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拟清退研究生中包括奥运冠军杨威、高岐一事受到广泛关注。包括众多奥运冠军在内的优秀运动员进入各大高校求学,曾一度被视为是运动员退役后职业转型的最佳出路。然而,近年来屡屡出现的“冠军学生”无法正常上课,无法按时毕业甚至是被提前退学的尴尬,却不得不让我们去重新审视运动员的“上学热”。
冠军导师选择沉默
在现行体制下,尽管大多数运动员从小就脱离了正常的文化课学习,但专业运动员学历不断升高却是趋势。资料显示,1984:年至今,奥运冠军中专科、本科以上学历者约占81.95%,硕士以上学历者约占28%。
2006年4月,世界体操冠军杨威在成为华中科太研究生后曾表示:“读研和训练都是不断学习吸收新东西的过程。我希望能深造下去,相信自己能把两方面的事情都做好。”杨威来到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时,曾许下承诺,力争北京奥运冲金的同时,完成学业,成为一名合格硕士。
2008年,当杨威和他的同伴们站在北京奥运会体操男子团体比赛的最高领奖台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完了整场比赛的栾丽霞,谈起这位冠军学焦丝毫不吝惜溢美之辞:“杨威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
据武汉当地媒体报道,由于备战奥运会,杨威学习时间有限,他与导师栾丽霞之间,主要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联系。为此,栾丽霞制订了特殊的培养模式,把学习所需课件、资料寄过去,杨威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就与她联系。
“他学习很认真,也很想学习。”栾丽霞说,入学后,杨威每天坚持学习英语,一周学三次,现在他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用英语交流已没有什么障碍。
2010年8月30日,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在网上公布,将对“超学时”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按规定,硕士生学习年限最长不应超过4年,博士生最长不超过8年。学生如对退学有异议,可提出申诉。
而在华中科技大学拟清退的307名“超学时”研究生名单中,除出现该校管理学院党总支周姓副书记的名字外,奥运冠军杨威、高峻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近日,记者在联系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栾丽霞教授时,作为高峻、杨威的导师,她对两位奥运冠军的学业情况选择了沉默。
各方不一致的说法
不止华中科大,其他湖北省内高校都会清退超年限学生。据《长江日报》9月7日报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8年曾按规定一次性清退9名“超学时”博士生。
按照华中科大相关负责人的说法,清退超学时研究生并不是个“新鲜的做法”,近年来校方每年都会依规清退各类不合规范的研究生,而且这种做法在国内其他院校也属平常之事。
“只不过这次(名单)被挂到了网上,人数众多,还有两名奥运冠军。可能问题恰巧出在这里。”华中科大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应该不会清退,毕竟还留了后路。”
9月8日,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对媒体公布了相关事件的“四步走”,而这也正是上述人士所说的“后路”:第一步,告知学生及相关导师与院系并核实信息,听取意见;第二步,依规将拟清理退学的研究生名单报主管校领导或校长办公会审批;第三步,向学生送达学校决定;第四步,学生有异议可以申诉,学校接受申诉并调查、决定。
华中科大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此次公布的拟清退研究生名单,只是从数据库里把“超学时”部分的学生筛选出来,希望他们看到名单后尽快与院系和导师联系,督促学生及时注册。
目前正在北京养胎待产的高峻,先是表示自己已经修完了全部学分,并完成了论文设计。由于预产期在10月,答辩将在稍晚一些时候进行。接着,在接受武汉当地媒体采访时,高峻又表示:“我毕业了,这事应该跟我没有什么关系。其实我也搞不清楚,我的名字会被学校登出来,毕竟我已经拿到了毕业证,可以说已经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
杨威的情况则给外界更大的想象空间: “我的学分早已修完了,毕业论文也交到学校了,下一步就是参加lO月份的答辩,如果一切顺利,很快就能毕业。”
有消息称,杨威将于最近人读北体大读研,北体大也予以证实。这就意味着,尚未在华中科大拿到毕业证完成学业的杨威只能以“转学”的方式进入北体太。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明确规定,硕士生学习年限为2到3年,最长不超过4年。资料显示,高峻和杨威分别为该校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5级和2006级硕士生,分别超时2年和1年。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两位奥运冠军均称自己巳修完了全部学分。记者注意到,按照规定,研究生所修学分被承认的前提必须是及时完成了注册。
