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难逃关系网宿命?

2010-12-29 00:00:00人造天堂
中欧商业评论 2010年3期


  人造天堂
  
  美国历史学家高家龙的著作《大公司与关系网》记述了1880~1937年间,六家大企业在中国的组织变迁。尽管已过百年,但从这些史料中可见,中国商业和社会的深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改变。
  1840年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国门,自此外国企业逐步进入中国。它们与传统商业的对立表现在组织形态,就是分别基于科层制和关系网。书的开篇引用了钱德勒的研究:19世纪后期英国企业被美国和德国企业赶超,反映了个人资本主义进化为经理人(科层制)资本主义,这暗示中国式关系网与英国相似。
  当时中国仍处在封建社会,儒教从血缘引申出个体间的附庸关系,其中最基本的三纲:君臣、父子和夫妻。儒教轻利抑商,传统商业也基于这种附庸体系运作,这些传统商业可称为“财阀”。书中提到,英美烟草的经销商郑伯昭,各家工厂的旧工头拿摩温,都对员工行使家长式的权威。
  外国企业与当时的中国企业两种组织,个体与集体、个体与个体的关系截然不同。经理人服从上级,首先是履行与公司的协议,属于产权层面,其次服从职位,而不是具体的任职者,属于管理。财阀内的忠诚则指向人身。在管理或行政层面,当关系网协作达到一定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最终又产生科层制。
  因此,公司与财阀,科层制与关系网的四种组合,形成了四个象限。英国的个人资本主义在第一象限,欧美大企业在第二象限,中日大企业在第三象限,中国传统商业在第四象限。
  
  西方公司:殊途同归料层制
  
  美孚石油和英美烟草在华业务规模相当,文化背景相近,却走了看似相反的路。美孚销售煤油,最初10年(1883~1893年)由宁波商人叶澄衷总代理,最终叶因财务违规而被辞退。在失去第二个十年以后,美孚下血本建立了一个科层制销售体系,管理整个流程。1903~1914年间在华投资逾2000万美元,超过亚洲其他地区的总和。建设基础设施,以当时最高的薪资招募外籍员工,给予语言培训。也雇佣了大批懂英文的中国员工,采用派往外地等方法,尽量使他们脱离关系网。而英美烟草在最初的18年(1902-1919年)并行两种体系,此后向关系网倾斜,该公司称为独立经销商。香山人郑伯昭是其中最大的。
  为什么美孚就不能像英美烟草那样利用关系网?毕竟建立科层制的成本极其高昂。书中没有分析这个问题,我猜想有组织和行业两个原因。
  美孚是典型的美国企业,而英美烟草最初为英美合资,1911年美资退出,算英国企业。两家公司不同的中国战略,反映了两国产业组织的差异。科层制企业诞生在美国,美孚是先驱之一。
  英资很早就大量投向殖民地,英国大企业势必因地制宜,给分支机构较大的授权,包括笼络本土关系网。英美烟草名为英美,但根据成立协议,不能在英国本土开展业务。英国殖民统治通常也采用二元结构,以印度最为典型,并行印度文官体系和众多土邦王公。而美国是巨大的同质市场,适于发挥科层制的规模经济。这也是科层制企业诞生在美国的原因。
  美孚和英美烟草的不同战略,与产品属性也有关。石油本质上是高度同质的行业,香烟则更具差异化。英美烟草将不同品牌授予不同的经销商,是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这种关系网决策比科层制销售体系更灵活。
  英美烟草实际上从未放弃科层制。尽管裁撤大区,但同时增加了基层办事处,上传下达。这是科层制的扁平化,精细化,与关系网共同成长,就像正规军以游击队为先导,向中国内地挺进。
  
  中国传统商业:倚重关系网
  
  日本国土狭小,人口密集,幕府时代商业就很精细t明治维新鼓吹“和魂洋才”等,最终日本企业形成一个比中国更紧密的关系网和比西方更紧密的科层制的奇特组合。
  而中国传统商业呢?刘鸿生推动政府统制火柴,傲到了邬挺生替英美烟草没有做到的事情。刘鸿生曾广泛依赖关系网。1930年与另两家企业合并成立大中华火柴公司,采取一系列向公司转型的动作。1936年又将管理权转回自己的后代。
  总之,美孚和英美烟草这两家西方企业无论反对还是支持关系网,最终都是为了加强科层制。而中国本土企业无论挑战关系网还是支持科层制,最终都是为了加强关系网。他们采用科层制的过程,正是中国政治组织史的缩影。
  
  本书收录销售的案例远比生产的案例更多,而当代中国企业也高度集中于销售环节,这不是巧合。因为销售在战术上灵活,但在战略上则属于同质的横向分工,也许倚重关系网更为有效。当工业随着技术的提升而趋于纵向分工,则要求资源充分共享,灵活配置,这就凸显出财阀制度的局限性。
  1949年以后,西方企业撤出中国,民族企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本书的主角暂时退出了历史,然而趋势没有逆转。计划经济将科层制发挥到极致,它超越了狭隘的关系网,集中全国资源实现初步的工业化。1978年至今,本书的戏居4在更高的起点上重演了。很多细节都颇有代表性,比如美孚组织20多个画家到中国各地刷广告。也许有一天历史学家续写这个时代的《大公司与关系网》。希望其中的本土案例能超越这一本书。
  当中国企业仍在向公司制度努力的时候,西方企业又变革了。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衰退中,美国企业大批永久裁减白领岗。随着经济好转,紧接着第二波裁员,250万个岗位消失了。这可能反映科层制盛极而衰。未来属于小企业关系