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李婉婷
中源化学绿色进行时
文/本刊记者李婉婷
臭氧层空洞、白色污染、酸雨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事件都是化学工业惹的祸,以致于人们把化学工业当成了污染源,甚至谈“化”色变。
化学工业污染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逐渐倡导环境友好化工、清洁生产工艺等,化学工业的发展正朝着“绿色”努力。
在这股绿色浪潮中,河南中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绿色化学、节能减排”已成了中源化学科技工作的中心。他们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化学工业的发展,科研以环境友好、绿色化学、清洁生产工艺等思路进行研究和开发。
迄今为止,世界上仅有4个古天然碱矿,即美国绿河碱矿、土耳其贝巴扎勒碱矿和位于我国河南省东南部的桐柏县安棚碱矿与吴城碱矿。就规模而言,我国的两个碱矿仅次于美国绿河碱矿,位列第二、第三。
安棚碱矿的碱区面积为10.74平方公里,经过多年不断地探索,已确定天然碱可采储量约8765万吨,远景含量为1.6亿吨,占全国天然碱储量的90%以上。
中源化学公司创建于1998年,主要从事天然碱开采、加工及其碱类产品经营(纯碱Na2CO3和小苏打NaHCO3)。2009年,公司本部纯碱年生产能力已达到110万吨,小苏打年生产能力20万吨,初步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天然碱生产基地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国内最大的天然碱生产企业,主导产品畅销华中、华南等19个省市,并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市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托“中国天然碱之都”的河南中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凭着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具备了傲视群雄的条件。然而一期、二期项目存在的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此时,“节能减排”已经不仅仅是倡导绿色化学的口号,更是关于一个企业未来发展的生命线。为此,公司跳出传统的依赖资源开采销售的发展方式,转而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拉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经济效益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汲取了一、二期项目建设时的经验和教训,融入发展绿色化工的理念,三期项目引进了14项世界先进技术,更加注重节能和环保。通过技术改造,独创了一步法生产工艺,实现了对纯碱资源的吃干榨净,初步实现了“绿色化学”必备的废物零排放。
在中源化学,绿色化工的理念已逐渐渗透到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在化学工艺流程方面,公司依托多年试验的基础,开发新工艺,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在生产设备方面,公司于2008年开始对现有生产线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余热利用、采卤站无功补偿、电机变频改造等节能改造工程,使能量系统更加优化,实现节能折合标煤26 025吨;在废物处理方面,利用碱加工装置产生的母液、高盐卤水、液体碱矿卤水等低品位资源加工成高品位小苏打成品,实现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
绿色的理念与绿色的行动,尊重资源与能源的同时,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更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中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化工”倡导者与实践者。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技创新就像一把利剑,可以使企业所向披靡。而一整套完善的科技研发体系,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关系着企业的未来发展。
2003年,中源化学公司依靠技术优势,成立了技术中心,并于2009年被河南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技术中心主要做天然碱矿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研发、节能减排高新技术的引进使用,为公司的节能改造、技改技措、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公司依靠天然碱矿地面加工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天然碱矿地下开采方面的技术优势,通过10年来的研究开发,目前已取得天然碱矿开发利用方面的50多项科技成果和12项技术专利。其中17项成果获奖,几乎囊括了中国天然碱业的全部专利和技术成果,并在纯碱行业里得到推广,主要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公司副总经理齐铁新说:“通过技术改造,咱们拥有了十几项专利技术,尤其是引进了美国的制碱工艺,独创了一步法生产工艺,淘汰了落后的工艺,同时引进了循环经济的生产概念,使所有的废弃物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循环经济不但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还能创造新的价值。
对于发展循环经济中源化学公司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实践探索,最大限度地做到了“两降低一提高”,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开发中的成本,走节约型经济之路;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开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走生态经济之路;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废料的永续利用,走循环经济之路。
