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军”之梦

2010-12-29 00:00:00
瞭望东方周刊 2010年31期


  中国自古是农耕民族,在飞行和航海上都不具有优势,甚至很少用骑兵进攻
  
  一直被外媒猜测的中国空军战略,在最近两年分外明晰起来。自去年建军节以来,空军负责人多次强调了“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战略思想。
  这意味着,自50年代确立的国土防空型原则开始改变。用空军指挥学院军事理论研究所战略研究室研究员郭金锁大校的话说,空军的本性就是进攻,“攻防兼备代表着一种回归”,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早在《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中国就对国防策略进行了调整:在重申“防御性”原则的同时,又指出这种防御是“积极防御”。白皮书还明确提出:海军要“逐步增大近海防御的战略纵深。空军加快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提高空中打击、防空反导、预警侦察和战略投送能力”。
  国防部官员当时解读说,“积极防御”在本质上仍然是防御性的,但是在具体战役、战术问题上又是积极、灵活、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坐以待毙,这种积极性没有改变军事战略的防御性本质。具体而言,不仅仅要开展内线作战,同时要积极进行外线作战。
  在去年60年国庆阅兵中,专业人员已经可以开始察觉中国空军的转型态势:传统功能单一的歼击机、强击机被多功能、多用途的三代战机代替,这不仅体现科技水平的发展,也适应了进攻战术的需要。
  在“攻防兼备”的要求下,预警机、空中加油机等特种飞机能够让中国空军摆脱地面指挥和引导的局限。
  对于拥有广袤国土和广阔海疆的中国来说,显然应该拥有一支具备远程作战能力的空军。“特别在国家利益全球化的情况下,对空军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空军指挥学院战略教研室主任王明志大校如是说。
  
  从“人民战争”到“前线战机”
  
  在建军第61年时,不能不回顾中国空军在初创期得到的一系列辉煌战果。从抗美援朝到国土防空作战,从“米格走廊”到首创地空导弹击落战机,年轻的人民空军看起来达到了可与老牌军事强国对抗的实力。
  在大规模战争背景下产生的中国空军实战性强,应急色彩厚,为打而建、边打边建、建打并重,逐渐走上了国土防空型空军的道路。
  这种中国特色的空军发展道路正是当时整个中国战略思想的反映:由于存在技术差距,以及长期革命战争总结的经验,人民战争仍成为中国国防的主要选择。
  人民战争的基本策略是通过放弃部分国土获得战略、战术上的主动权,依靠正规战和游击战的消耗逐步抵消敌方的军事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实力有限的空军更应该服从整体战略。
  这样,当中国决定用巨额外汇从苏联购买作战飞机时,歼击机成为首选。事实上,在苏联空军体系内,存在着前线战机和多功能战机两个系列。其代表就是米格系列和苏系列,亦有人称之为轻型战机和重型战机。
  以米格系列为代表的前线战机航程短、火力弱,但是简单而廉价,适合大规模生产和迅速装备部队。在实际战争中,它更适合守卫已方前线和后方,而不是掩护轰炸机去进行进攻。在朝鲜战争前后,中国拥有超过2000架类似战机,数量位居世界前5名。但体现进攻战术的轰炸机只引进了十余架,飞机的作用还是防御。
  防御型战略在空军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地空导弹部队的快速发展。在国土防空作战中,最值得称道的战果大多来自地空导弹和高炮部队,并创立了多项世界纪录。 到后来,面对具有强大空中优势的敌人,中国干脆将进攻的希望寄托在导弹发展上。一则报道曾说,这一发展模式是由刚刚故去的钱学森提出的:避免与美国在飞机上进行攀比,而是靠导弹威慑敌人。
  事实上,由于大型飞机制造能力的滞后,中国的战略轰炸机一直处于公众的视野之外。今天40岁以上的人如果回忆起来可以发现,中国空军留在他们记忆中的乃是歼6、歼7、歼8这一系列二代战机。
  而到底是大型飞机制造能力滞后耽误了轰炸机发展,还是轰炸机处于从属地位影响了大型飞机的研发,也是一个鸡与蛋之间纠缠不清的话题。
  据称早在1965年5月就得到当时总参谋长罗瑞卿批准的歼8曾打算设计为“重型战机”,并以机载雷达摆脱地面引导的限制。但是由于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条件的恶化,中国的国产战机与世界先进水平越落越远。
  70年代起,在几次东南沿海以及南部边疆的作战中,空军的身影却变得模糊,也没有涌现战斗英雄。就在这时,世界空军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火力达到一个极限,军事强国不再追求“更快、更高”,而是转向精确打击。而歼击机最大的优势仍是高速。
  
