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故事

2010-12-29 00:00:00张应友
当代党员 2010年12期


  母亲去世后,农村少女罗圆圆再没叫过“妈妈”。
  直到2010年夏天,她遇到了女干部杨林会。
  
  孤女
  
  2009年仲夏,巴南区丰盛镇双碑村上空,乌云从四面八方聚集。
  “轰隆隆——”一道闪电将村庄照得煞白。一间农舍里,14岁的罗圆圆蜷缩在墙角,明亮的眸子充满了惊恐。
  像别的女孩一样,她害怕打雷。以前雷雨大作时,她总会躲到母亲身旁。
  “别怕!”面色苍白的母亲总是这样安慰她。
  罗圆圆真就不怕了。她觉得,只要在母亲身边,就没啥可怕——不管是电闪雷鸣,还是生活的艰难。
  父母离婚后,罗圆圆跟着母亲生活。身体虚弱的母亲包揽了所有农活和家务。
  “轰隆隆——”又是一声惊雷。女孩关于母亲的回忆,嘎然而止CTour8vtqVUb2eHibUhZaw==
  2007年,白血病夺走了母亲,女孩的天塌了——在风雨之夜,她再也没有可以依偎的身影。
  渐渐地,原本爱说爱笑的女孩关闭了心扉。她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但她只想和母亲交心。
  这时,她遇到了杨阿姨。
  
  女干部
  
  杨阿姨名叫杨林会,是巴南区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也是一位大二女生的母亲。
  2009年冬天,她到双碑村参加“三进三同”活动。当地干部告诉她,村里有个漂亮姑娘,母亲去世后变得很忧郁。杨林会当过多年镇街干部,见过很多这样的孩子。她决定和这个女孩结“穷亲”。
  在墙壁开裂的罗家堂屋里,杨林会见到了三位“亲戚”:两位坐在条凳上的老人,双手端正地放在膝盖上;旁边,一个少女埋着头不说话,但当别人提到“妈妈”二字时,她会突然抬头,眼中亮闪闪的。
  那眼神,揪紧了杨林会的心。
  从此,罗圆圆的生活起了一些变化。
  她时常收到杨阿姨带来的漂亮衣服,还会收到汇款,100元、200元……足够她交学杂费,还能添置些文具。
  每隔几天,她就会接到电话。电话里,杨阿姨特别“唠叨”:“学习怎么样?语文、数学要齐头并进,千万别偏科”、“生活费不够就打电话,正是青春期,要多吃点好的”、“不要和外公外婆犟嘴,老人们抚养你不容易”……
  杨阿姨还会来家里看她。“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坎。”在布满繁星的夏夜,杨阿姨抚摸着她的长发说,“只要努力学习,你可以改变它。”
  渐渐地,女孩心里泛起了涟漪。
  
  “妈妈”
  
  2010年8月的一天凌晨,位于巴南区鱼洞镇的杨林会家,罗圆圆躺在床上,头痛欲裂。
  床边,满头大汗的杨林会对着女儿喊:“买药去,快!”
  趁着放暑假,杨林会把罗圆圆接到家里。吃过晚饭,她陪罗圆圆逛街,坐在床头说悄悄话——就像别的母女一样。
  可是,从来没吹过空调的罗圆圆,被“空调病”击倒了。
  “嗯、嗯,好冷……”夜深了,罗圆圆蜷缩在床上呻吟。一量体温:39.6。
  杨林会给她喂了药。
  “头好痛……”躺在床上,罗圆圆的耳朵“嗡嗡”作响,眼前白花花一片。
  以前她发烧,母亲总会用热毛巾给她降温。
  “现在,没人给我热敷了。”她迷迷糊糊地想。
  突然,她感到额头一阵温暖……那感觉,就像母亲的热毛巾。
  女孩使劲睁开眼。朦胧中,一只白皙的手在眼前晃了晃,将一条毛巾放上自己额头,然后开始温柔地擦拭——有人在给她热敷!
  “难道是在做梦?”罗圆圆将视线转向床边——杨阿姨蹲在床边,不停地用热水浸湿毛巾……
  几个小时过去了,罗圆圆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望着床边的杨阿姨,罗圆圆觉得喉咙收紧了。然后,几个字从哽咽的喉头挤出来:“杨妈妈……”
  从此,她开始叫杨林会“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