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是个什么样的人?一提到他,就想起典故“孔融-让梨”,4岁就知道把大个儿的梨子让给别人,客人笑称他为神童。实际上,孔融也是个义士。怎么说呢?在他16岁的时候,为了挽救被朝廷宦官迫害的张俭,他与哥哥孔褒争相牺牲生命。这一事件,使孔融天下闻名。
因为有才,孔融爱显摆。这一点从他写文章以议论为主可以看出来。孔融文章的内容大多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可是,在曹操手下当差,显摆才华的下场基本都不好。
曹操这人比较复杂,既爱才又妒才,既君子又小人,是个矛盾综合体。他知道孔融有才,让孔融到许昌做了将作大臣。孔融上任以来,干得不错。曹操一直都很重视他。
可是,公元197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让孔融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这一年天下不太平,袁术大言不惭地在寿春称帝,曹操很生气,想灭袁术一时又灭不了,一腔怒火无处发泄,便迁怒于太尉杨彪。因为杨彪曾经和袁术联姻,杀不了远的,搞个近的。曹操便诬陷杨彪,说他企图废黜天子,上奏书请求收捕下狱,判杨彪大逆不道之罪。孔融听说了这事儿,朝服都来不及穿,就跑到曹操跟前讲道理。他对曹操说:,“杨公有四代的清明大德,全国人民都钦佩。《周书》上说,父子兄弟,有罪都不能连及,怎么能把袁术的罪归于杨公呢?”
曹操这时正在气头上,你提什么《周书》啊,这才华卖弄得忒不是时候了。可孔融的话偏偏又无懈可击台情合理。
可曹操还是不肯放过杨彪,他让许昌令满宠去审理杨彪的案子。满宠心头有数,说是审理,结果一句也不问上来就打。几天后,满宠告诉曹操,说这杨彪经过拷打,一个字也没说,这个人在海内有名气,如果不把他的罪过搞清楚,就不能服众,就会失去民心,这对您非常不好。曹操没办法,当天就把杨彪放了。
而孔融不知趣,阻止了曹操加害杨彪,他反而有点得意忘形,常常以讽刺、挖苦的方式和曹操唱反调。这倒在其次,否定重大决策更是对当权者的反叛和打击。譬如曹搡颁布了一条禁酒令,说酒会亡国,必须严禁。其实,曹操的本意是为了节约粮食,非要说这也是利国利民之策。可孔融不于了,跳出来高谈阔论,说自古以来,亡国的还有女人,怎么不把女人一起禁了?曹操无言以对。反对一回就算了,可孔融回回都反对,这就让曹操极度恼火,记恨在心。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七月,曹操要发兵南攻荆州刘表。他知道孔融和刘备的关系一向亲密。这家伙平时就一贯唱反调,关键时难保他不会下烂药。于是曹操决定,干掉孔融。
这年,曹操指使素与孔融不合的光禄勋山阳人郗虑搜罗孔融的过错。郗虑很快就搜罗到孔融定罪的证据一一孔融曾经扬肓“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体的“刘”字。这就是谋反的论调。
要说这罪名够大了。可曹操认为,仅此一项罪名还不够猛。于是,郗虑又收集到孔融的两大不孝的言论:一个是不尊重先哲。孔融曾和祢衡互相吹嘘,祢衡赞孔融,说你是“仲尼不死”;孔融则回赞祢衡,说你是“颜回复生”。哥俩脸皮确实够厚的。
另一个不尊孝道,闹饥荒的时候,孔融对别人说, “如果父亲不好,宁肯把东西让给别人吃,让父亲饿死”;对于母亲,孔融认为,母亲和儿子没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双方就毫无关系了。
得,两大罪名,不忠不孝。实际上,一条谋反言论就足以干掉孔融了。为什么曹操偏偏要两项罪名呢?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
其一,汉朝是主张以孝道治理天下的。以不孝为罪名强加于孔融,不仅除了心头之患,而且表明自己遵循孝道。维护汉室。其二,以不孝定孔融的罪,可以充分掩盖谋杀动机。其三,将不孝罪放在谋反罪前面,作为“主罪”,也显示自己的大度,你孔融通敌刘备,也可以不杀你,你也可以去投奔他,我曹操爱才,绝不滥杀人才,但你不孝,就必须处死,属于“挥泪斩”。其四,以言论治罪,也给恃才傲物或者沽名钓誉者一个警示。其五,这两大罪名,可证明孔融人品有问题。肉体杀掉,还消灭你的名誉,让你永世不得翻身,让陈寿写《三国志》也不敢给你立传。这就叫踩死你,还踏上一万脚。
因此,曹操在布告上写道:融违反天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这个布告充分表达出了曹操的愤怒,“犹恨其晚”,杀你还杀晚了。
摘自《历史就这四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