  海外利益不是贬义词
  
  从1949年空军建军后,大规模的国土防御作战终究没有发生。到70年代,一些国境以外的战斗却显示了中国空军和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
  先是拥有先进苏制防空武器的越南,无法有效制约美军的地毯式轰炸。随后在中东战争中,使用米格战机的叙利亚空军在贝卡谷地面对美式先进战机武装的以色列空军时,几乎全军覆没。
  “越南人本来不想谈判,但是美国用一周的持续轰炸让他们回到了谈判桌上。”空军指挥学院训练部副部长王明亮告诉本刊记者,
  至90年代,几次大规模局部战争则显示空军已经可以独立决定战争的成败。特别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不投入地面部队就赢得了战争,这彻底完成了人类“由陆而海,由海而空”的战略转变。
  1992年6月,中国从俄罗斯引进了三代战机。12架苏27战机从俄罗斯的后贝加尔军区吉达机场起飞,经蒙古飞抵芜湖。其行程已足能说明这种多用途战机的能力。它比当时最先进的米格系列战机米格29贵一倍。
  从后来曝光的照片可以发现,这些引进的苏27较俄罗斯原型机,油箱更大并悬挂了更多的空地武器。
  虽然从照片无法了解其操控系统,但应该说,这已是中国空军第一批具备远程进攻能力的战机了。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工业陷入困境,也给了中国引进、发展先进战机的机会。 根据军方人士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空军开始加速推进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和训练改革,开始向攻防兼备全面转型。
  据王明志透露,在2001年中国空军已派出军机前往阿富汗运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并接回当地的中方人员。“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的战略空间也在不断拓展,我们现在市场和原料都在外面,就需要有军事力量来保卫海外利益。”
  “过去我们讳言海外利益,认为海外利益是帝国主义的特征。事实上,中国军队出现在中国以外的一些地区,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获得的权利。”王明亮说。
  从目前情况看,对中国空军的现实要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国土安全和领海利益。这包括能够向有争议地区投送力量,确保重要海域的安全。它要求空军具有远程续航能力、海上情报搜集以及战略进攻能力。
  其次,30年持续经济增长使中国对海外能源和国际市场的依赖性日益增加,这要求空军能够保证海外通道的畅通。在这样的任务中,空军必须拥有一定的超远程作战能力和战略投送能力。
  
  真正飞上天空
  
  对于中国空军实力的判断目前仍是一个模糊的说法,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军方人士也不愿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不过,中国空军目前所处的阶段却十分明了。
  空军工程大学田安平大校告诉本刊记者,中国空军目前所处的现状是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为主体,同时又有部分信息化。
  在庆祝空军建军55周年时,时任空军司令员的乔清晨上将讲话说,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空军担负着“首当其冲,全程使用”的神圣使命。同时,空军提出了“首战用我、全程用我”的口号。
  其意义,是在缺席七八十年代的几次周边局部战争后,空军希望真正成为战场的主角。
  对于中国空军而言,转型不只是装备提升。根据军报消息,近几年来,中国空军的战法训法进行了调整,加大了空中进攻作战战法尤其是突防突击战法研究。
  中国空军的军事理论与整个军队的战略相当吻合。在朝鲜战争中,曾创造了“一域多层四四制”等空战战术,即在一定空域集中大机群进行决战,体现了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的传统策略。
  王明亮说,最近30年来,空军虽然缺乏实战机会,但军事理论创新仍有一定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空军军事理论体系。
  他告诉记者,中国空军在“攻”与“防”两个方向上形成配套机制,完成遂行战役准备,实现战略转变。逐步实现支援作战,到联合作战,直至独立作战的最终目标。
  由于研发预警机和加油机等远程支援飞机,中国空军首先将摆脱对地面指挥依赖。显然,中国空军的训练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改观。
  军方人士认为,随着第三代战机以及其他特种飞机的引入,中国空军基本能够构成现代作战需要的空中预警体系和远程作战体系,但由于还有一些限制,与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装备还是有一定差距。严格来讲,中国空军仍是仅编制有航空力量的空军,属于传统型空军。
  近现代史一再表明,除非获得军事革命的机会,追赶者很难真正超越军事强国。
  早在1979年,苏联元帅奥加尔科夫即预言了“新的军事技术革命”。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1993年美国国防部官员马歇尔提出,用“新军事革命”取代“军事技术革命”。
  “我们的两个判断是,第一军事革命将发生在空天,第二它将集空天网一体。”王明亮说。
  航天兵作为一种力量实体也早已存在,但除俄罗斯组建了独立的航天兵外,还没有将其作为并列于陆军、海军和空军外的独立兵种。美国等空天大国着力解决的问题,仍是把空军建设成为融航空、防空力量与航天、防天力量为一体的新型空军——空天军。
  田安平领导的空军工程大学课题组则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空军与强国空军的总体差距将仍然存在,在敌强我弱的总体态势下,面面俱到的发展理念、不切合实际的作战思想必须转变。
  王明亮说,现代战争已成为系统对系统、体系对体系的博弈,它彻底改变了机械化战争中平台对平台、要素对要素的作战样式。“目前我们在做的是把短板补上。”他告诉本刊记者,一体化系统必然主宰未来战场。
  新的空军战略势必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得到充分贯彻。不过正如之前有美国学者指出的,中国自古是农耕民族,在飞行和航海上都不具有优势,甚至很少用骑兵进攻。相对而言,它更喜欢用长城来解决战争问题。只有对文化、政治和历史的影响逐一进行考察,中国人对于空军以及整个军队战略的看法才能真正得到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