在具体实践中,加强技术创新,实现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是淘汰落后生产方式,实现产业发展跨越升级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
公司的热液溶采技术使天然碱矿石的回采率由25%提高到35%;湿分解碳化工艺使资源利用率由74%提高到92%……通过一系列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企业在纯碱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科技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悄然改变着这个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方式。
一期200kt/a低盐重质纯碱扩建项目主要采用倍半碱工艺,不需要石灰苛化和碳化,避免了苛化泥污染环境的问题,也不需要单设湿分解塔,只通过一套具有湿分解功能的三效四体蒸发结晶器,同步完成高NaHCO3的部分分解、碱卤的蒸发浓缩和倍半碱结晶,湿分解后含CO2的二次汽可作为下次蒸发的热源,消除了苛化泥的污染,解决了CO2气体对蒸发效率的影响,使天然碱得以大规模开发,该技术获得了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化工部设计金奖。
2008年公司先后实施完成的一期、二期纯碱回水热能再利用改造项目,每小时可以节省热能550万千卡,每天折合节约煤量为40.12吨,每吨煤按420元计,每天平均可节省煤成本费用为16850.4元。
二期、三期装置成功应用的湿分解工艺,为国内首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该工艺的关键是将卤水中的NaHCO3采用湿分解工艺进行预处理,然后进行四效错流蒸发,于Ⅱ效蒸发结晶器中制得一水碱结晶,经分离煅烧制得重质纯碱。该技术相比一期减少了一道水合工序,缩短生产环节的同时又节约了能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由此获得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实现产业链循环也是中源化学节能减排的有效法宝。受经济危机影响,主要支柱产品的市场销量有所下滑,中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不畏艰难,在困境中积极探索循环经济之路,组织科研力量,重点加大对小苏打精品的加工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生产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各种型号小苏打产品,并迅速占领了市场,为企业带来效益。而生产小苏打的主要原料来自加工支柱产品产生的含碱废液和二氧化碳废气,年可综合利用含碱废液480万立方,综合利用二氧化碳废气11万吨,实现了较好的环境效益。通过对碳化塔、碱液脱色、精密过滤、CO2气洁净、小苏打干燥等方面进行的技术改造,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而且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不和谐的矛盾。
从“变废为宝”到“清洁生产”,资源利用“一体化”,使企业实现循环经济。技术负责人称:“小苏打对企业效益起到很大作用,我们对开发下游产品也增强了信心。”
在小苏打成品成功推出的同时,可降解塑料这些下游产品的开发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齐铁新说:“我们目前正着力于把资源型企业变成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开发下游产品并形成自己的品牌,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
在谈到中源化学未来节能减排的目标时,科研负责人更是如数家珍:利用膜蒸馏技术浓缩天然碱卤和碳化母液研发项目,研发成功并能应用于生产后,可对天然碱行业发展造成重要影响,综合能耗降低20%;工艺数字模型研发和应用项目,运用可视化建模工具,自动生成专家系统诊断规则库,相关诊断知识可实现自动获取;冷凝水闭式回收技术的应用,实现年节标煤14 000吨;煤粉炉等离子无油点火技术的应用,实现年节柴油1 800吨;透平机功热电联产技术的应用,节电4180Kwh/h;在线流体纠偏方法的应用于冷却水系统,能够节电22%……一系列节能研发项目与技术引进项目正在这个企业有条不紊地进行。
桐柏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大自然的格外恩惠,而特色鲜明的盘古文化、佛教和道教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淮河文化更积淀出这方水土的厚重底蕴。也许正是这份自然恩惠与文化信仰的力量默默滋养着桐柏人的心灵,造就了他们自信友好追求天地和谐的人文精神。
公司自成立以来,依据科技创新和研究开发,成功地实现了大规模开发天然碱、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并带动地域经济的发展。公司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建立起适应国际竞争的现代企业制度。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日渐突显,为此公司董事会制定了“引进吸收天然碱先进技术,加大天然碱科研开发力度,培养人才”的战略部署。
近几年以来,企业大势招揽人才,以求在未来能够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一批又一批青年科技人才被招致旗下,用热情与青春为企业书写着绿色发展之路。
谈到企业的人才观时,公司副总经理齐铁新讲得更多的是道家的辩证哲学和南阳的四大圣贤。“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他笑着说:“我们从未给科研人员强制量化过科研指标任务,大胆放手给这批年轻人,技术的突破与创新自然会源源不断。”这种观点正和老子的在“无为”中实现“有为”如出一辙。这份信任与支持就是中源化学人才管理模式的核心,而这个团队所凝聚的团结向上的力量使这个企业朝气蓬勃,充满力量。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中源人不忘先贤之志,吸纳了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继承和发扬家乡优秀的人文精神继往开来,在打造和谐的百年企业之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