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锦文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一定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发展中总会遇到产业集群衰退、集群创新力下降以及抵御外部风险能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一般加工工业、原材料工业、资源开采业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就更为强烈。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和资源大省,肩负着为东部提供工业原材料、安排劳动力就业和产业升级的重任。但是由于河南省产业集群的技术层次低,创新力低,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缺乏长期协作意识。深入分析河南省产业现状后,认为必须针对河南省产业集群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策略,才能够实现当前 “调结构,保增长”的目的。本文针对河南省产业集群的现状和特点,提出构建和优化河南省产业集群供应链的策略:构建跨区域的产业供应链体系,规划重点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战略,确立与核心企业紧密协作的供应链伙伴关系。
河南省产业集群化优势明显,部分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发展潜力较大,全省现有年工业总产值1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群有388个。河南省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经济聚集度,且分布集中,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和产品的形成。河南省地处华夏腹地和全国行政区划的中心位置,具有重要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其次河南省矿产资源储备丰富,是一个资源大省;最后,作为人口第一大省,劳动力总量富足,可为企业带来大量的劳动力资源。
总体来讲,河南省产业集群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竞争优势,也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竞争力。
河南省产业集群无论从数量与规模方面与先进省份相比都明显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产业集群数量少、规模小。浙江省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数量是519个,而河南省只有388个;浙江产值10亿元以上有149个,而河南省只有106个。
河南省产业集群多以加工工业、原材料工业、资源开采业为主,产业集群的档次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少。河南省统计局2006年调查资料显示:在所调查的388个产业集群中,科技驱动型产业集群只有12个,仅占总体比例的3.1%[1]。
产业集群内专业化协作和分工程度较低,竞争过度和秩序混乱。由于传统产业的工艺简单,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缺乏深层次的分工协作,企业之间处于松散的组织状态。企业间恶性竞争比较严重。松散的产业集群组织和内部的恶性竞争会加剧产业衰退的风险[2]。
河南产业集群缺乏创新机制和创新网络,创新能力弱。缺乏大型核心企业的带动作用,众多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动力不足,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开发、投资和应用主体。
以上分析表明河南省产业集群特征非常符合产业集群的衰退内因:规模小,产业档次低,组织松散,协同度低,创新性差。当面对外部环境发生不利于自身的剧烈变化时,产业集群衰退和夭折的风险非常大。
依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机制,企业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而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即用一项交易代替一系列交易,从而大大降低交易费用[3]。
供应链和产业集群都是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形态。但是在这个连续制度谱系的两端,供应链具有明显的企业组织管理特征,偏向于企业一端;而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市场交易特征,偏向于市场一端。面对全球化市场的竞争压力和集群内企业体制的僵化,产业集群更可能出现衰退的风险。供应链系统是围绕核心企业而建立的更为紧密的组织形式,构建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系统能够提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减缓产业集群衰退的风险。
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工业原材料大省、劳动力资源大省,应该发挥自身优势,首先应当坚持 “走出去”和 “引进来”的策略,逐步使河南省的优秀企业成为全国或国际供应链体系中重要的一员。
坚持 “走出去”的策略,成为国内优势企业供应链或国外跨国企业供应链的成员,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河南省的粮食、棉花、煤炭、化工原料、有色金属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走出去与我国东南沿海的优势企业或跨国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成为优势供应链系统的前端原材料供应商或者零部件供应商。成为强势企业供应链系统的成员,不仅可以从核心企业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也能够促使企业技术进步,适应供应链系统核心企业的技术要求,同时也能够将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坚持 “引进来”的策略,结合河南省优势条件,将供应链中的部分环节从东部沿海地区或国外制造基地引入进来。当河南省轻纺业、食品加工业、一般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部沿海或国外制造基地不具备成本优势时,应该积极将供应链中的制造环节引入进来。河南省交通便利,具有一定的工业制造基础,农业产品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具备接纳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业深加工项目转移的条件。所以,应积极从供应链前端的原材料供应商向供应链的制造商环节角色转变。例如:海马汽车通过购并的形式将海马商务汽车生产基地落户河南;台湾顶新国际集团脱水蔬菜项目落户河南等。一系列产业梯度转移,提升了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层次,也提升了河南省企业在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
地方政府应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不但支持 “引进来”,更要支持 “走出去”。旧的拘泥于本地区范围的产业链和集群,自身由于创新机制动力不足和松散的协作关系,使得本地区产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大,产业升级困难。必须坚持 “走出去”的策略,通过发达地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推动本地区优秀企业的进步和产业升级。
河南省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各个产业的技术特征、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因此没有现成标准的供应链发展模式。河南省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应该从内部和外部整合,提升自身在供应链中地位。河南省优势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更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顺应产业发展规律,不断调整自身在供应链中的角色,增强对供应链的控制力和主导权。为此,必须规划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战略[4]。
