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转移需要时间

2010-12-29 00:00:00支维墉
中欧商业评论 2010年3期


  《中欧商业评论》(CBR):源于欧洲的拿破仑干邑刚刚进入中国市场。亚洲市场十分有别于欧洲,而中国市场更是有着巨大的差异性。洋酒的营销尤其与文化相关,您怎么看待这种文化和市场对洋酒营销的影响?
  曹盛德:中国市场有两个最特殊之处:巨大的送礼市场和根深蒂固的白酒文化。中国大陆的送礼市场很大,中国台湾包括国外市场都远远不及。每年的中秋节和春节对洋酒来说,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档期,这也是其他国家或地区所没有的现象。另外一个很大不同是,中国人在晚餐喝很多烈酒,一年6亿箱的消耗量再无其他国家能出其右,其中绝大部分是白酒。中国人觉得晚餐喝烈酒才爽快,干杯才豪气。而亚洲其他国家的人不像中国人喝那么多白酒。所以,一方面中国有着巨大的烈酒市场,包括送礼和即饮市场:另一方面中国的白酒文化根深蒂固,这就是中国市场的特殊性。
  CBR:针对中国市场的这些特殊性,你们打算采取什么相应的市场策略?
  曹盛德:我们不指望洋酒可以取代或超越白酒,只希望未来洋酒能成为中国人吃饭用酒时的一个选项。目前洋酒在中国送礼市场的地位已经树立,这部分开发得比较完整,但中餐厅还是一块没有开发的处女地。我们先以福建和广东为据点,向这两个地方的中餐厅推销洋酒。广东福建经济发达,对洋酒的接触和认识也比较早。现在这两个地方的中餐厅,洋酒已经日渐成为一个选项,仅此两地的量就很大了,在浙江也有很好的苗头。
  以前,拿破仑干邑在中国只做日场,现在我们则全力推进夜场,“用两条腿走路”。夜场是需要很大投入并不断教育消费者的“劳力密集型”营销场所,它就像活水,消费者会喝到你的酒,会和你的推销员沟通,慢慢建立起认知和好感,进而帮助日场的销售。
  酒都是人做起来的,只要你肯投入,不断培育消费者,日积月累就会越来越好。我们的策略不是砸大广告,强调慢火。重视口碑。口碑的传导很扎实,慢是慢一点,但很牢固。
  CBR:中国人并不是一个保守的民族,例如中国人喜欢开进口车,喜欢穿国外名牌服装。但在喝酒这方面似乎显得比较保守,洋酒似乎很难真正进入中国人的生活。酒和其他消费品相比,更具有文化的独特性吗?
  曹盛德:中国人喝了4000年的白酒,对白酒当然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现在中国烈酒消费的中坚力量是像我一样的四五十岁的男人,他们喝了几十年白酒,骨子里喜欢白酒,很难做出改变。但中国未来有两个群体是洋酒发展的潜在大市场:第一是年轻人。80后、90后的年轻人更为开放。白酒、洋酒、葡萄酒都乐于接受。现在他们还没有主导权,领导喝什么,老爸喝什么,只能跟着喝什么:20年之后,这群年轻人当家作主,就不见得只喝白酒了,洋酒也会成为他们的一个选项。第二是女性消费者。我这个年纪的中国女人一般是不喝烈酒的,但年轻的中国女孩很多是喝洋酒的,这一块的潜力很大。
  总而言之,文化的转移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看看台湾的例子。中国台湾和大陆在文化和饮食习惯等各方面都很一致。几十年前,台湾人也都只爱喝白酒,“金门高粱”是主要品牌。从1994年开始,洋酒打入台湾的中餐厅,经过6年的消费者教育,到2000年,洋酒已经成为了晚餐用酒的一个选项,这就是改变。其实中国人是很开放的,愿意和全世界同步,渐渐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喝干邑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法国文化,喝威士忌则可领略苏格兰风情。当你泡在浴缸里,肯定是拿着半杯加了冰块的洋酒更适宜,这就是不同的酒文化。洋酒在中国不可能取代白酒,只要成为选择之一就好。
  CBR:拿破仑干邑毕竟刚刚进入中国,相较于早先进入的另外三大干邑品牌,拿破仑干邑如何与它们形成品牌方面的差异化,并建立比较高的消费者辨识度,做到“后来者居上”?
  曹盛德:卖洋酒其实是卖文化和个性。干邑四大品牌的文化其实差异不大,都是法国文化,真正的差异在于酒的个性。干邑的另外三大品牌,现在给人的感觉是很高档,举起一杯干邑很尊贵荣耀,足以彰显身份。而对拿破仑来讲,除了有这样的感觉,还蕴藏着拿破仑精神一它是拿破仑最爱的酒,流亡的时候也要求带上几桶拿破仑干邑。拿破仑有两句名言:“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我是我自己唯一的对手”。其他干邑喝起来是为了显示身份地位,而拿破仑干邑则代表了一种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他不需要别人来肯定,要的是自我肯定,自我挑战。
  这种特殊的个性在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卖点,无论是亚洲还是中国,都是新兴市场,富有朝气,没有不可能,不断挑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