在该校公共管理学院网站上看到,高峻、杨威曾先后4次出现在“未注册研究生名单”中,学院督促其及时注册。“5年4次未注册,他们就算修了1万分,按规定也是不被承认的。”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一名研究生说。
这就意味着,名义上2005年入学、编号分别为2005614070066、2005614070109的高峻和杨威,截至今年学习年限已经超过了该校规定的最高学习年限,且5年4次未注册,当予以退学,且不享有“四步走”的权利。
校方对记者三缄其口
“清退事件”最初公布时,华中科技大学校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清退工作会依规进行、一视同仁。随着清退研究生事件的发展,华中科技大学似乎已经到了骑虎难下的地步,记者在华中科技大学采访时,研究生院工作人员对此事都三缄其口。
面对采访,记者未曾开口,华中科大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处处长李震彪便称知道记者来意,并笑言此事他已不能表态,已全部转交学校宣传部,统一由宣传部对外表态。
面对媒体对清退事件的采访,该校宣传部负责外宣的一位王姓工作人员却称学校已经不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这已经严重干扰了我们的工作。”
“在清退这件事上,学校是进退维谷,进了一个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套。”内部人士说。
“能让奥运冠军来读书不容易,大家都有难言之隐。”一所体育院校的教师告诉记者。
近些年来,包括众多奥运冠军在内的优秀运动员进入各大高校求学,曾一度被视为是运动员退役后职业转型的最佳出路。
然而,近年来屡屡出现的“冠军学生”无法正常上课、无法按时毕业甚至是被提前退学的尴尬,却不得不让我们去重新审视运动员的“上学热”。
运动员就业亟须多元化
实际上,运动员特别是优秀运动员的“上学热”,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密不可分。
早在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部门便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提出“鼓励运动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并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
《意见》中还专门指出“获得全国体育比赛前三名、亚洲体育比赛前六名、世界体育比赛前八名和获得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他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的运动员,可以免试进人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学习”,此后又将保送范围扩大到了现役运动员。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3000名以上的运动员退役。建国以来,我国累计退役运动员已超过30万。《全国体育人事工作调研报告》表明,在湖南等8个省区,处于待业的退役运动员占全部在队运动员人数的28.9%,占运动员编制总数的24.2%。如何在退役后尽快适应社会,如何进行职业人生规划,这是每个运动员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正因如此,优秀运动员特别是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求学”,已逐渐成为中国体育界的一种“时尚”。
对于此次“清退”事件所引发的种种争论,不少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认为,奥运冠军上大学之所以如此引人关注,其深层次原因还是国内运动员特别是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选择面较窄,使得外界产生了有限的教育资源被“低标准”利用的争议。
虽然有关部门已将进入高校学习明确作为安置退役运动员的渠道,但运动员“求学”促就业的效果究竟如何却值得商榷。在运动员特别是优秀运动员的学历近年来不断提升的趋势背后,人们所期待的高校与优秀运动员“赛而优则学”的双赢局面却并未如期出现。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易剑东对冠军上学热的现象早有观察,在他所见的体育明星上大学的案例中,成功者比例难达20%,如邓亚萍实在是其他体育明星难以复制的奇迹。
在易剑东看来。“体育明星和高校之间的这种联姻很像体育明星为企业品牌代言的合作,如果大学不能给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提供任何改进,那么大学对运动员来说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令人怀疑了。如果运动员拿了大学文凭而没有任何知识和能力上的提升,那么我们的整个社会就要反思高校管理体制和运动员管理体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