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不公平的竞争

2010-12-29 00:00:00
瞭望东方周刊 2010年14期


  今天看起来最春风得意的西欧世界,它们经历的艰辛很容易被我们忽略;而一直以来在转型路途上痛苦挣扎的非洲和拉美国家,它们的今天也有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
  
  萨缪尔·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一次被译介进国内的时候,“大干四化”还是响彻社会上下的主流呼声。亨廷顿的理论出现在这节骨眼上,学者,甚至那些关心社会前景的普通人在读过此书后,都感到这美国佬让自己清醒了不少。
  亨廷顿在他的书里冷静地提醒道: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现代化,都得在很短的时间里全部完成西方早期发达国家长期完成的东西。
  亨廷顿道出了一个常识。“现代化”的竞赛是史上最不公平的竞争,先起步的无一例外可以傲视群雄,而后进分子,甚至都不是凭着精神性的“知耻后勇”就可以赶上的。
  譬如英国,从“光荣革命’开始整整花了183年的时间,才在维多利亚时代初期正式完成了向现代化的过渡,依钱乘旦先生的归纳,英国最符合“统一民族国家——建立专制王权——克服专制王权”这—进入现代化的常规路径,走得也是最顺的;而在隔海峡相望的法国,周折就更多一些:王权的力量过于强大,逼迫其不得不经历一次次暴力革命,一次次校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平衡,在此期间发展市民社会,积累现代化所需的经济和社会基础;18世纪下半叶兴起的美国是“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能手,利用既有的政治智慧,依靠全新阐释的社会契约平地建国,遂达成了政治、经济、社会的三翼齐飞,尝到“后发优势”的甜头;而德国则不幸成为反例,由于国家统一的完成过迟,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深受外患之苦,从而埋下了迷信强力的隐患,导致后来的灾难。
  这些国家的“现代化”无不耗用了大量时间,十数代人付出血汗生命,而它们的“先富”又往往让落后的第三世界付出经济上产生依附性、政治独立不存、生态遭破坏等等代价。亨廷顿提出一个“强大政府论”,说第三世界国家既然都觉得时不我待,那为了克服转型过程中政局与社会的动荡,较为稳定地实现致富的欲望,就必须依靠强力的政府。这个分析实在让
  人感到不祥:人们难免要嘀咕:这个“强大政府”似乎与专制统治过于相似了些。
  在现代化的问题上,我们面对的始终不是如何利用“后发优势”的问题,而是选择太多、难以决定的挑战。“世界现代化历程”这套丛书分东亚、北美、拉美、中东、西欧、非洲、南亚、苏东、澳洲九大卷,它的面面俱到也再一次证实了仿效之难。今天看起来最春风得意的西欧世界,它们经历的艰辛很容易被我们忽略;而一直以来在转型路途上痛苦挣扎的非洲和拉美国家,它们的今天也有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
  
  Review BOOK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
  董启章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版
  本书是香港小说家董启章“自然史三部曲”之第一部。书写了香港一个平凡人家的三代生活,是糅合了个人史、家族变迁史和香港百年发展史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民初纪元》
  陈星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3月版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加快了嬗变的速度。本书记述了在辛亥革命造成的全新舞台上,中国各种新旧政治势力展开的激烈角逐。
  
  《中国站起来》
  摩罗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版
  探讨了以下问题:谁在妖魔化中国人?是西方人,还是我们自己?中国人100年前的精神大崩溃是怎样发生的?谁是大崩溃的幕后旗手,谁是最大赢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