河南是农业大省,全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以粮食、棉花、肉类为代表的农业产业供应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在全国处于前列。河南省农业供应链中的优势产业,继续保持对农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例如:双汇肉类加工、思念冷冻食品、白象方便食品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战略目标重点应放在上游原材料控制—食品设计开发—食品制造—终端销售和品牌管理,保证供应链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做出反应,保证食品安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对于鲜活农产品,应该形成以终端销售企业和流通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上游供应商—终端[5]。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应该对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和采购形成控制力,培育主产区,形成规模优势,保证食品安全。
轻纺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河南省棉花和化工资源,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轻纺工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河南省轻纺工业在产业供应链体系中,仍然处于前端供应商、配套商的角色和后端运输辅助服务角色。与东部沿海成衣制造商相比,供应链中的地位和利润较低。当前,在与东部地区服装企业开展的合作中,应积极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引进制造设备,利用成本优势,逐步形成自己的产品和品牌。中期来看,河南省企业应形成配套—设计—制造—销售,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培育在轻纺产业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长期看,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制造部分进一步向其他低成本地区转移。
重化工业属于河南省重要产业,有色金属、化工、煤炭采选、电力等行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不但支持了全省工业的发展,也有力的支持东部省份发展。这些产业属于基础型产业,一般处于供应链的前端位置,产业技术成熟,资本密集,企业规模大。近期应加强与制造企业的协作,形成强强联合的企业联盟,降低市场风险。从中远期看,应积极迎接东部制造企业的产业转移,提升河南省的产业层次和规模。
低度加工型工业属于制造业中传统型、技术含量较低的部门。例如河南省的冶金建材加工业、普通机电产品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既有大型的国有企业也有小型的配套厂商。由于传统产业的工艺简单,缺乏核心企业,企业之间处于松散的组织状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供应链条。为了实现完整的供应链系统,应主要依靠产业内部的核心企业,围绕这些核心企业建立供应链系统。近期看,核心企业应尽快与供应链前端的中小企业建立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协作关系,加强合作,形成供应链合作伙伴。提供配套的中小企业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核心能力,尽快寻找适合自己的下游厂商,使自己成为供应链系统成员。中长期看,河南省传统加工工业的核心企业应该积极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从单纯的制造部门向供应链的新产品设计开发—制造—终端销售品牌管理上下功夫。这样既可以带动前端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也能够巩固和提升自身在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促进了河南省产业的升级改造。
高度加工型工业的特征是技术创新成果在工业中得以大量的应用,并对传统产业加以改造,属于技术要求高且附加值高的产业。河南省的装备制造业中,大型农机、大型水泥设备、大型煤矿机械、输变电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等;高技术产业中,超硬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这些产业是河南省产业序列中的主导产业,担负着产业升级的重任。这些高度加工型产业是河南省在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的优势产业,一定要加以保护和扶持,近期要立足本省,远期整合全国甚至国际资源,建立完善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系统。重点扶持一批产业内的大型核心企业,形成基于供应链系统的产业集群。对于河南省相对弱势的高度加工型产业,近期要从供应链的前端供应配套商和制造环节做起,在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带动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根据产业特性和发达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逐步进入产品的设计开发环节,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
针对河南省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无序与不规范的商业行为导致产业体系内供需合作双方偏重于短期合作利益,而对于长期合作利益重视不够,企业之间处于松散的组织关系。要建立产业集群的供应链体系,首先要建立供应链的伙伴关系,其次核心企业要维系与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伙伴关系,形成协调一致的供应链系统,发挥供应链的协同作用。
根据我国产业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关系,供应商选择的准则主要集中在质量、价格、交货、服务等四个方面,此外还应包括供应商产品开发与生产、供应商外部环境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由于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在实际选择供应商时,应根据具体情况,从中选择若干标准。
河南省产业集群中以一般加工工业、原材料工业、资源开采业为主,那么在供应链中的角色主要是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这些行业内的企业应该按照供应链中前端供应商的选择标准,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提升产品的质量、价格和交货能力,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服务、产品开发与生产能力。加强与供应链下游或核心企业的长期合作,能够成为合格的供应商,实现上文所提到的 “走出去”策略。
本文将供应链管理理论与产业集群理论相结合,来解决产业集群的衰退和风险问题。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可以减轻我国产业集群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增强我国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构建产业供应链体系是一个大型工程,仅凭本文所提出的策略,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中,更需要政府的规划和指导,支持优势企业构建产业集群的供应链体系;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产业特点,形成适合企业自身的供应链发展战略。
[1]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Z].郑州:河南省统计局,2006.
[2] 罗士喜.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不足及对策[J].中州学刊,2007,11(6):68-70.
[3] 方名月.产业集群: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状态[J].北方经济,2006(2):18.
[4] 王之泰.中国供应链观察[J].中国流通经济,2005(10):8.
[5] 冷志杰.基于农产品供应链集成机制的大豆供应链集成对策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48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