对文化艺术本身的认识,以及对文艺工作者在社会上应该承担怎样责任的认识。如果在路上,看到有人在往相反的方向走,我们必须大声疾呼,把他们叫回来。否则,长此以往,他们一定会遭到观众的抛弃和社会的淘汰。
罗志渊——将“反三俗”进行到底
郭德纲确实俗,草根意识与江湖气都让他显得低俗,而在草根中爬滚后终得众多媒体追捧,发家住上别墅,于是个人膨胀。其主演的电影《三笑》,不仅意淫唐伯虎,而且意淫秋香,这是对文化的亵渎,显得非常恶俗!但是,是谁把郭德纲这个“三俗典型代表”捧起来的?是媒体!所以,媒体应该反省。
新京报
新京报——郭德纲“德”之不存“艺”将焉附
所谓“学为人师,行为师范”,作为德云社班主,郭德纲对徒弟的这种过分“护犊子”行为,其实是害人害己。至于郭德纲事后一连串公开的、挑衅性的言行,更有损于他的公众人物形象,暴露了他与“德艺双罄”这四个字的差距,尽管“德云社”打头的字就是“德”,郭德纲也是“德”字辈的。但“德”之不存,“艺”将焉附?还望郭德纲静思之、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